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直以来,民办高校是提供管理类人才的主要渠道。民办高校培养管理类人才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不合理、师资水平滞后、人才就业及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中等。所以,在培养管理类人才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实行教育综合性改革势在必行。民办高校亟待提高整体的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办学质量。建设民办高校管理类教师的人才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以满足社会经济有关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管理类人才;教改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60-02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上对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也呈多样化,而当前的民办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教育状况与社会经济的人才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加强民办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视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大力培养的管理类人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管理类人才的基本概况
(一)管理类人才的培训目标及具体要求
管理类人才是从事经济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的社会人才。管理类人才在校期间,民办高校教师应针对管理类人才的工作要求培养,以满足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有利于管理类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管理类人才是一类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很强的人才。在经济企业的运作中,管理类人才充当纽带和中介的角色。当领导做出的决策下达时,需要管理类人才去实施、组织,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推动企业的系统性正常运转。管理类人才的工作实质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可持续性的未来发展策略。民办高校教师在培养管理类人才时,要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在组织或者企业工作中,管理类人才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促进组织或者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民办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善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发挥组织中的桥梁联结功能。管理类人才要善于开拓创新,加强自身的创造能力。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订需符合管理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善于应变、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尊重他人、以德服人的工作质量观念和人才观念。
(二)民辦高校教师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新时期,民办高校教师对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许多弊端。许多民办院校虽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在课程体系上改革进程缓慢。课程体系设置构成上,理论知识学时长、实践操作学时短,甚至出现明显的“重实践,轻理论”现象。在课程体系改革进程中,民办高校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但换汤不换药,诸多高校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课程,设置课程多依据教学队伍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学生忽视课堂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再加上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对管理工作模棱两可,更严重的是学生甚至不明确管理类学习目标和如何将专业理论和知识运用于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学生的各方面管理能力培养不够全面。管理类人才的范围很广,民办高校没有完全区分管理类人才的多重领域,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管理类人才分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民办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应将学生培养成在组织或者企业中具有较高地位的高级管理类人才,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趋于大众化。而这种培养观念会忽略组织或者企业特殊领域的人才需求,只能培养出“空骨架,没内涵”的不具备独特性、专业性的管理人员。科技创新,社会经济模式变革,师资队伍的层次和素质与我国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目标出现矛盾。成熟的中青年学术研究人员高就,缺乏自愿从事教育事业的管理类人才,逐渐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当缺乏师资力量时,院校迫于压力,用具有专业联系的教师替代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师资力量匮乏,加大了培养下一代管理类人员的难度。
(三)加强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经济发展增加了高素质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管理类人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在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管理类人才上,要注重人才的高素质、熟悉专业技能等的全面培养。为了满足企业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民办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细化专业课程,有公共管理方向的课程、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战略管理方面的课程等。结合管理行业的特点,开设提升学生管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丰富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扎实地运用。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沟通问题、协助领导和联系下属,锻炼处理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和责任心。民办高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网络考核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近年来,我国已有56所民办高校成功引进国外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MBA工商管理硕士和MPA公共管理硕士。民办高校教师重视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形成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单纯地接收高校教育很难直接培养出高级的管理类人才。但是,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凸显的管理才能,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潜在管理能力,比如安排学生在班级中承担一些组织领导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二、针对民办高校教师在培养管理类人才问题上的应对措施
(一)管理类人才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现阶段民办高校教育改革中,教育人士强调注重实践的同时断不可忽略理论教学。我们强调实践但是绝对不能放弃理论知识。在教学课程设置比重的改革中,适量增加实验课比重的同时,不能大幅削减理论课的课时比重。要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理论课学科设置,在理论灌输的过程中,可选取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补充,配合学生充分理解管理的理论知识。鼓励民办高校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民办高校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即教师在网上发布教学视频、学习任务点等,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教学任务点,达到学习管理类理论知识的目的。线下可以安排学科考核、面对面教学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设置管理类的不同选修理论知识模块,例如“公共管理类模块”“财政管理类模块”“战略管理类模块”“人力资源管理类模块”等。学生可自我定位未来的就业方向,去学习专业领域的管理理论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管理类人才的需要。 (二)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就业竞争压力大
近些年,管理类专业人才就业竞争激烈,无法顺心顺意就业的管理类毕业生比重大。中国人口多,管理类毕业生多,而毕业生自我期望和家庭期望高,学生认知过少,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企业看重文凭和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用人单位从专业素养、工作经历和在校情况等衡量,会将许多的管理类毕业生应聘者淘汰。管理类人才在校期间,民办高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管理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可以有效避免存在低估和高估的情况。了解管理类职业信息,定位符合自身需要和匹配自身专业管理素质的职业。帮助每一位管理类应届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职业定位,主动地准备职业投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管理类教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适当补充专业前沿知识。民办高校教师可以邀请企业工作精英、人力资源管理师、成功往届毕业生来到学校开展经验分享活动。民办高校教师注重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其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在组织或者企业中有较大的晋升空间。教师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凸显的管理精神,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精神等。
(三)工作后管理学相关知识运用不善
培养管理类人才,一定要保证理论知识教学和具体实践操作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民办高校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意识到加强管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发挥管理类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要设置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的衔接间隔。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相对应的实践课要紧跟进行。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管理案例互动环节,比如,学生扮演职场上的管理者、领导、下属的情景剧。一方面,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展现在实践中,有效地避免管理类毕业生工作中理论知识运用不善的现象。在管理类人才毕业之前,民办高校安排多次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管理工作节奏。选取具有时效性、应用性的管理学专业课教材,避免教学脱离实际运用,要与用人单位衡量人才标准接轨。管理类学生能够在工作后善于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就要靠实践的积累和实践,增加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和各项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管理学院活动交给学生策划、计划、组织、布置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利用理论知识。
三、結语
现代企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管理类人才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在培养管理类人才时,要求高度重视管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管理类人才的技能要全面发展,要与时俱进。民办高校教师需要改革课程体系,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知识结构单一、忽视实践操作等问题,增加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培训计划,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士,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高素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奕男.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
[2]葛芳.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当代经济,2015(11).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管理类人才;教改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60-02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上对管理类人才的需要也呈多样化,而当前的民办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教育状况与社会经济的人才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加强民办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重视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大力培养的管理类人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管理类人才的基本概况
(一)管理类人才的培训目标及具体要求
管理类人才是从事经济管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的社会人才。管理类人才在校期间,民办高校教师应针对管理类人才的工作要求培养,以满足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有利于管理类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管理类人才是一类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很强的人才。在经济企业的运作中,管理类人才充当纽带和中介的角色。当领导做出的决策下达时,需要管理类人才去实施、组织,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推动企业的系统性正常运转。管理类人才的工作实质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企业可持续性的未来发展策略。民办高校教师在培养管理类人才时,要构建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在组织或者企业工作中,管理类人才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促进组织或者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民办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善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发挥组织中的桥梁联结功能。管理类人才要善于开拓创新,加强自身的创造能力。民办高校的教学工作计划制订需符合管理类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组织能力、合作精神、善于应变、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创新、尊重他人、以德服人的工作质量观念和人才观念。
(二)民辦高校教师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新时期,民办高校教师对管理类人才培养存在许多弊端。许多民办院校虽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是在课程体系上改革进程缓慢。课程体系设置构成上,理论知识学时长、实践操作学时短,甚至出现明显的“重实践,轻理论”现象。在课程体系改革进程中,民办高校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但换汤不换药,诸多高校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课程,设置课程多依据教学队伍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根据社会经济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学生忽视课堂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再加上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导致学生对管理工作模棱两可,更严重的是学生甚至不明确管理类学习目标和如何将专业理论和知识运用于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对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学生的各方面管理能力培养不够全面。管理类人才的范围很广,民办高校没有完全区分管理类人才的多重领域,更重要的是没有建立管理类人才分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民办高校教师普遍认为应将学生培养成在组织或者企业中具有较高地位的高级管理类人才,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趋于大众化。而这种培养观念会忽略组织或者企业特殊领域的人才需求,只能培养出“空骨架,没内涵”的不具备独特性、专业性的管理人员。科技创新,社会经济模式变革,师资队伍的层次和素质与我国培养管理类人才的目标出现矛盾。成熟的中青年学术研究人员高就,缺乏自愿从事教育事业的管理类人才,逐渐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当缺乏师资力量时,院校迫于压力,用具有专业联系的教师替代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师资力量匮乏,加大了培养下一代管理类人员的难度。
(三)加强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法
经济发展增加了高素质管理类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管理类人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在民办高校教师培养管理类人才上,要注重人才的高素质、熟悉专业技能等的全面培养。为了满足企业单位对管理类人才的需要,民办高校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细化专业课程,有公共管理方向的课程、有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战略管理方面的课程等。结合管理行业的特点,开设提升学生管理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丰富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扎实地运用。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管理工作中的人际交往沟通问题、协助领导和联系下属,锻炼处理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和责任心。民办高校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网络考核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近年来,我国已有56所民办高校成功引进国外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MBA工商管理硕士和MPA公共管理硕士。民办高校教师重视案例教学、研讨教学,形成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单纯地接收高校教育很难直接培养出高级的管理类人才。但是,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凸显的管理才能,要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潜在管理能力,比如安排学生在班级中承担一些组织领导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组织活动和社团活动等。
二、针对民办高校教师在培养管理类人才问题上的应对措施
(一)管理类人才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现阶段民办高校教育改革中,教育人士强调注重实践的同时断不可忽略理论教学。我们强调实践但是绝对不能放弃理论知识。在教学课程设置比重的改革中,适量增加实验课比重的同时,不能大幅削减理论课的课时比重。要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理论课学科设置,在理论灌输的过程中,可选取合适的案例作为教学补充,配合学生充分理解管理的理论知识。鼓励民办高校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经验融入理论教学中。民办高校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即教师在网上发布教学视频、学习任务点等,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教学任务点,达到学习管理类理论知识的目的。线下可以安排学科考核、面对面教学等。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设置管理类的不同选修理论知识模块,例如“公共管理类模块”“财政管理类模块”“战略管理类模块”“人力资源管理类模块”等。学生可自我定位未来的就业方向,去学习专业领域的管理理论知识,完善自我的知识储备,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管理类人才的需要。 (二)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后就业竞争压力大
近些年,管理类专业人才就业竞争激烈,无法顺心顺意就业的管理类毕业生比重大。中国人口多,管理类毕业生多,而毕业生自我期望和家庭期望高,学生认知过少,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企业看重文凭和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用人单位从专业素养、工作经历和在校情况等衡量,会将许多的管理类毕业生应聘者淘汰。管理类人才在校期间,民办高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管理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可以有效避免存在低估和高估的情况。了解管理类职业信息,定位符合自身需要和匹配自身专业管理素质的职业。帮助每一位管理类应届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职业定位,主动地准备职业投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管理类教师优化课程体系,结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适当补充专业前沿知识。民办高校教师可以邀请企业工作精英、人力资源管理师、成功往届毕业生来到学校开展经验分享活动。民办高校教师注重培养管理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其职业发展能力,能够在组织或者企业中有较大的晋升空间。教师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凸显的管理精神,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和就业精神等。
(三)工作后管理学相关知识运用不善
培养管理类人才,一定要保证理论知识教学和具体实践操作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民办高校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意识到加强管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发挥管理类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要设置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的衔接间隔。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毕后,相对应的实践课要紧跟进行。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布置管理案例互动环节,比如,学生扮演职场上的管理者、领导、下属的情景剧。一方面,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展现在实践中,有效地避免管理类毕业生工作中理论知识运用不善的现象。在管理类人才毕业之前,民办高校安排多次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管理工作节奏。选取具有时效性、应用性的管理学专业课教材,避免教学脱离实际运用,要与用人单位衡量人才标准接轨。管理类学生能够在工作后善于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就要靠实践的积累和实践,增加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和各项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管理学院活动交给学生策划、计划、组织、布置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利用理论知识。
三、結语
现代企业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管理类人才给予各方面的支持。民办高校教师在培养管理类人才时,要求高度重视管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管理类人才的技能要全面发展,要与时俱进。民办高校教师需要改革课程体系,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知识结构单一、忽视实践操作等问题,增加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培训计划,培养职业素质,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士,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输送高素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管理类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奕男.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21).
[2]葛芳.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J].当代经济,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