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电场、电场强度”教学为例,就“问题教学”法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通过“问题教学”促成物理观念的形成,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促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提升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意识。
【关键词】问题教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物理核心素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思维是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持续探究的过程,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把“问题教学”贯彻到每一节课上,有效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呢?本文以“电场、电场强度”教学为例,就“问题教学”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问题教学促成物理观念的形成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对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在此,可以依据问题设计铺设概念认识的阶梯,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沿着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足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师:电荷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相互作用?你有怎样的猜想?
师: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又曾有怎样的认识?
生:物理学史上曾存在两种观点:“超距作用论”和“媒介作用论”。
师:超距说认为电荷之间的力是跨越空间直接发生的,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
师:演示范式起电机对带电小球的排斥作用。在范氏起电机与带电小球间插入一书本,张角变小,据此现象大家能作出怎样的判断?
生:带电体的作用力没有跨越空间,超距作用论不能成立,作用力需通过某种媒介传递。
师:相互作用依靠媒介来传递,这种即媒介法。拉第提出的电场,这个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不同于原子、分子构成的实物。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电场是一种特殊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而在以上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教学使学生先对电场的本质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了解历史上科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科学家也经历了和自己一样的认识历程,再经过简单的实验论证,使他们对电场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解决,逐步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认识,即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二、问题教学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依据合理的问题链设计,让学生沿着清晰的思维轨迹进行科学推理、科学论证,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建立的过程,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深刻理解了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
师:为了研究电场的力的性质,我们需要在电场中放置用于观测的电荷,对这个电荷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有这些要求?
师:这样的电荷真实存在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生: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师:点电荷Q所产生的电场中有A、B两点,如何比较A、B两个位置电场的强弱?
师:在A、B两点放入的检验电荷,若电荷量相同,能否直接用FA与FB的大小来比这两点电场的强弱?
师:在A、B两点放入的检验电荷,若检验电荷量不同,如何比较两电场的强弱?
师:在电场中同一位置,放入不同的检验电荷,则比值F/q变化了吗?你能证明吗?
师:通过上述推理,你如何理解比值F/q的物理意義?
生:比值F/q,能反映电场强弱;比值F/q,不受检验电荷影响,能反映某静电场的本身属性。
师:所以物理学上将E=F/q定义为电场强度。
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如果不能理解场强定义式的建立过程,就很难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含义,更谈不上公式应用了。笔者利用问题链的引导,先让学生体会建构点电荷这一物理模型的必要性,在构建过程中理解了点电荷模型的适应条件,并通过这一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从而掌握理想化模型这一研究方法。在研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时,重点通过科学推理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充分讨论了点电荷不同时,如何用其在电场中的受力比较不同位置的电场强度,得出了比值F/q可以体现电场的强弱,且这一比值与试探电荷受力及试探电荷电荷量无关,符合对电场中某一位置电场强弱描述的要求,从而引入了电场强度的定义。在此过程中,严密的推理、科学的论证,不仅习得了物理知识,更训练了科学思维。
三、问题教学促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电场强度的定义很难进行定量的实验研究,所以采取了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的方式,而电场强弱的定性研究,可以让学生依据以下问题引导,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相应的认识。
师:范式起电机周围存在电场,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电场的存在?(利用提供器材:起电机、通草球、绝缘细线、验电器等)
师:空间电场是否有大小方向之分?提出猜出并实验验证。
师:猜想电场的强弱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提出猜想并试着设计实验验证。
师:利用现有器材无法定量测量时,能否变实验探究为理论探究?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用悬挂的通草球的偏移来研究场强大小和方向,基于实验观察,形成了电场不仅有强弱还有方向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蕴含着让学生难以认识到的新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无法通过定量测量点电荷的电荷量及其受力大小,那么就变实验探究为理论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拓展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问题教学提升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意识
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靠强硬的规定和生硬的说教,最高境界是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声地渗入课堂,做到教育无痕情有痕。
师:关于电荷之间没有接触,是如何产生力的作用的?历史上曾有怎样的认识?(课前布置查阅)
师:你如何看待科学家们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体现出对真理执着的精神?
师: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师:观察点电荷的电场分布,能否体会到物理的美?
科学态度和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器与动力。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渗入科学态度的教育,比起枯燥地说教更利于学生接受,在思考中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求实独立的精神,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问题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问题的形式,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突破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物理观念、训练了科学思维、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了科学的态度,使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问题教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物理核心素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思维是对“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持续探究的过程,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把“问题教学”贯彻到每一节课上,有效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呢?本文以“电场、电场强度”教学为例,就“问题教学”对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问题教学促成物理观念的形成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但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有相关的感性认识,所以对这一物理概念的理解比较抽象。在此,可以依据问题设计铺设概念认识的阶梯,启发学生不断思考,沿着科学家对这一问题认识的足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师:电荷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相互作用?你有怎样的猜想?
师: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又曾有怎样的认识?
生:物理学史上曾存在两种观点:“超距作用论”和“媒介作用论”。
师:超距说认为电荷之间的力是跨越空间直接发生的,如何通过实验来检验?
师:演示范式起电机对带电小球的排斥作用。在范氏起电机与带电小球间插入一书本,张角变小,据此现象大家能作出怎样的判断?
生:带电体的作用力没有跨越空间,超距作用论不能成立,作用力需通过某种媒介传递。
师:相互作用依靠媒介来传递,这种即媒介法。拉第提出的电场,这个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客观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不同于原子、分子构成的实物。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电场是一种特殊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很难理解。而在以上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教学使学生先对电场的本质作出自己的猜想,然后了解历史上科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科学家也经历了和自己一样的认识历程,再经过简单的实验论证,使他们对电场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思考、解决,逐步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在头脑中形成了初步认识,即电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二、问题教学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依据合理的问题链设计,让学生沿着清晰的思维轨迹进行科学推理、科学论证,通过电场强度定义建立的过程,促进科学思维的发展,深刻理解了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
师:为了研究电场的力的性质,我们需要在电场中放置用于观测的电荷,对这个电荷有什么要求?为什么有这些要求?
师:这样的电荷真实存在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生: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师:点电荷Q所产生的电场中有A、B两点,如何比较A、B两个位置电场的强弱?
师:在A、B两点放入的检验电荷,若电荷量相同,能否直接用FA与FB的大小来比这两点电场的强弱?
师:在A、B两点放入的检验电荷,若检验电荷量不同,如何比较两电场的强弱?
师:在电场中同一位置,放入不同的检验电荷,则比值F/q变化了吗?你能证明吗?
师:通过上述推理,你如何理解比值F/q的物理意義?
生:比值F/q,能反映电场强弱;比值F/q,不受检验电荷影响,能反映某静电场的本身属性。
师:所以物理学上将E=F/q定义为电场强度。
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如果不能理解场强定义式的建立过程,就很难理解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含义,更谈不上公式应用了。笔者利用问题链的引导,先让学生体会建构点电荷这一物理模型的必要性,在构建过程中理解了点电荷模型的适应条件,并通过这一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从而掌握理想化模型这一研究方法。在研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时,重点通过科学推理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充分讨论了点电荷不同时,如何用其在电场中的受力比较不同位置的电场强度,得出了比值F/q可以体现电场的强弱,且这一比值与试探电荷受力及试探电荷电荷量无关,符合对电场中某一位置电场强弱描述的要求,从而引入了电场强度的定义。在此过程中,严密的推理、科学的论证,不仅习得了物理知识,更训练了科学思维。
三、问题教学促使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电场强度的定义很难进行定量的实验研究,所以采取了科学推理、科学论证的方式,而电场强弱的定性研究,可以让学生依据以下问题引导,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相应的认识。
师:范式起电机周围存在电场,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验证电场的存在?(利用提供器材:起电机、通草球、绝缘细线、验电器等)
师:空间电场是否有大小方向之分?提出猜出并实验验证。
师:猜想电场的强弱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提出猜想并试着设计实验验证。
师:利用现有器材无法定量测量时,能否变实验探究为理论探究?
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用悬挂的通草球的偏移来研究场强大小和方向,基于实验观察,形成了电场不仅有强弱还有方向的认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蕴含着让学生难以认识到的新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该实验无法通过定量测量点电荷的电荷量及其受力大小,那么就变实验探究为理论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拓展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问题教学提升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意识
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不能靠强硬的规定和生硬的说教,最高境界是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启发引导,可以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无声地渗入课堂,做到教育无痕情有痕。
师:关于电荷之间没有接触,是如何产生力的作用的?历史上曾有怎样的认识?(课前布置查阅)
师:你如何看待科学家们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体现出对真理执着的精神?
师: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师:观察点电荷的电场分布,能否体会到物理的美?
科学态度和精神是科学研究的推动器与动力。以问题教学的方式在课堂中渗入科学态度的教育,比起枯燥地说教更利于学生接受,在思考中引发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求实独立的精神,给予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语
问题教学是通过创设情境、问题的形式,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突破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的物理观念、训练了科学思维、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了科学的态度,使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