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完成亚太区组网建设,2012年底已经开始运营,开始提供导航服务。北斗卫星上了天,中国有了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心中自然有着骄傲。整个2013年,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都在不遗余力地关注着一件事情——北斗产业的民用。
自从北斗正式运营,与北斗相关的企业都行动起来了,他们中既有众所周知的上市公司,也有不太为外人知晓的科研单位、中小企业。产业链中,“北斗板块”较出名的如负责卫星研制及卫星应用的“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又如专注卫星导航应用的“中海达”。这些企业代表着行业上游尖端科研技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一个个技术壁垒被打破,一项项成果走出实验室流入市场。
就好像一股巨大的浪潮,上游既已风起云涌,下游必也不能风平浪静。卫星导航的大众化应用,其实还是诸多的车载导航,北斗真正要让老百姓收到实惠,没有天上的卫星不行,没有车里的导航也不行。
“着手北斗卫星车载导航应用的产业研发,早在2011年时候就开始了。”采访中凯立德市场部经理廖卿说道“那时候北斗还没有正式运营,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没有任何组织背景,完全是企业之间自发进行的一个合作项目。尝试着做出了一个基于北斗的车载卫星导航系统产品,包括芯片、天线、地图、系统各个部分,并完成了珠三角的实地路测。”
事实上,正是基于本次的非官方活动之后,上述参与活动的企业自发组织在一起,就是如今被外界称为“广东省北斗卫星产业联盟”,这也是北斗车载导航民用化的第一阵线。
年轻的“北斗”
“很多人分不清楚GPS和导航的关系”,凯立德市场部总经理廖卿告诉我们。其实,把导航等同于GPS是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GPS只是一种卫星定位系统。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已建成了自己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现在,全球共有四大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以及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的确,相比于从6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GPS系统来说,北斗还很年轻。从最初的国防先导,到行业示范,再到刚刚起步的民用推广,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因为其年轻的“资历”而不被大众熟知。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也许北斗系统仍处于行业“新人”的角色,但从精度上讲,尤其是在亚太这类增强区域内北斗的精度比GPS更高;从工作原理上讲,GPS是“只能说,不能听”的单项发射卫星,而我们的北斗是“既能听,又能说”的交互发射卫星。其短信服务与导航的结合,与其他系统相比增加了通讯功能;从使用上讲,北斗系统在与GPS系统兼容的同时,还免费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北斗系统更多是基于国防建设及其他工业设施。北斗系统走民用的路径,最需要的是被普及、被认识、被了解以及被使用。当外国的GPS已经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时,北斗系统更应该在市场认知方面与消费者进行充分互动。
“自有的知识产权、自有的品牌、自己民族的产品和生产国外的产品完全是两码事。”廖卿说,产业联盟做的就是下定决心探索北斗导航系统的民用化道路。
凯立德的坚持
北斗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曾说过:“北斗系统的重中之重在于应用。”应用是发展北斗产业的核心。因为,只有当人们真正使用它之后,才能找到问题并不断改进、优化,最终使北斗系统运转起来。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众多企业基于北斗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凯立德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成立的凯立德,在1999年开始开发导航软件;2005年获得甲级测绘资质,并研发出手机导航;2006年,发布全国第一张覆盖中国所有行政区划的导航电子地图;2007年以后,成为中国GPS移动导航系统第一品牌。成功占领市场之后,凯立德不负“第一品牌”的头衔,在国家开放了北斗卫星系统以后,凯立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研发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仪。
GPS对市场的“垄断性”占领,使得人们没有多余的视线关注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而凯立德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让大家接触到北斗卫星,帮助北斗卫星成长。只有当大家认识并使用了以后,产业才能进入到良性循环。从2012年底到2013年底,历经一年时间的磨合,克服重重困难,迎来了基于北斗卫星民用化的第一款导航产品——凯立德K320-BDT的诞生。这款产品既能依靠GPS系统,也能够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导航服务。同时,这款产品与普通GPS导航仪相比,定位更准、精度更高、响应更快——高技术和北斗系统结合可以为驾车者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
除了在技术上的支持和贡献,凯立德为让大众真正认识并使用这款北斗系统产品,还着力打造了“我的中国心?我的北斗行”活动,招募活跃的用户群体,免费使用这款产品,就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使用反馈,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北斗系统可以更好地与产品相结合,让更北斗系统的落地应用更加成熟。
作为北斗导航设备的终端制造商和北斗导航软件提供商,凯立德扮演着北斗产业化的最终落地环节。通过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凯立德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快速地完善产品,在民用品产业化中探索前进。
选择发展民用化,意味着凯立德更需要市场化的洞察力,需要开辟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径和营销模式。
自从北斗正式运营,与北斗相关的企业都行动起来了,他们中既有众所周知的上市公司,也有不太为外人知晓的科研单位、中小企业。产业链中,“北斗板块”较出名的如负责卫星研制及卫星应用的“中国卫星”、“北斗星通”,又如专注卫星导航应用的“中海达”。这些企业代表着行业上游尖端科研技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一个个技术壁垒被打破,一项项成果走出实验室流入市场。
就好像一股巨大的浪潮,上游既已风起云涌,下游必也不能风平浪静。卫星导航的大众化应用,其实还是诸多的车载导航,北斗真正要让老百姓收到实惠,没有天上的卫星不行,没有车里的导航也不行。
“着手北斗卫星车载导航应用的产业研发,早在2011年时候就开始了。”采访中凯立德市场部经理廖卿说道“那时候北斗还没有正式运营,没有任何政府背景、没有任何组织背景,完全是企业之间自发进行的一个合作项目。尝试着做出了一个基于北斗的车载卫星导航系统产品,包括芯片、天线、地图、系统各个部分,并完成了珠三角的实地路测。”
事实上,正是基于本次的非官方活动之后,上述参与活动的企业自发组织在一起,就是如今被外界称为“广东省北斗卫星产业联盟”,这也是北斗车载导航民用化的第一阵线。
年轻的“北斗”
“很多人分不清楚GPS和导航的关系”,凯立德市场部总经理廖卿告诉我们。其实,把导航等同于GPS是大部分人的认识误区,GPS只是一种卫星定位系统。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已建成了自己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现在,全球共有四大定位系统,分别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以及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的确,相比于从6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GPS系统来说,北斗还很年轻。从最初的国防先导,到行业示范,再到刚刚起步的民用推广,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因为其年轻的“资历”而不被大众熟知。
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也许北斗系统仍处于行业“新人”的角色,但从精度上讲,尤其是在亚太这类增强区域内北斗的精度比GPS更高;从工作原理上讲,GPS是“只能说,不能听”的单项发射卫星,而我们的北斗是“既能听,又能说”的交互发射卫星。其短信服务与导航的结合,与其他系统相比增加了通讯功能;从使用上讲,北斗系统在与GPS系统兼容的同时,还免费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在大多数消费者眼中,北斗系统更多是基于国防建设及其他工业设施。北斗系统走民用的路径,最需要的是被普及、被认识、被了解以及被使用。当外国的GPS已经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时,北斗系统更应该在市场认知方面与消费者进行充分互动。
“自有的知识产权、自有的品牌、自己民族的产品和生产国外的产品完全是两码事。”廖卿说,产业联盟做的就是下定决心探索北斗导航系统的民用化道路。
凯立德的坚持
北斗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曾说过:“北斗系统的重中之重在于应用。”应用是发展北斗产业的核心。因为,只有当人们真正使用它之后,才能找到问题并不断改进、优化,最终使北斗系统运转起来。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众多企业基于北斗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凯立德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成立的凯立德,在1999年开始开发导航软件;2005年获得甲级测绘资质,并研发出手机导航;2006年,发布全国第一张覆盖中国所有行政区划的导航电子地图;2007年以后,成为中国GPS移动导航系统第一品牌。成功占领市场之后,凯立德不负“第一品牌”的头衔,在国家开放了北斗卫星系统以后,凯立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研发基于北斗系统的导航仪。
GPS对市场的“垄断性”占领,使得人们没有多余的视线关注我们自己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而凯立德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让大家接触到北斗卫星,帮助北斗卫星成长。只有当大家认识并使用了以后,产业才能进入到良性循环。从2012年底到2013年底,历经一年时间的磨合,克服重重困难,迎来了基于北斗卫星民用化的第一款导航产品——凯立德K320-BDT的诞生。这款产品既能依靠GPS系统,也能够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导航服务。同时,这款产品与普通GPS导航仪相比,定位更准、精度更高、响应更快——高技术和北斗系统结合可以为驾车者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
除了在技术上的支持和贡献,凯立德为让大众真正认识并使用这款北斗系统产品,还着力打造了“我的中国心?我的北斗行”活动,招募活跃的用户群体,免费使用这款产品,就是为了得到用户的使用反馈,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北斗系统可以更好地与产品相结合,让更北斗系统的落地应用更加成熟。
作为北斗导航设备的终端制造商和北斗导航软件提供商,凯立德扮演着北斗产业化的最终落地环节。通过大规模的实际应用,凯立德与上下游企业一起,快速地完善产品,在民用品产业化中探索前进。
选择发展民用化,意味着凯立德更需要市场化的洞察力,需要开辟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径和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