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与学校的语文老师谈到了语文课堂的效果,此时,大家都提到了同一个问题:在课前,老师可谓忙得不亦乐乎,细知文章本身的内涵、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好相关知识的链接、构思多种上课的流程并选择其中认为最佳的;在课堂上,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当好形神会色的表演者,既要起到思路转弯的引领着还要做好应对突发的、正确问题和莫名其妙问题的解决者,在保持课堂进度、精度的前提下,确保课堂内容有效的实施,体现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课后,总结评价与指导,生怕学生掌握领悟得不到位。可学生呢,同样与老师有着相同的境遇,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是感觉上疲惫不堪,兴趣却越来越小,成绩见长缓慢,很难提升。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在既快乐又轻松的氛围中成绩有所见长呢?作为语文老师应在“巧”字上多想一些办法,让语文课堂变得“妙”境层出。
一、“巧”设计,让“妙”境悄然而生
在《归园田居》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园内景象”,这样就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
巧妙的设置引入,就会让语文课堂产生梦一样的情境,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学生“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归园田居》的闲情逸致,使学生对全诗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农作的生活,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发展。
二、欣赏“妙”境,“巧妙”与文本对话
在学习课文《杨修之死》时,我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杨修死因的课前准备资料:
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通过查找资料得知,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地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
于是我问道:“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况且张绣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有一位学生马上接口说,《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中,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地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中,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装模作样地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侍。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厌恶杨修。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曹植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地厌恶杨修了,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听完了两位同学的叙述,我与全班的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情趣高涨中,我马上承接了两位学生材料的内容,并按他们两个的材料,及时地进行了自己对杨修之死的归纳:从上面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他总是可以准确地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而曹操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肋”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地将之告诉夏侯惇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杨修杀死。
但同学们,此时又有了新问题,我们大家刚才都说了,杨修是一个能看穿曹操内心,有超强洞察力、很有才华的一个人,曹操在杨修面前可以说是一个裸人,但为什么他却没有看出曹操对自己的杀心呢?
学生这样的扎实准备、积极参与和趣味讨论过程,显然都会得出意想不到的课堂收获,就看我们作为老师的能否做好及时的引领和环节之间的衔接,怎样过渡好学生对准备资料、历史故事、课文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回归课本。
就拿《杨修之死》教学案例来说,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从多处着手来加以解决。掌握一定的度使学生进行思考就成,这也正是我说的课堂教学中在“巧”的方法引领下,渐渐引入学生在课堂中走入“妙”境的原因。
三、“巧妙”结合,提升课堂效果
“巧妙”结合,一方面是要在语文课堂中把学生从材料的情趣中引进知识的领悟,拓宽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崇高,让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把在课堂中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自身与道德修养素质。
(作者单位 天水市秦州区关子中学)
一、“巧”设计,让“妙”境悄然而生
在《归园田居》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园内景象”,这样就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烈。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孩子这样忘我地投入?一个重要因素是情境,教师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
巧妙的设置引入,就会让语文课堂产生梦一样的情境,就像种子发芽离不开阳光雨露一样,学生“梦”的生成也需要一定的外部催化。让学生表演《归园田居》的闲情逸致,使学生对全诗加深理解,学生们用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情演绎了一段鲜活农作的生活,也是在表明自己对这首诗的诠释,跨越了遥远的时空界限,真正做到了读者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学生学得开心、轻松,不知不觉中创造性想象得到了发展。
二、欣赏“妙”境,“巧妙”与文本对话
在学习课文《杨修之死》时,我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杨修死因的课前准备资料:
有一位学生这样说道:通过查找资料得知,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地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
于是我问道:“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况且张绣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有一位学生马上接口说,《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中,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地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中,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装模作样地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侍。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厌恶杨修。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曹植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地厌恶杨修了,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听完了两位同学的叙述,我与全班的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情趣高涨中,我马上承接了两位学生材料的内容,并按他们两个的材料,及时地进行了自己对杨修之死的归纳:从上面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他总是可以准确地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而曹操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肋”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地将之告诉夏侯惇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杨修杀死。
但同学们,此时又有了新问题,我们大家刚才都说了,杨修是一个能看穿曹操内心,有超强洞察力、很有才华的一个人,曹操在杨修面前可以说是一个裸人,但为什么他却没有看出曹操对自己的杀心呢?
学生这样的扎实准备、积极参与和趣味讨论过程,显然都会得出意想不到的课堂收获,就看我们作为老师的能否做好及时的引领和环节之间的衔接,怎样过渡好学生对准备资料、历史故事、课文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回归课本。
就拿《杨修之死》教学案例来说,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从多处着手来加以解决。掌握一定的度使学生进行思考就成,这也正是我说的课堂教学中在“巧”的方法引领下,渐渐引入学生在课堂中走入“妙”境的原因。
三、“巧妙”结合,提升课堂效果
“巧妙”结合,一方面是要在语文课堂中把学生从材料的情趣中引进知识的领悟,拓宽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知识浓缩在一起,让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感受生命的崇高,让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把在课堂中所学的文化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自身与道德修养素质。
(作者单位 天水市秦州区关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