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语文课堂呼唤着一种与“新课改”最为合拍的、最适合学生发展的“绿色课堂”,在学生心中营造一片“绿地”。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片“绿地”,以最自然的状态唤起人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语文教学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营造和谐的绿色氛围,给学生自然的课堂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绿色氛围。同一个教学任务,要尽量选用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舒适、有自由度、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的心态、表情、语调,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以一个朋友的角色出现在课堂,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又要以同学和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但要发挥指导作用。其实,这是在传递着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着一种人文关怀。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可婉转地给他们一些“绿色批评”,既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做法是不好的,还要给他们指出改进的目标。只要我们的思想观点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有利于启迪学生灵性的氛围,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坚信:每一个学生一定会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此要有极大的耐心与热心,使课堂学习的平台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智能、走向成功的大舞台。
二、开展纯真的绿色交流,乐于探究语文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要从这个整体出发,在纯真的交流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发扬语言的人文精神;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给学生切实的启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心灵之旅”,进而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1.与自然对话。体现生命之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负载着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并作用于生活、与生活相通。语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还原作品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思想,使心灵与心灵产生共鸣。《九寨沟》《黄山奇松》等文章,无不在赞美自然的神奇,倡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欣赏性的读文,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与自然的亲近感情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个“文本”,组织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和大自然的“亲和力”。
2.与文本交流。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发掘教材内在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立足于课文本身,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有机地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结合在一起。在让学生学会字、词、句、段、篇等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要用美好的语言规范学生,用真挚的情感熏陶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启发学生。让学生从《给予是快乐的》中读出“给予”与“奉献”,从《诚实和信任》中学会做人,从《我不是最弱小的》中学会保护弱者……为此,我们学习课文不能单单阅读文字符号,重要的是要领会文字表达的感情和它所传达的思想。
3.与教师人格交流。润物无声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课堂上,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气质个性,也是一种教材,并且是一种活的教材,也在熏陶、感化着学生。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要不断武装、充实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注重丰富的绿色活动,让学生自主享受语文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丰富蕴含着多元化的内涵。这就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智能优势,充分张扬个性。教师在多彩的绿色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更多的活动。如我们可以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表演课本剧;让语言能力欠佳而美术非常好的学生把自己通过读文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还可以让节奏感好、音乐能力强的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古诗、儿童诗编成儿歌进行演唱……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激励、唤醒学生的灵智,帮助他们寻找和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展示、发展自身潜能,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目标。教师的教要面向全体学生,用多样化的标准衡量、评价学生,促进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让每一堂课、每一分钟、每一个细节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展示,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绿色舞台;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展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自然、自乐、自主地学习语文,亲近语文;让每一个学生在浓浓“绿意”的课堂中成长、成功、成才;让学生的人性、个性、品性在这里自由放飞。我们要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基础。
一、营造和谐的绿色氛围,给学生自然的课堂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绿色氛围。同一个教学任务,要尽量选用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舒适、有自由度、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的心态、表情、语调,对学生的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要以一个朋友的角色出现在课堂,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又要以同学和伙伴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但要发挥指导作用。其实,这是在传递着一种平等的信息,传递着一种人文关怀。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可婉转地给他们一些“绿色批评”,既要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做法是不好的,还要给他们指出改进的目标。只要我们的思想观点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设计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有利于启迪学生灵性的氛围,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坚信:每一个学生一定会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此要有极大的耐心与热心,使课堂学习的平台成为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智能、走向成功的大舞台。
二、开展纯真的绿色交流,乐于探究语文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要从这个整体出发,在纯真的交流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发扬语言的人文精神;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给学生切实的启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心灵之旅”,进而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1.与自然对话。体现生命之美
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负载着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并作用于生活、与生活相通。语文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还原作品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思想,使心灵与心灵产生共鸣。《九寨沟》《黄山奇松》等文章,无不在赞美自然的神奇,倡导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欣赏性的读文,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与自然的亲近感情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个“文本”,组织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和大自然的“亲和力”。
2.与文本交流。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发掘教材内在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立足于课文本身,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有机地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结合在一起。在让学生学会字、词、句、段、篇等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要用美好的语言规范学生,用真挚的情感熏陶学生,用深刻的哲理启发学生。让学生从《给予是快乐的》中读出“给予”与“奉献”,从《诚实和信任》中学会做人,从《我不是最弱小的》中学会保护弱者……为此,我们学习课文不能单单阅读文字符号,重要的是要领会文字表达的感情和它所传达的思想。
3.与教师人格交流。润物无声
“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临他们心灵的隐秘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课堂上,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气质个性,也是一种教材,并且是一种活的教材,也在熏陶、感化着学生。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要不断武装、充实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注重丰富的绿色活动,让学生自主享受语文
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且丰富蕴含着多元化的内涵。这就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不同智力优势的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智能优势,充分张扬个性。教师在多彩的绿色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设计更多的活动。如我们可以让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表演课本剧;让语言能力欠佳而美术非常好的学生把自己通过读文看到的、想到的画下来;还可以让节奏感好、音乐能力强的学生把他们感兴趣的古诗、儿童诗编成儿歌进行演唱……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激励、唤醒学生的灵智,帮助他们寻找和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展示、发展自身潜能,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目标。教师的教要面向全体学生,用多样化的标准衡量、评价学生,促进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让每一堂课、每一分钟、每一个细节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展示,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绿色舞台;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展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自然、自乐、自主地学习语文,亲近语文;让每一个学生在浓浓“绿意”的课堂中成长、成功、成才;让学生的人性、个性、品性在这里自由放飞。我们要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