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历史”与“创造历史”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行漫记》是美国人斯诺根据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而撰写的一部著作,其具有一定的“诗学”价值,也体现了其文学性,该作品不但属于“历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将以斯诺的《西行漫记》为研究对象,从历史诗学方面入手,对其展开研究。
  关键词:记录历史 创造历史 西行漫记 历史诗学
  《西行漫记》得益于“文学”手法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新历史主义”意义上的“文学性”有别于一般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我们不能只从“文学修辞”或“文学形式”的层面上来理解,它的表现形式不仅表现在全书的“故事”“情节化”“形象性”与“抒情性”,还表现在作品指向“历史”的“诗学”特性。
  《西行漫记》是一本文笔优美、引人入胜的纪实作品,其文学要素遍及全书。它无论是在人物刻画,还是环境描写,亦或是叙事角度来说,都属于“虚构文学”中的佳作。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小说。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排比、比喻、拟人等,全书写得绘声绘色,波澜壮阔,让人读来眼前不禁展现了当时的情境。斯诺的文学才华和写作风格在这部非虚拟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部著作中,斯诺热衷于散文的文体,追求奇异的情节和夸张的言辞,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与众不同,在一些可以用简洁语言表达的地方,他反而会用华丽的辞藻加以描绘。《西行漫记》被称之为“文学散文”的“斯诺体”,创造出极为壮丽的文学奇观。
  《西行漫记》的主要内容是斯诺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该书的珍贵之处在于其绝大部分的资料来源于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难得可贵的是这本书又不是纯粹的“见闻录”,而是在选择采访资料时,进行了角度的选择,并对看到的事实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和推断,因此,议论和言情成为了这部小说作品的一大特色。读过这部作品的读者,很容易发现,在敘事中穿插自己的评述和议论在这部著作中随处可见。对于人物印象,他往往会掺和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独特的评论,把眼前所见和历史进行联系,进行推论和预测。斯诺用创造的场景,尽情的描述着自己的感受,既鲜明又形象,展现了文学的强大力量。在斯诺记叙自己和毛泽东彻夜长谈的场景时,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斯诺或“非虚构写作”文类所特有的魅力。
  时间已过了早晨两点,我筋疲力尽,但在毛泽东苍白或有点发黄的脸上,我却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在吴亮平翻译和我翻译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之间来回踱步,一忽儿坐下来,一忽儿躺下来,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沓报告。毛夫人也还没有睡。忽然间,他们两个都俯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地叫起来。
  《西行漫记》的成功,除了上述文学手法的运用之外,还包括历史的诗学特性。《西行漫记》在文本中表达了对历史的分析、认知和预示。在这本书中,斯诺回答了外国人对中国关注的问题,给出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解答。在斯诺笔下,他对中国的认识甚至超越了当前的时代。在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几十年后,中国的历史几乎完全验证了斯诺的结论。想要探究其奥秘,不妨回到斯诺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语境中,会发现要得出斯诺的结论并不简单。斯诺写作《西行漫记》的时间为1936年,当时许多事件尚未发生,由此看来,斯诺看问题时的深刻和全面。
  《西行漫记》是20世纪美国记者所写的最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它比后人所写的文学作品更具价值,主要是源于它的准确预见性,斯诺在理解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的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报告文学理论家基希认为,所谓的“报告文学” 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不失艺术的样式和模拟的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一个成功的报告文学家一定是一个能认识事物本质,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洞察能力,能够把握世态趋向的人,他应该力求“从现在的关联中显示过去和未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所展现的是,恰恰是历史本质洞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跟斯诺本人具有紧密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经历、观察力、学养和才情,除此之外,还和“非虚构写作”这种全新体裁的文类特点相关。
  结语
  斯诺在《西行漫记》展现出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对历史本质的深刻的洞察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同斯诺本人的人生经历、观察力、学养与才情息息相关,同时与“非虚构写作”这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全新体裁的文类特点有重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外国人笔下的红色中国丛书[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9年.
  [2]王今.论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的历史诗性话语[J].南方论刊,2017.
  [3]张冰.“语言学诗学”视野中的俄罗斯汉学民间文化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8.
  作者单位:重庆市綦江中学
其他文献
这么些天来的雨,苦了来来往往的上班一族,害了停在广州市地下停车场的不少靓车,倒是乐了我们宿舍楼前的池塘里的鱼儿。  大雨过后,这池塘是越发地绿了。池塘边上不知名的花儿草儿树儿绿得可愛,池水也是碧绿的了,三三两两的浮萍懒洋洋地飘着。平日里串上串下的鱼儿,这会儿是藏到那看不见底的水里去了。一只空灵的小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那碧波便一圈一圈地荡漾了开去。  倒是怀念起我们大学宿舍后面独秀峰脚下的月牙池来了
期刊
摘要:南朝的陵墓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蔚为壮观的一页,它的雄浑与当年文人的飘逸形成矛盾的统一,以至为后人所称颂不已。总之,南朝陵墓的石刻以它的强烈力度和不朽活力成就了一个雕塑史上的传奇。本文从这一时期书法社会背景、兴起原因、发展过程、艺术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诊释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书法 碑刻 书体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期刊
摘要:鲁迅先生说过:“人这一生,贪图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经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仔细品读来,确实能感受到其中的涵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所讲述的就是如何对这些进行选择。  关键词:自由 归属感  20世纪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银行家安迪(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饰)因涉嫌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锒铛入狱。在这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希望似乎虚无缥缈,终身监禁的惩罚无疑注定了安迪
期刊
2019年日本JADGA公布了年度获奖作品,现年90岁的永井一正再次登顶,这是他继2018年后连续两年登顶这个象征着日本平面设计最高水平的奖项。  1929年出生的永井一正是二战后日本著名的平面设计大师,他与龟仓雄策、田中一光、福田繁雄等对当代日本设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永井一正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日本传统审美的影子。在连续两年JADGA公布的获奖海报中永井一正的“LIFE”系列成为了他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对剪辑艺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指出其对于作品的表现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好的剪辑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品的整体水平,从而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文章首先对剪辑工作的原则进行了说明,而后对于剪辑艺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作了详细分析,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资料方面的参考。  关键词:剪辑艺术 影视后期 后期制作  在影视作品制作时通常会对作品内容进行剪辑,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期刊
摘要:中国的印章文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魅力,集字法、刀法与章法三者为一体,彰显着传统印章艺术独特的美。历史久远,穿越千年,魅力无穷。  关键词:汉代印章 风格魅力 特点  汉代印章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艺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汉印以其庞大的数量,繁多的种类和叹为观止的艺术水平,而闻名于世,成为了后世印章学习的楷模。  一、汉代印章的特点  中
期刊
天色灰尘尘的,我眯着眼,实在打不起精神。虽说预报是睛,可天色偏偏是阴。  晴朗的日子永远是精彩的,而阴郁的日子也不知何时才能过去。  望着那鲜艳刺眼的评分表,我有些茫然,也有些疲惫。后窗那户人家已经好几天没有琴声了。我也每天重复着极其相似的阴霾。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诗是实现不了的梦,而远方是流浪的未来。  窗外很平静,偶尔传来几声低沉的风声,擦动一下草坪上的青草,却无
期刊
摘要: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开展UI设计工作时,掌握多种图形创意方法,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当前UI设计发展日益迅猛,需要加强对UI设计创意方法的研究,從而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整个行业实现长远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UI设计中不同图形的创意方法,以期能够为UI设计工作实现更好发展提供帮助,同时也能够为UI设计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UI设计 图形创意 策略  一
期刊
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各相关部门服务的“1+”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从而打破各部门服务界限,提高资源使用率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南岗区 “1+”综合文化 服务中心
期刊
摘要:民俗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民俗机制的影响。民俗机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家无意识地流露,如民俗心理对作家的导向;二是作家有意识地糅合,如民俗事象在文本中的渗透,以及由此形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文学创作 民俗文化 民俗心理 民俗审美  民俗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一种积久成习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便附着于整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