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作者忽然听到琵琶之声,忘却了回家的路。这是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正值作者被贬之际,郁郁不得志的内心被这美妙的琴声拨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这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一个是仕途之路荆棘坎坷的士人,一个是流浪江湖孤单落魄的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此刻作者感到自己就如同被商人抛弃的歌女一般,对国家忠心可鉴,却落得贬官降职的下场,心中苦闷难以诉说。“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眼前歌女的身世深深触动作者内心,仿佛从歌女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琵琶行》也是人与心灵的相遇。
唐宪宗元和十年,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浔阳江头,秋意正浓,与客船上饮酒抒怀,饯别送行,举起酒杯却没有音乐助兴,正当临别之际,忽听江面传来琵琶声,探问得知此人原为长安歌女,年纪大了嫁给商人为妻,如今四处漂泊辗转。对此作者深有感触,离京调外两年已久,到如今仍然漂泊沉沦。灵魂与音乐贯穿《琵琶行》的主题思想,诗人与歌女的初次见面则是以琵琶声为开始,偶然相遇的琴声使得诗人被琴声所感染,作者追寻琴声与歌女相见,细细倾听歌女的诉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引发无限感慨。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琵琶行》其实是诗人同自我心灵的对话。
一、《琵琶行》是人与音乐的相遇
从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再到人与心灵的相互对话,使得《琵琶行》成为了中国古诗词中千古奇绝的诗篇。这篇古文将音乐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从作品名就可以知道作品与音乐的密切联系。琵琶是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人与音乐的相遇的主题思想贯穿整篇作品。前半段描述作者于浔阳江边为客人践行,秋风萧瑟,醉不成欢,作者与客人饮酒却不够尽兴,少了些许音乐。而就在此刻江上传来悦耳的琵琶声,琴声如同及时雨一般吸引住了作者与客人,在这死寂无声的环境中,顺着粼粼的微波从江面缓缓到来,使得诗人忘却了归家。第二段描述的是作者追寻声音想要找到弹奏琵琶之人,直至千呼万唤,歌女才逐渐出现,怀里抱着一把琵琶半遮着脸面,近听琵琶,犹如滴滴玉珠般的声音净化着诗人的心灵,给诗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乐盛宴。作品第三段“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声歇,歌女娓娓道来,诉说平生之事,引发作者无限感慨。末段“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随着琴声的再次响起,听者都已哭泣。以此看来,与音乐的相遇可以使人精神得到改造,灵魂可以摆脱当下社会的羁绊。
二、《琵琶行》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
人与音乐的相遇是表现其作品本身的音乐吸引力与影响力,士人与歌女的相遇则是表现其作品本身的故事吸引力。从故事叙述模式出发,《琵琶行》已然满足故事构成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场景。故事发生时间在唐宪宗十一年秋季的一天,地点则在浔阳江边,人物是作者、客人与歌女,场景则为作者送客之际,忽然听到江面琴声,追寻其人,听其琵琶演奏,侧耳倾听歌女诉说,感慨万分。作者将自己比作歌女,如果以两者身份定义,一个为江州司马,一个为孤独歌女,不会有同是天涯沦
落人的情感迸发。其原因在于作者正值被贬之际,联想自己仕途经历,壮志未酬,以身许国,最终被国家抛弃。以身许国,诗人是心甘情愿的,也对此会感到荣耀。然而当与歌女相遇时,诗人的思想彻底被歌女的经历颠覆,在过去沉沦的生活中苏醒,从歌女一生的经历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三、《琵琶行》是人与自我心灵的相遇
诗人在琵琶声中对自身境遇会有所感触,在歌女的诉说当中更会有对自我心灵的正视。这是因为作者遭遇贬官,心中苦闷难以诉说,听到琵琶之声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心中感想,尤其是当了解到歌女与自己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时,心中的伤口再次隐隐作痛。“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面为哀伤歌女悲惨境遇,实则是为自己而哭。不难看出,诗人的音乐造诣也十分高,对于音乐的鉴赏体味有着细致且深入的理解。诗人能够把握琵琶琴声中的节奏变化并引发情感共鸣。在聆听琵琶时,情感也随着琴声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在情感迸发的时刻,陈年往事纷至沓来,诗人在与音乐、与歌女的相遇中,引发出人生的感悟。在与自我心灵相遇的过程中,有过泪水、有过自豪、有过后悔,但最终都将化为一缕青烟,陈年往事都将飘散,随着“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歌女琴声戛然而止,作者将心中过往划清界限,从而进入到更高的境界。
总体来说,《琵琶行》作品中音乐与情感共存,相互交织,诗人从与音乐相遇开始,再到倾听歌女诉说漂泊经历,从而引发无限感慨,最后到从歌女的经历联系到自己本身的境遇,心中难免会有苦闷,但最终都将烟消云散。诗人的情感透漏在字里行间,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体现,所诉说的故事曲折动人,抒发的情感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730799)
唐宪宗元和十年,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浔阳江头,秋意正浓,与客船上饮酒抒怀,饯别送行,举起酒杯却没有音乐助兴,正当临别之际,忽听江面传来琵琶声,探问得知此人原为长安歌女,年纪大了嫁给商人为妻,如今四处漂泊辗转。对此作者深有感触,离京调外两年已久,到如今仍然漂泊沉沦。灵魂与音乐贯穿《琵琶行》的主题思想,诗人与歌女的初次见面则是以琵琶声为开始,偶然相遇的琴声使得诗人被琴声所感染,作者追寻琴声与歌女相见,细细倾听歌女的诉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引发无限感慨。细细品味,不难发现《琵琶行》其实是诗人同自我心灵的对话。
一、《琵琶行》是人与音乐的相遇
从人与音乐的偶然相遇,再到人与心灵的相互对话,使得《琵琶行》成为了中国古诗词中千古奇绝的诗篇。这篇古文将音乐贯穿于整个作品当中,从作品名就可以知道作品与音乐的密切联系。琵琶是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人与音乐的相遇的主题思想贯穿整篇作品。前半段描述作者于浔阳江边为客人践行,秋风萧瑟,醉不成欢,作者与客人饮酒却不够尽兴,少了些许音乐。而就在此刻江上传来悦耳的琵琶声,琴声如同及时雨一般吸引住了作者与客人,在这死寂无声的环境中,顺着粼粼的微波从江面缓缓到来,使得诗人忘却了归家。第二段描述的是作者追寻声音想要找到弹奏琵琶之人,直至千呼万唤,歌女才逐渐出现,怀里抱着一把琵琶半遮着脸面,近听琵琶,犹如滴滴玉珠般的声音净化着诗人的心灵,给诗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乐盛宴。作品第三段“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声歇,歌女娓娓道来,诉说平生之事,引发作者无限感慨。末段“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随着琴声的再次响起,听者都已哭泣。以此看来,与音乐的相遇可以使人精神得到改造,灵魂可以摆脱当下社会的羁绊。
二、《琵琶行》是士人与歌女的相遇
人与音乐的相遇是表现其作品本身的音乐吸引力与影响力,士人与歌女的相遇则是表现其作品本身的故事吸引力。从故事叙述模式出发,《琵琶行》已然满足故事构成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场景。故事发生时间在唐宪宗十一年秋季的一天,地点则在浔阳江边,人物是作者、客人与歌女,场景则为作者送客之际,忽然听到江面琴声,追寻其人,听其琵琶演奏,侧耳倾听歌女诉说,感慨万分。作者将自己比作歌女,如果以两者身份定义,一个为江州司马,一个为孤独歌女,不会有同是天涯沦
落人的情感迸发。其原因在于作者正值被贬之际,联想自己仕途经历,壮志未酬,以身许国,最终被国家抛弃。以身许国,诗人是心甘情愿的,也对此会感到荣耀。然而当与歌女相遇时,诗人的思想彻底被歌女的经历颠覆,在过去沉沦的生活中苏醒,从歌女一生的经历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三、《琵琶行》是人与自我心灵的相遇
诗人在琵琶声中对自身境遇会有所感触,在歌女的诉说当中更会有对自我心灵的正视。这是因为作者遭遇贬官,心中苦闷难以诉说,听到琵琶之声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心中感想,尤其是当了解到歌女与自己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时,心中的伤口再次隐隐作痛。“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表面为哀伤歌女悲惨境遇,实则是为自己而哭。不难看出,诗人的音乐造诣也十分高,对于音乐的鉴赏体味有着细致且深入的理解。诗人能够把握琵琶琴声中的节奏变化并引发情感共鸣。在聆听琵琶时,情感也随着琴声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在情感迸发的时刻,陈年往事纷至沓来,诗人在与音乐、与歌女的相遇中,引发出人生的感悟。在与自我心灵相遇的过程中,有过泪水、有过自豪、有过后悔,但最终都将化为一缕青烟,陈年往事都将飘散,随着“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歌女琴声戛然而止,作者将心中过往划清界限,从而进入到更高的境界。
总体来说,《琵琶行》作品中音乐与情感共存,相互交织,诗人从与音乐相遇开始,再到倾听歌女诉说漂泊经历,从而引发无限感慨,最后到从歌女的经历联系到自己本身的境遇,心中难免会有苦闷,但最终都将烟消云散。诗人的情感透漏在字里行间,每一段文字都是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体现,所诉说的故事曲折动人,抒发的情感能够引起人的共鸣。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730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