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禧带热清代翡翠收藏
古语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我国自古就有用玉、佩玉的习惯,从商周时期开始迄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等为代表的玉石文明,留下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器文化,留下了和氏璧等古代名玉的千古传说,也留下了金缕玉衣这样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玉质珍宝。而翡翠这一硬玉,直到明代在我国数量极少,甚至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到了清代尤其是清代后期,翡翠这一来自缅甸的玉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短短数年间就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取代了几千年来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白玉风尚,为自己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誉。
其实翡翠这一名称,最早是我国古代一种鸟的名字。这种翡翠鸟生活在南方,毛色艳丽,雄鸟为红色,谓之“翡”,雌鸟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崴蕤烂锦衾。”许慎也在《说文》中提到“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不过翡翠一词除作为鸟名被广泛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绿。在清代的宫廷,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物进入宫廷,因色彩艳丽而深受嫔妃们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在头上作为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故其制成的首饰名称都带有翠字,如钿翠、珠翠等。与此同时,大量的缅甸玉通过进贡进入宫廷,为嫔妃们所喜爱。因为这些玉石的颜色多为绿色、红色,与翡翠鸟的羽毛色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民间流传开了。由此,翡翠这一名称也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在清朝,曾经出现过两个爱玉的统治者,一个是爱收藏白玉的乾隆皇帝,在康乾盛世时,社会上曾掀起过白玉的收藏热潮,时至今日,乾隆时期的白玉屡屡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而另一个爱玉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垂帘听政40余年的慈禧太后。与乾隆皇帝不同,慈禧太后喜欢的不是白玉,而是翡翠。说起来,慈禧可以算是个地道的“翡翠发烧友”,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随处可见各种翡翠玉器用品,饮茶用翡翠盖碗儿,用膳用翡翠筷子,头发上插翡翠簪子,手上戴翡翠戒指。由于慈禧对翡翠的钟爱,引得王公大臣竞相进献翡翠,从而带动了翡翠在中国的流通。
下落不明的翡翠西瓜
慈禧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而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相传,这对翡翠西瓜是番邦进贡的珍品,当时市值达500万两银子。慈禧对它们爱若至宝,把它们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又加上一把机械锁,要想打开这把锁,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方向转错、多转少转,都不能开锁。为安全起见,慈禧还特意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三人一班,日夜轮流看守这间珠宝房。
慈禧为何如此珍爱这对翡翠西瓜呢?众所周知,一块翡翠上颜色越多越珍贵,相传这对翡翠西瓜上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绿莹莹的瓜皮上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籽、红瓤、白丝依稀可见,不能不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只可惜,这对翡翠西瓜由于藏于深宫,当年就很少有人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现在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更难以准确描述。
那么这对翡翠西瓜现在何处呢?据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及其侄子合作的《爱月轩笔记》中记载,慈禧死后,这对备受慈禧珍爱的翡翠西瓜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进了东陵。然而在1928年夏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陵盗宝事件,把慈禧墓中的陪葬品劫掠一空,其中也包括这对翡翠西瓜。
孙殿英盗宝东窗事发后,举世震惊,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谴责,要求追回珍宝严惩元凶。孙殿英为了脱罪,多方奔走,四处行贿,而行贿的礼物就是那些东陵珍宝。据说,孙殿英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那对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但也有人说,孙殿英当时送给宋子文的是一颗翡翠白菜,不是翡翠西瓜。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个就是慈禧地宫里的那棵翡翠白菜。但无论如何,这对翡翠西瓜从此再也没能在世人面前出现,不知流落何方。对于它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们去了台湾,有人说它们还在大陆,也有人说它们在美国的博物馆中。无论它们身在何方,希望如此稀世珍宝能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很是引人注目,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这棵翡翠白菜由一整块玉雕成,呈现白绿两色。白的部分雕成层层相裹的菜帮,脉络隐现;绿的部分雕成翻卷的菜叶,鲜嫩自然,叶片上还趴着两只精雕的小虫,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棵翡翠白菜也是来自慈禧东陵的地宫中,还曾是光绪皇帝之瑾妃的嫁妆。这棵白菜是否是传言中说的孙殿英送给宋子文的那颗翡翠白菜,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死后,据《爱月轩笔记》中记载,她的墓中除了闻名于世的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外,还有玉佛、甜瓜、桃、李、杏等诸多翡翠珍品,由此可见慈禧对翡翠的痴迷。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古语云“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我国自古就有用玉、佩玉的习惯,从商周时期开始迄今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新疆和田玉、辽宁岫岩玉等为代表的玉石文明,留下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玉器文化,留下了和氏璧等古代名玉的千古传说,也留下了金缕玉衣这样让后人叹为观止的玉质珍宝。而翡翠这一硬玉,直到明代在我国数量极少,甚至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但到了清代尤其是清代后期,翡翠这一来自缅甸的玉石,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短短数年间就征服了爱玉的中国人,取代了几千年来以和田玉为代表的白玉风尚,为自己赢得了“玉石之王”的美誉。
其实翡翠这一名称,最早是我国古代一种鸟的名字。这种翡翠鸟生活在南方,毛色艳丽,雄鸟为红色,谓之“翡”,雌鸟为绿色,谓之“翠”。唐代诗人陈子昂在《感遇》一诗中写道:“翡翠巢南海,雌雄珠树林……旖旎光首饰,崴蕤烂锦衾。”许慎也在《说文》中提到“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
不过翡翠一词除作为鸟名被广泛使用外,更多的时候则是作为鲜艳颜色的代名词,即翡红与翠绿。在清代的宫廷,翡翠鸟的羽毛作为饰物进入宫廷,因色彩艳丽而深受嫔妃们的喜爱,她们将其插在头上作为发饰,用羽毛贴镶拼嵌作为首饰,故其制成的首饰名称都带有翠字,如钿翠、珠翠等。与此同时,大量的缅甸玉通过进贡进入宫廷,为嫔妃们所喜爱。因为这些玉石的颜色多为绿色、红色,与翡翠鸟的羽毛色很相似,所以人们称这些来自缅甸的玉为翡翠,渐渐地这一名称也在民间流传开了。由此,翡翠这一名称也由鸟名转为玉石的名称了。
在清朝,曾经出现过两个爱玉的统治者,一个是爱收藏白玉的乾隆皇帝,在康乾盛世时,社会上曾掀起过白玉的收藏热潮,时至今日,乾隆时期的白玉屡屡在拍卖会上拍出高价。而另一个爱玉的代表人物,就是晚清垂帘听政40余年的慈禧太后。与乾隆皇帝不同,慈禧太后喜欢的不是白玉,而是翡翠。说起来,慈禧可以算是个地道的“翡翠发烧友”,在她居住的长春宫里随处可见各种翡翠玉器用品,饮茶用翡翠盖碗儿,用膳用翡翠筷子,头发上插翡翠簪子,手上戴翡翠戒指。由于慈禧对翡翠的钟爱,引得王公大臣竞相进献翡翠,从而带动了翡翠在中国的流通。
下落不明的翡翠西瓜
慈禧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而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相传,这对翡翠西瓜是番邦进贡的珍品,当时市值达500万两银子。慈禧对它们爱若至宝,把它们放在最坚实的柜橱里,又加上一把机械锁,要想打开这把锁,必须把钥匙插入锁心左转五次才行,方向转错、多转少转,都不能开锁。为安全起见,慈禧还特意派了几名亲信太监,三人一班,日夜轮流看守这间珠宝房。
慈禧为何如此珍爱这对翡翠西瓜呢?众所周知,一块翡翠上颜色越多越珍贵,相传这对翡翠西瓜上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颜色,绿莹莹的瓜皮上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籽、红瓤、白丝依稀可见,不能不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只可惜,这对翡翠西瓜由于藏于深宫,当年就很少有人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现在由于缺少文献资料记载,更难以准确描述。
那么这对翡翠西瓜现在何处呢?据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及其侄子合作的《爱月轩笔记》中记载,慈禧死后,这对备受慈禧珍爱的翡翠西瓜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进了东陵。然而在1928年夏天,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的孙殿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东陵盗宝事件,把慈禧墓中的陪葬品劫掠一空,其中也包括这对翡翠西瓜。
孙殿英盗宝东窗事发后,举世震惊,全国各地各界人士纷纷谴责,要求追回珍宝严惩元凶。孙殿英为了脱罪,多方奔走,四处行贿,而行贿的礼物就是那些东陵珍宝。据说,孙殿英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那对翡翠西瓜送给了宋子文。但也有人说,孙殿英当时送给宋子文的是一颗翡翠白菜,不是翡翠西瓜。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其中一个就是慈禧地宫里的那棵翡翠白菜。但无论如何,这对翡翠西瓜从此再也没能在世人面前出现,不知流落何方。对于它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它们去了台湾,有人说它们还在大陆,也有人说它们在美国的博物馆中。无论它们身在何方,希望如此稀世珍宝能够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很是引人注目,每天都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观看。这棵翡翠白菜由一整块玉雕成,呈现白绿两色。白的部分雕成层层相裹的菜帮,脉络隐现;绿的部分雕成翻卷的菜叶,鲜嫩自然,叶片上还趴着两只精雕的小虫,令人拍案叫绝。据说这棵翡翠白菜也是来自慈禧东陵的地宫中,还曾是光绪皇帝之瑾妃的嫁妆。这棵白菜是否是传言中说的孙殿英送给宋子文的那颗翡翠白菜,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死后,据《爱月轩笔记》中记载,她的墓中除了闻名于世的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外,还有玉佛、甜瓜、桃、李、杏等诸多翡翠珍品,由此可见慈禧对翡翠的痴迷。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