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美国外交战略总在“扩张”和“收缩”之间摇摆。最近前白宫官员写了本书,题目是《Maximalist》,讲的就是从杜鲁门到奥巴马在外交上的表现,结论是:吸取了小布什的全球反恐战争中美国投入巨大、损失惨重的教训,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奉行战略“收缩”,实施“靠后指挥”,从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中逐步脱身,对卷入新老冲突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
近期,针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批评不绝于耳,主要是指责奥巴马一味“收缩”,放弃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无论在对俄关系还是美中关系上,不仅一事无成,还在走回头路。
究竟如何评估美国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不妨从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和“亚洲再平衡”这三个方面作些分析和解剖。
乌克兰危机是美欧与俄罗斯长期矛盾积累的爆发。
据透露,美国和欧盟国家在德国统一时曾承诺过前苏联:北约不进行东扩。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可以确定的是,过去20年来,北约和欧盟的东扩步伐一刻也没有放松。
1999年,捷克、匈牙利、波兰加入北约。2004年,七个前苏联集团成员跟进。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加入北约,同时六个前苏联共和国与北约签订“和平伙伴计划”,朝成员国方向迈出关键一步。
如今,乌克兰寻求与欧盟签署联系协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因为东扩已经直抵俄罗斯家门口,并威胁到黑海舰队的去留。
马航飞机的失事,则使原本就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7月29日,美国和欧盟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矛头对准俄部分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
新制裁与原有措施叠加,虽非致命,但将给俄经济带来较大打击。据预测,欧盟制裁给俄造成的损失今年为230亿欧元,明年高达750亿欧元,分别占俄罗斯GDP的1.5%和4.8%。俄经济中,进口商品占GDP的比重为15%,国防工业30%的配件或原材料、航空航天工业的65%至70%、制药业的80%,都依靠进口。
虽然俄罗斯经济遭受困难,政治上遭到西方谴责,但俄民族性格刚烈,普京总统人气旺盛,绝不会对美国和西方的制裁忍声吞气。不过,普京最近在访问克里米亚时,表态依然留有余地。
其实,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根本做不到经济上对俄“全面封锁”。而且,地缘政治上西方也不愿把俄完全“逼入墙角”,重燃冷战之火。
与此同时,乌克兰内乱愈演愈烈。俄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车队已经进入乌克兰境内。俄军在俄乌边境屯兵数万,以保护运输畅通。乌克兰政府则极力反对,担心俄军事干预。北约正在调兵遣将,加强在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等中东欧国家这些俄罗斯周边地区的军事部署。不管是做姿态还是动真格,这种军事对抗的做法令人想到,冷战似乎再次露出狰狞的面孔。
《经济学人》杂志近期撰文评论乌克兰危机,说(西方制裁)“终结了西方与俄罗斯长达25年希望建立伙伴关系的努力”,可谓一言中的。
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不断改善,经济尤其是能源合作日益加深。北约因为失去了冷战对手而处于“漂移”和下滑状态,欧洲国家军费开支逐年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后更是如此。
对此,美国有两大忧虑,一是担心欧洲在全球战略上与美国渐行渐远,西方盟友阵营趋于松散;二是普京上台后振兴俄罗斯有方,美担心俄东山再起。
乌克兰危机无疑给了美国可以“一箭双雕”的绝佳机会,既能巩固美欧联盟,又能遏制、削弱俄罗斯,为美战略重心继续转移巩固了欧洲大后方。
中东“阿拉伯之春”历时三年,已成“阿拉伯之冬”。
美国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是确保在中东的主导权和战略平衡,保证以色列存在,维持该地区亲美政权的统治。奥巴马上台以来推行以战略收缩为特征的新中东政策,为美战略重心向亚洲东移扫清障碍。
中东局势近年大起大落,一定程度打乱了美战略步骤,美国不得不调整策略,在继续推进收缩战略的同时适度“重返”中东。但是“一朝遭蛇咬,百年怕井绳”,美国不再派兵直接卷入冲突,而是有选择地“提供武器、进行空袭”,以应付国内外舆论的压力。
但美国从中东脱身的战略步骤依然如故,在各种乱象面前表现得相当“从容”:
继承小布什衣钵,继续推行价值观外交,从伊拉克撤军同时利用“阿拉伯之春”积极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
巩固温和派海湾国家政权,构建海湾安全联盟。沙特、巴林和卡塔尔等是美盟友和全球原油主要供应地,关乎世界经济命脉。稳定海湾盟友政权、确保其安全,是美中东战略重要一环。
军事手段与外交和对外援助紧密结合,推行“奥版新干涉主义”。目前,美国在中东的手法更加灵活巧妙:强调多边解决和阿拉伯国家参与;采用无人机和特种部队打击敌人,最近空袭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就是佐证。低成本、有限度卷入,是奥巴马新干涉主义的主要特点。
对伊朗打压、谈判,两手并用。一面加强制裁,一面与伊朗达成分步解决核问题的初步方案。伊朗是美国中东战略关键,伊核问题上美国拖不起。美以部分放松对伊朗石油和金融制裁换取伊放弃核武器计划,对伊新政策成效初见。
加沙重燃战火使巴以冲突重返美外交议程,但美国确保以色列安全和从中东抽身的既定政策目标没有改变。巴以冲突复杂难解,最近加沙地区武装冲突加剧,巴以和平更加遥遥无期。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今年再版,增加了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一节,字里行间,“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无处不在。读过此书的人一定明白,美国“亚洲再平衡”的思想基础来自何方。
从国际关系学现实主义理论的角度看世界,无序状态是常态。正是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各国争夺地区霸权也就成了常态。新兴大国因力量变强具有改变现状的“修正主义”冲动,大国之间因为争夺霸权发生冲突和战争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就是米氏理论的核心。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理论显然已经脱离现实,需要改变,国际关系理论也需要作重大调整。然而,“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在美国有很大市场,深刻影响着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大家看到,美2009年宣布“转向亚洲”,2011年公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据此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这不仅造成中美关系再度紧张,还打破了地区战略均衡。因为,美国的插手加剧了中国与部分邻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
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将主要军事资源调集到西太平洋地区,军事上增强与盟友的联系,经济上力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地缘政治上借助日、越、菲等国给中国制造战略麻烦。美国已打破多年来坚持的相对中立的“战略模糊”,选边站队,提出“拉偏架”的所谓“南海冻结现状”方案,在海洋权益的争端中支持这些国家。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和重心转移还将继续,步子还将加快。中美确实存在不同战略取向,地缘政治上也有分歧和不同看法,然而,中美建交35年的历史证明,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赖,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合作伙伴。两国如何相处,是合作还是对抗,不仅对两国人民,而且对地区和平与繁荣以及应对全球挑战,都至关重要。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21世纪,作为上升大国和守成霸主的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对两国的严峻考验。为此,习近平主席2013年倡议,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他还表示,太平洋足以容纳中美两国的发展。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既着眼于双边关系、更具全球视野的战略构想。相信两国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在新世纪携手走出一条大国和平相处之道。
近期,针对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批评不绝于耳,主要是指责奥巴马一味“收缩”,放弃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无论在对俄关系还是美中关系上,不仅一事无成,还在走回头路。
究竟如何评估美国现政府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不妨从乌克兰危机、中东乱局和“亚洲再平衡”这三个方面作些分析和解剖。
乌克兰危机得失
乌克兰危机是美欧与俄罗斯长期矛盾积累的爆发。
据透露,美国和欧盟国家在德国统一时曾承诺过前苏联:北约不进行东扩。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属实,可以确定的是,过去20年来,北约和欧盟的东扩步伐一刻也没有放松。
1999年,捷克、匈牙利、波兰加入北约。2004年,七个前苏联集团成员跟进。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加入北约,同时六个前苏联共和国与北约签订“和平伙伴计划”,朝成员国方向迈出关键一步。
如今,乌克兰寻求与欧盟签署联系协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因为东扩已经直抵俄罗斯家门口,并威胁到黑海舰队的去留。
马航飞机的失事,则使原本就复杂的局面变得更加扑朔迷离。7月29日,美国和欧盟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的制裁,矛头对准俄部分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
新制裁与原有措施叠加,虽非致命,但将给俄经济带来较大打击。据预测,欧盟制裁给俄造成的损失今年为230亿欧元,明年高达750亿欧元,分别占俄罗斯GDP的1.5%和4.8%。俄经济中,进口商品占GDP的比重为15%,国防工业30%的配件或原材料、航空航天工业的65%至70%、制药业的80%,都依靠进口。
虽然俄罗斯经济遭受困难,政治上遭到西方谴责,但俄民族性格刚烈,普京总统人气旺盛,绝不会对美国和西方的制裁忍声吞气。不过,普京最近在访问克里米亚时,表态依然留有余地。
其实,在全球化时代,西方根本做不到经济上对俄“全面封锁”。而且,地缘政治上西方也不愿把俄完全“逼入墙角”,重燃冷战之火。
与此同时,乌克兰内乱愈演愈烈。俄运送人道主义物资的车队已经进入乌克兰境内。俄军在俄乌边境屯兵数万,以保护运输畅通。乌克兰政府则极力反对,担心俄军事干预。北约正在调兵遣将,加强在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等中东欧国家这些俄罗斯周边地区的军事部署。不管是做姿态还是动真格,这种军事对抗的做法令人想到,冷战似乎再次露出狰狞的面孔。
《经济学人》杂志近期撰文评论乌克兰危机,说(西方制裁)“终结了西方与俄罗斯长达25年希望建立伙伴关系的努力”,可谓一言中的。
冷战结束以后,俄罗斯与欧洲的关系不断改善,经济尤其是能源合作日益加深。北约因为失去了冷战对手而处于“漂移”和下滑状态,欧洲国家军费开支逐年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后更是如此。
对此,美国有两大忧虑,一是担心欧洲在全球战略上与美国渐行渐远,西方盟友阵营趋于松散;二是普京上台后振兴俄罗斯有方,美担心俄东山再起。
乌克兰危机无疑给了美国可以“一箭双雕”的绝佳机会,既能巩固美欧联盟,又能遏制、削弱俄罗斯,为美战略重心继续转移巩固了欧洲大后方。
“阿拉伯之冬”乱云
中东“阿拉伯之春”历时三年,已成“阿拉伯之冬”。
美国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是确保在中东的主导权和战略平衡,保证以色列存在,维持该地区亲美政权的统治。奥巴马上台以来推行以战略收缩为特征的新中东政策,为美战略重心向亚洲东移扫清障碍。
中东局势近年大起大落,一定程度打乱了美战略步骤,美国不得不调整策略,在继续推进收缩战略的同时适度“重返”中东。但是“一朝遭蛇咬,百年怕井绳”,美国不再派兵直接卷入冲突,而是有选择地“提供武器、进行空袭”,以应付国内外舆论的压力。
但美国从中东脱身的战略步骤依然如故,在各种乱象面前表现得相当“从容”:
继承小布什衣钵,继续推行价值观外交,从伊拉克撤军同时利用“阿拉伯之春”积极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模式。
巩固温和派海湾国家政权,构建海湾安全联盟。沙特、巴林和卡塔尔等是美盟友和全球原油主要供应地,关乎世界经济命脉。稳定海湾盟友政权、确保其安全,是美中东战略重要一环。
军事手段与外交和对外援助紧密结合,推行“奥版新干涉主义”。目前,美国在中东的手法更加灵活巧妙:强调多边解决和阿拉伯国家参与;采用无人机和特种部队打击敌人,最近空袭伊拉克反政府武装就是佐证。低成本、有限度卷入,是奥巴马新干涉主义的主要特点。
对伊朗打压、谈判,两手并用。一面加强制裁,一面与伊朗达成分步解决核问题的初步方案。伊朗是美国中东战略关键,伊核问题上美国拖不起。美以部分放松对伊朗石油和金融制裁换取伊放弃核武器计划,对伊新政策成效初见。
加沙重燃战火使巴以冲突重返美外交议程,但美国确保以色列安全和从中东抽身的既定政策目标没有改变。巴以冲突复杂难解,最近加沙地区武装冲突加剧,巴以和平更加遥遥无期。
美“亚洲再平衡”矢志不移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今年再版,增加了如何应对中国崛起一节,字里行间,“进攻性现实主义思想”无处不在。读过此书的人一定明白,美国“亚洲再平衡”的思想基础来自何方。
从国际关系学现实主义理论的角度看世界,无序状态是常态。正是这种无政府状态的存在,各国争夺地区霸权也就成了常态。新兴大国因力量变强具有改变现状的“修正主义”冲动,大国之间因为争夺霸权发生冲突和战争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就是米氏理论的核心。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理论显然已经脱离现实,需要改变,国际关系理论也需要作重大调整。然而,“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在美国有很大市场,深刻影响着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大家看到,美2009年宣布“转向亚洲”,2011年公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据此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行动。这不仅造成中美关系再度紧张,还打破了地区战略均衡。因为,美国的插手加剧了中国与部分邻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给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
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将主要军事资源调集到西太平洋地区,军事上增强与盟友的联系,经济上力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地缘政治上借助日、越、菲等国给中国制造战略麻烦。美国已打破多年来坚持的相对中立的“战略模糊”,选边站队,提出“拉偏架”的所谓“南海冻结现状”方案,在海洋权益的争端中支持这些国家。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和重心转移还将继续,步子还将加快。中美确实存在不同战略取向,地缘政治上也有分歧和不同看法,然而,中美建交35年的历史证明,全球化时代中美两国利益深度融合、相互依赖,已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合作伙伴。两国如何相处,是合作还是对抗,不仅对两国人民,而且对地区和平与繁荣以及应对全球挑战,都至关重要。
合则两利,斗则俱伤。21世纪,作为上升大国和守成霸主的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以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是对两国的严峻考验。为此,习近平主席2013年倡议,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他还表示,太平洋足以容纳中美两国的发展。这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既着眼于双边关系、更具全球视野的战略构想。相信两国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在新世纪携手走出一条大国和平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