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寻史知其人
作品即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读诗须先知其人,可通过看注释、查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历代名人对其评价等等。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淳”,这是宋代大诗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年代。而能有“真淳”之人品诗品,实属难得。我们读了史人如是评价,再读其《饮酒》这首最有影响、流传深远而又最难解读的诗,就顿悟这是诗人内心之境所投射出的,由七彩日光融贯而成的一道反光。再如了解了李白、杜甫对孟浩然的赞语,再去读孟诗《过故人庄》,就觉得“清诗句句尽堪传”,难怪“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了。
二 读思扣其法
我们诵读诗歌,应紧紧扣住诗题和关键技法来研读,对诗意作延伸和拓展的想象。如读杜牧的《泊秦淮》,吟诵时,可扣住一个“泊”字来想:诗人何时船靠秦淮河岸?(“夜泊”)当时之境如何?(夜色迷茫,“笼”)诗人之心境怎样,“是欢快还是忧愁?凡此三思而知一“泊”一“笼”的妙用使诗之神韵油然而生。叉如读《春望》,在不厌诵读中可作如是思:诗人杜甫在何季节眺望何处?那里的景色怎样,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吟诵时。扣住诗题细品,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其时长安已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据,一片荒芜破败之景,由此不难体察诗人感时伤怀的痛楚。“春望”寻常二字,却融合了全诗的内含。再如读《诗经》之《关睢》,反复吟诵,知其赋、比、兴为何事,方可知涛为何物。只有感知了涛由雎鸟叫声而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意,才明白在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上是“由物及心”的,“兴”因物而兴,物在心先,这就是“兴”之手法的妙用效果。还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从诵读中看作者运用夸张之手法,只一个“愁”字,却展现了绵延无绝的愁思。
三 赏析明其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七绝《题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两句。《春江春景》是惠崇之画作,苏轼为画作题写诗,避原画之图景,力求传达画之意境,给人以春色关不住的感觉。因此,这里不仅有画意,有诗情,而且包蕴了生活的哲理,是作者对原画画意的引申,展现了春天给万物带来喜悦的深邃意境。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七绝《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的后两句。“湖阴先生”是诗人好友杨德逢的别号。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写出庭院之清幽,已表现友人品德高雅,生活情趣盎然。后一联写院外环境之奇秀,上句写一条清渠携绿绕田,诗人用一个“护”字和一个“将”字,把渠水人格化,似乎它有意携带鲜丽的绿色,展臂护田。这句已把原本静态之水,描绘得充满活力、富有情感。下旬更是绝妙,庭院对面之青山,竟然撞门开户,把一片苍翠欲滴的山色送了进来。“排闼”、“送青”四字,写出静山若奔的动态,真是神来之笔。于是,自然的生机,友人的情谊,情怀的高洁,隐士的形象均气足神实地跃然纸上。
四 品味悟其境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倘若我们诵读时只观照这孤帆、远影、碧空、长江流向天际的形象,那是怎么也体验不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久久难舍的浓烈感情的。如果我们透过诗歌形象而去细品。就会发现当时诗人在江边驻足眺望,直至孤帆、远影在“水天之际”“尽”而情仍不能已,不愿归去的情景,这才悟出诗的意境所在了,就会觉得当时的情境是何等的动人。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李煜《虞美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王伦》)。诗中之“愁”、“情”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里诗人用自然物来描摹形容,把不可捉摸的主观情感“物化”了。这样一品,读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产生对欣赏客体的直观,获得喻体形象所具有的自然美感。这化无形为有形、催人入境之妙,实在是境界的一种跨越。
作品即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读诗须先知其人,可通过看注释、查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阅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历代名人对其评价等等。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淳”,这是宋代大诗人辛弃疾对陶渊明的高度评价。陶渊明生活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的年代。而能有“真淳”之人品诗品,实属难得。我们读了史人如是评价,再读其《饮酒》这首最有影响、流传深远而又最难解读的诗,就顿悟这是诗人内心之境所投射出的,由七彩日光融贯而成的一道反光。再如了解了李白、杜甫对孟浩然的赞语,再去读孟诗《过故人庄》,就觉得“清诗句句尽堪传”,难怪“吾爱盂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了。
二 读思扣其法
我们诵读诗歌,应紧紧扣住诗题和关键技法来研读,对诗意作延伸和拓展的想象。如读杜牧的《泊秦淮》,吟诵时,可扣住一个“泊”字来想:诗人何时船靠秦淮河岸?(“夜泊”)当时之境如何?(夜色迷茫,“笼”)诗人之心境怎样,“是欢快还是忧愁?凡此三思而知一“泊”一“笼”的妙用使诗之神韵油然而生。叉如读《春望》,在不厌诵读中可作如是思:诗人杜甫在何季节眺望何处?那里的景色怎样,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吟诵时。扣住诗题细品,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其时长安已被安史之乱的叛军所据,一片荒芜破败之景,由此不难体察诗人感时伤怀的痛楚。“春望”寻常二字,却融合了全诗的内含。再如读《诗经》之《关睢》,反复吟诵,知其赋、比、兴为何事,方可知涛为何物。只有感知了涛由雎鸟叫声而引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情意,才明白在形象与情意的关系上是“由物及心”的,“兴”因物而兴,物在心先,这就是“兴”之手法的妙用效果。还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从诵读中看作者运用夸张之手法,只一个“愁”字,却展现了绵延无绝的愁思。
三 赏析明其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七绝《题惠崇春江晚景》的前两句。《春江春景》是惠崇之画作,苏轼为画作题写诗,避原画之图景,力求传达画之意境,给人以春色关不住的感觉。因此,这里不仅有画意,有诗情,而且包蕴了生活的哲理,是作者对原画画意的引申,展现了春天给万物带来喜悦的深邃意境。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七绝《书湖阴先生壁》(其一)的后两句。“湖阴先生”是诗人好友杨德逢的别号。诗的前两句“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写出庭院之清幽,已表现友人品德高雅,生活情趣盎然。后一联写院外环境之奇秀,上句写一条清渠携绿绕田,诗人用一个“护”字和一个“将”字,把渠水人格化,似乎它有意携带鲜丽的绿色,展臂护田。这句已把原本静态之水,描绘得充满活力、富有情感。下旬更是绝妙,庭院对面之青山,竟然撞门开户,把一片苍翠欲滴的山色送了进来。“排闼”、“送青”四字,写出静山若奔的动态,真是神来之笔。于是,自然的生机,友人的情谊,情怀的高洁,隐士的形象均气足神实地跃然纸上。
四 品味悟其境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倘若我们诵读时只观照这孤帆、远影、碧空、长江流向天际的形象,那是怎么也体验不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久久难舍的浓烈感情的。如果我们透过诗歌形象而去细品。就会发现当时诗人在江边驻足眺望,直至孤帆、远影在“水天之际”“尽”而情仍不能已,不愿归去的情景,这才悟出诗的意境所在了,就会觉得当时的情境是何等的动人。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李煜《虞美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赠王伦》)。诗中之“愁”、“情”均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心理状态。而这里诗人用自然物来描摹形容,把不可捉摸的主观情感“物化”了。这样一品,读者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产生对欣赏客体的直观,获得喻体形象所具有的自然美感。这化无形为有形、催人入境之妙,实在是境界的一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