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德:徜徉在自己的“胡佛研究所”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U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龚明德说,他不是藏书家,他又说,希望自己的书房成为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地方。
  
  “六场绝缘斋”
  
  上个世纪80年代,刚调往四川文艺出版社的龚明德,家当就只有三麻袋的书。一套两居室的宿舍,三个大书架立于卧室,连来访的客人都一眼看出“这是书呆子的家”。后来搬到三室一厅的住房,安排在室厅中间的,依然是顶天立地的可放三排书的书架。到现在,龚教授已经拥有一个近100平方米的独立书房,一排~排的书架放置其中,俨然就是一个“个人图书馆”。“书多了,必须要买一套房子放书,人和书没办法在一块。”
  龚教授把自己的书房称为“六场绝缘斋”,六场是指官场、商场、情场、赛场、赌场、舞场,“就是与书无关的场所”。
  以中国新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他,对于自己的藏书分类摆放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不是按照一般图书馆的分类来摆放,而是按作家分、按流派分,以自己好用为准。目前已出版近10本著作,那会把自己的著作放在什么位置呢?“就放在办公桌背后,这样比较方便查”。
  
  只读书不藏书
  
  以单独的一套房子作为自己的书房,颇有古人兴建藏书楼的风范。起码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也可称为豪举了,但龚教授却说,他不是藏书家。
  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即教授现代文学,后来在出版社工作26年,负责的书也大多是新文学,这决定了他以中国新文学为研究方向。龚教授的存书基本是“五四”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新文学著作,“只要对研究有用,对教学有用,我都会买,即使很脏很乱甚至是残本,就算只有一页纸,只要有研究价值的,我都会买下来”。“我的阅读是功能性的阅读,不是为了收藏”,所谓“功能性阅读”,龚教授解释说,就是“写文章、写书必须看的材料”。
  龚教授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倘若问我:你最珍爱的书是哪一部?这种提问是不懂书,不爱书,而且也不会读书的人才可能说得出口的,没有回答的必要。倘若问我: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问这问题的人就更可笑,甚至可恶,只该令其去当负责说空话的闲官或做与书无关的稳稳当当赚钱的生意。”对有用的书出手阔绰的同时,龚教授表示“没用的书我是不买的”。因此他说,“我不是藏书家,我买书是为了用不是为了收藏。”每个人与书的亲密关系,都是一个只有自己才懂得的秘密,其间的体认和感情都是无法复制、也不可为外人道的。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理解龚教授这一番“偏激”的论调。
  如果只有“功能性阅读”,被称为“书呆子”就得心服口服,但龚教授表示自己也有“非功能性”的阅读,这部分是“为了提高自己,这种书就要挑高贵的,美的。”例如《红楼梦》,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读一遍。
  龚教授说,近期出版的书,只要有用,他也会买,但他也感叹说,近一、二十年来,真正的图书越来越少了。“水分太多,没内容,没激情,大部分是为了升迁、评职称、考学位而写,是功利性的。”
  
  “我买书就跟女孩子买衣服一样”
  
  每周三、日是龚教授的书香日,因为这两天是自由市场开市的日子。他这两天的生活,完全是围绕着买书、读书进行。6点半起床,骑半个小时的车到自由市场,买一个钟头的书,然后回家吃早饭、泡茶,整理、上架买到的书,同时翻一遍了解大概的内容;下午则读书、写文章,晚饭时享受天伦之乐,晚上继续读书、写作。
  龚教授在成都的旧书市场是一个名人,每个摊主和店主都认识他,有他需要的书都会留给他,别人买要500块,龚教授买只收20、50块。“成都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比较懂得尊重文化,他们都知道我是做研究的,不是做买卖。”
  买书对龚教授来说,“就像女孩子买衣服一样,女孩子并不是因为缺衣服而买,而是看到好看的就买。已经是一种习惯了。”
  
  中国新文学的“胡佛研究所”
  
  龚教授买书都是几百几千地买,但他说,买书的钱都是来自于稿费,可算“以书养书”。“我的工资都交给太太的,我买书可不能花养家糊口的钱”。
  手中掌握了丰富的资料,但让它们产生功效就靠着自己的读书功夫了。“要从资料中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我读书都会做活页卡片,然后把相关的问题整合起来。如果大家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我就要去研究到底是谁说的正确。例如张恨水有一本书叫《八十一梦》,有的书上说这本书当时非常轰动,张恨水还说。延安曾经出版过。但至今我们都没有发现一本延安版的《八十一梦》。我认为没看到的东西乱说是不行的。我的工作就是还原历史。历史上不是的就不能说成是。”
  因为对中国新文学长期不懈的研究,龚教授跟很多现代作家成了好朋友。从与巴金、丁玲、流沙河等作家的交谈中,得到很多第一手的资料,如果别人的文章跟他们的说法不一致,他就要进行研究。“这也算我的田野调查,与当事人见面,给我的研究带来很多方便。”
  也许是因为这种严谨、较真的研究工作,使得龚教授很坚持纸本阅读。“电子阅读是粗糙的阅读,是为了吸收信息的浏览,相对来说,纸本阅读在我心目中就属于高贵的阅读,更有利知识的消化。”
  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个人图书馆”,龚教授对公共图书馆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我不能用图书馆啊,我上班的时候别人上班,我下班了别人也下班了。我所做的研究课题,资料在公共图书馆是借不到的。”他说,他希望自己的书房成为类似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一样的地方。“胡佛研究所是研究人员最理想的地方——资料齐全,而且无需任何证件、介绍信、费用,只要向馆员提出,你就能得到一个位子,无论多珍贵的资料都会提供给你查阅。中国没有一家图书馆可以提供这样的资源和服务。”正是对胡佛研究所的推崇,“六场绝缘斋”对龚教授的同行和学生是开放的,谁都能看、谁都能借。
  龚明德,真的不是藏书家。
其他文献
1949年4月,何香凝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参加筹备新政协和参与缔造新中国的工作。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从香港乘希腊轮船北上至天津,由儿子廖承志在天津接应,一同转乘火车前往北平。  新政协筹备会从6月15日成立后,经过三个月的紧张筹备,中共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共同完成了筹备工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何香凝出席了这一盛会。在这次会议上,她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
期刊
经典读物不管是自身文化内涵还是文化教育功用,对青少年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为了让青少年喜欢并接受经典读物,从经典中吸取精华。扩充知识,不少地方又是给中学生开书目,又是推荐经典名篇,甚至积极发动并举办阅读经典活动等,不一而足。在大陆,教育部曾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读物。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标
期刊
经典名著不像众多流行读物一样。内容日新月异。“经典”之所以经典,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得到几代人或者是当代人肯定的文化积淀,在内容上是不会变的,只是解读的方式不同而已。不管是在台湾还是在大陆,许多出版社或出版公司都出版过经典名著读物,有些甚至出版了同一经典名著的诸多版本。这些版本有些是针对研究人员出版的,有些是针对青少年出版的。同一经典著作在封面、纸张、排版等方面不断翻新,这使得青少年在选择这些经典名
期刊
岳麓书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了一套“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涵括中国古代文史哲经典名著近百种这一套丛书,80年代的文利大学生鲜有不知道的,说它影响了一代人也不算夸张。当时我社提出的口号是“以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书”,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经典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永远是“最好的书”,但作为出版物,需要面对一代代新的读者,它的出版形式又需要有不断的创新改进,除了封面、装帧设计等
期刊
我们邀请了金石堂书店为台湾的青少年“经典”阅读做了简单的推荐,同时也邀请金石堂行销总监卢郁佳针对这20本名著写了简短的推荐理由,希望借此对台湾青少年在经典名著阅读上有所导引。
期刊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是根据教育部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策划出版的,共50种。2006年再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修订,并冠名为“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修订版),总计60种,修订版增加了如下几项内容:第一、从书目上,增加若干中国当代文学的佳作与中外文学的优质选本;第二、从内容上,每本书增加了简明实用的“知
期刊
沈培方(1949-2017),上海人。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审、《书法研究》副主编。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能诸体,尤擅行草,精于书法理论研究善鉴赏。  初知沈培方先生的大名是在读大学期间所读的《书法研究》杂志上。作为艺术图书的出版重镇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书画类杂志是学校图书馆所不可或缺的。不过那时只知其名,未见其人。大学毕业入职上海書画出版社,
期刊
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是程十发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折。如果说此前的近三十年是他由开蒙求学到师古慕变的沉淀期,那么20世纪50年代以来半个多世纪的书画艺术创作历程,则是他个人艺术生涯逐渐走向巅峰的突变期。他和那个时代的所有艺术家一样,身处一个从百废待兴、重建家园出发,虽历经起伏而终归于蓬勃向上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一代画人气象为之一新的时代,精艺报国、锐意创造、是这一代画人集体性的精神面貌。程十发书画
期刊
所谓的经典名著。是指那些通过时间的验证而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积淀。国外的经典名著原著作品通常只是一些专业人士在看,流传到中国,一般都是翻译的版本,因此在这里我们就谈谈中文版的经典名著吧。  近几年,许多经典名著不断翻新,外行人甚至不解,经典名著不是那些已经流传下来的经典吗?不断翻新不是在重复印刷吗?其实不然,经典名著除了出版手段多样以外,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些作品面对不同时代的读者。内容上也会有新
期刊
也许,大学生在知识层面上,专业层次上可以接受原著,但中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原因,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晦涩难懂的经典名著的。而且,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时至今日,现代人的阅读被解释成快餐式的浅阅读。这种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阅读表现在人们愈来愈偏向选择通俗读物、图文书和休闲读物。可以说,大多数年轻读者成为读图的一代、网络的一代,重新让他们——即使是能接受原著的大学生,再去读“四书五经”已不太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