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起点 让学习真实发生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bbsb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摘录了一节高三复习课的主体片段,旨在阐述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思维的起点,而不是见题解题;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进而形成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维起点;数列通项公式;核心素养;真实学习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依托工作室提升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理论素养的研究(CDFB17343)研究成果之一.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大多数课堂教学都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但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解题遇到障碍,教师及时点拨,学生茅塞顿开,然后学生投入到后续的解题之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思考,自始至终都在动脑动手,不时还有激烈的争论,最后多数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如此高效的课堂,学生解题能力应当很高才对,而事实是,当学生自己做题时还是不会,有时讲几遍的题考试时仍然做错.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思维的起点,思维的起点往往就是学生思维的障碍.他们不是不知道,而是想不到,你提示,他们就能明白,接下来的推理比较简单,他们会迅速完成,完成之后还会有一丝的成就感,表面看,他们懂了、会了、掌握了,但由于思维起点是教师提示的,因此,他们只知道了一个数学解题法,思维并没有增进,当面对其他问题时仍不知道如何处理.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取决于教师把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物化为教学行为的能力,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真实发生.这是我听完一节视导常态课后的感受,这是高三复习数列中求通项公式的第二节课,节选部分教学过程如下:
  题1 对数列{an},已知a1=1,an 1=3an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学生探究1:
  写出数列的前几项:1,5,17,53,161,…不容易归纳出通项.
  学生探究2:
  两边同时加1,右边提出3,得到an 1 1=3(an 1),
  所以数列{an 1}是a1 1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教师变式:a1=1,an 1=4an 58.
  学生探究2的方法,观察不出两边加几了,教师引导:所以刚才两边都加1是机缘巧合,还要找通法,回到上一个题再看:数列{an x}是以a1 x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写出an 1 x=3(an x)an 1=3an 2x,所以2x=2,x=1.教师关注了这样的思维起点,学生也不是仅仅会解一道题,学生顺利写出变式:数列{an x}是a1 x为首项,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写出an 1 x=4(an x)an 1=4an 3x,所以3x=58,x=524,学生此时热情很高,感觉真的有了.
  知识方法的生成,重在“自然”,所谓的自然生成是,教师关注思维的起点,指明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学生的生成为主,通过学生的思考、合作交流,顺其自然的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规律、定理等.本题的推导过程并不复杂,关键是思维的起点,而思维的起点正是“为什么这么想”的问题,所以该题目的处理侧重解题思路对学生思维的触发作用,多给学生提供激活思维的机会,逐步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刻意的,而是在学生感知、感受、体验、思考而自然形成的,只要揭示数学的本质,按照数学知识及数学思想方法发生、发展的规律教学,数学素养的培养也就在其中了.
  题2 对数列{an},已知a1=1,an 1=2anan 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学生探究1:
  写出数列的前几项:1,23,12,25,13,….学生很快调整成:22,23,24,25,26,….
  从而归纳出an=2n 1.这是不完全归纳得到的,如何证明,师生简单地回忆一下数学归纳法,没有展开.
  学生探究2:
  两边都取倒数:1an 1=an 22an=12 1an,1an 1-1an=12.
  数列1an是1a1为首项,1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1an=n 12,∴an=2n 1.
  很多同学都是恍然大悟,这种方法很快呀,取倒数的目的是让右边的分式分母是单项可以裂项,我以为学生对此有了深一层的反应,是思维深化的表现,可是学生说出了自己新的困惑:我自己是想不到这种变形.这个疑问在其他同学中产生了共鸣,有的沉默思考,有的相互交流,几分钟后,陆续有同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探究3:
  因为右边是分式,最容易想到的是把分母乘过来,得到二次三项式:
  an 1an 2an 1=2an,在教师的提示下,大部分学生联想到了形如这样二次三项式的处理办法,两边同除以二次式,得到:2an 1-2an=1(或1an 1-1an=12),回到探究2一样的结果.
  这种解法虽不是最智慧的简捷解法,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习惯,在对得到的整式处理上又开阔了一部分同学的解题视野,相比之下学生更容易入手.教学中首先要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同时还要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用新的方法、新的思想丰富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没有方法不可怕,不会思考才可怕.
  题3 对数列{an},已知a1=12,an=-2snsn-1(n≥2),求证:数列1sn是等差数列.
  学生的目标性很强,要证明的结论就是目标,所以去掉an,得到:n≥2,sn-sn-1=-2snsn-1,学生都会处理这个二次三项式了.
  高三的复习课,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要清楚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这个事实,不能掩耳盗铃,一厢情愿.本节课就没有就题给模型,而是把关注学生思维的起点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题2的探究3中,符合學生思维起点整理到二次三项式,这是学生熟悉的,然而熟悉的结论在陌生的情境下没有唤起记忆,这说明学生的能力尚有欠缺,能力欠缺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训练素材,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创造和把握机会,为学生提供触动联想的好问题,没有好的问题,数学素养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所以该教师在看到题2的探究3中学生处理二次三项式时产生的问题,及时抛出了题目三,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提供了有价值得训练素材,高三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回归,要深化理解知识体系;不能仅仅是题型的总结归纳以及机械重复的训练,要突出问题的分析,突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领悟方法的内涵,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尚志.数学课表修订与数学核心素养[R].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2]徐解清.数学核心素养:从内隐走向外显[J].数学通报,2017(7):24-27.
  [3]祁平.基于探究的数学教学的哲学思索[J].数学通报,2014(8):22-28.
其他文献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师生对活、探寻真理的地方,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郁必须以人
化工热力学兼有理论性和工程性,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宜强调和突出化工热力学在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三个层面上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形式下,微课应运而生.微课具有短小、精炼的特征,这无疑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较为抽象,小学阶段,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因此,在理解和掌握较为抽象的小学数学知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的应用微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将抽象的小学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以此加深小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断与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11例,应用B超、CT、ERCP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采用肝切除、胆管切开取栓等方法
制药工程专业是以工程学、化学、药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探索制造药物的基本原理及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工程技术。制药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NOS/NO的影响.方法 20只8周龄apoE基因敲除小鼠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组和罗格列酮干预组,另取10只8周龄野生型C57
针对化工计算课程的特点,我们改革教学内容,推动案例化、问题情境化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依靠团队配合协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脑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缺氧缺血组及丰富环境干预组,干预组予早期抚触和丰富环境刺激共28d,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
本文分析了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的认识不够、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信息量缺乏、教学方法单一和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配套性差等五个方面,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