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高校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主体性参与不强的问题,我们在“第二课堂”开展了主体参与形式的沙龙活动——“法商沙龙”,尝试探索在思政教育“第二课堂”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嵌入,在无意识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沙龙;主体嵌入
一、“法商沙龙”的缘起趣旨
1.沙龙的缘起
“法商沙龙”是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特色学生工作的一个建设栏目,举办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展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读书氛围。它最早诞生于2015年11月的校园读书月活动。从最早的读书会逐步发展为互动式的通识教育讲座沙龙。在学院领导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关怀下,最终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法商传统文化”讲座沙龙,由笔者长期担任主持人定期举办该沙龙。
2.沙龙的活动形式
沙龙的的主要活动形势以主题沙龙、讨论沙龙、电影沙龙、或多种形式结合的模式。初期主要是讲座沙龙的形式,由笔者主讲通识教育,参与沙龙的学生规模基本都在20人左右,在隔周的周四晚18:45定期召开,时长1.5-2.5小时不等。2016年9月以来,得到了西北政法大学中华传统文化教研指导中心的经费支持,沙龙正式更名为“法商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引入师生参与式的互动机制,邀请相关专业教师主讲,鼓励同学选题研究并参与主讲,并给予一定的图书、资料经费报销,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学生主讲选题上,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把关。一般准备期为2个月,结合自身兴趣,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或选题研究认识形成文稿,在沙龙活动上由学生担任主讲人并分享自己的研究。在讲座形式层面引入同学提问、讨论,教师点评等活动环节。沙龙活动结束后,学生进一步修改文稿,最后集結印刷成成果小册子。
3.沙龙的趣旨导向
沙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想为指导,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变革精神,丰富学生课外通识教育,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广大学生在读书中思考,领悟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不局限于古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优良的红色传统文化等变革中的传统也在主题范围之内,故而始终在活动中贯穿着对学生的隐性思政教育。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沙龙活动获得了学院乃至学校师生们的高度认可,目前活动已经开展了近30期。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线下利用新媒体不定期推送相关主题的优秀文章,在形式及内容上均获得了热烈反响。
二、沙龙的主体性嵌入
针对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行为的缺失,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人”找回来。通过诱发式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隐性的、无意识的思政教育方式贯穿始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法商沙龙”的参与模式首先要明确其参与行为的导向——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这一前提之上再谈主体嵌入,才会达到既定思政教育目标。
主体嵌入中的主体指的是作为参与主体本身的学生,这就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旨定位到以人为中心,嵌入,指的是学生主动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主体嵌入是通过自觉的接触、学习、接受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终使得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信仰者和发扬人。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而且要研究式的深入自学才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主体嵌入。
类似“第二课堂”形式的活动开展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而言要求做到:“要有一定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第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以满足学生娱乐和显示才华的需要;第三,要有一定的群体性,以满足学生渴望友谊和交流情感的需要等。”[1]下面,我们将结合历次沙龙主题及参与导向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主体嵌入。
“法商沙龙”的学生规模长期保持在20人左右,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一项兴趣导向的教学活动,没有强制性,所以在信息的传达效果上还是比较显著的。定期举行的模式会形成部分固定的受众学生,这部分学生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模仿与参与意识,他们将成为潜在的沙龙主讲候选人,主动的发掘自身兴趣,发挥专业专长,为自己早日登上沙龙讲坛而努力。沙龙在客观上不仅调动了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还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对于改善学风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法商沙龙本身的定位是通识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内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沙龙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主体嵌入的过程。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完成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自信、挖掘兴趣、专业促进,拓宽视野的功效。
三、沙龙的参与导向
1.价值导向与自主选题
“法商沙龙”首先坚持的是价值导向与自主选题的统一。在更名为“法商传统文化沙龙”之后,我们重新定位了沙龙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前文提及,优秀传统文化不局限于古代,也就可以延伸到近代,乃至现当代。近人言: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同理,形成一项优良的传统也可以在三代人之内完成过渡。在这个意义而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优良的红色传统文化等变革中的传统也在主题范围之内,也是我们欢迎的选题。
在坚持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我们会在选题边界上进行了界定。例如在宗教话题(尤其是宗教义理)、风水堪舆、民族争端等选题上我们会进行审核。例如在学生主讲的《道家与道教文化》这一沙龙选题上,我们就引导学生将探讨中心定位在道家哲学思想和道教发展史上来,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关注奇门遁甲,符箓丹药等方术炫技领域。
沙龙始终坚持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将通识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兴趣中谈论话题。例如在形式多元的电影沙龙、讨论沙龙中探讨大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健康;在学生主讲的《是非功过袁世凯》主题沙龙中,引导人物评价坚持唯物史观;在通识讲座中阐述各个国家民族道路选择的共性与个性,并引入文明比较机制,升华民族自信与道路自信等。这些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2.兴趣导向与专长发掘
教育学原理认为:“在教育上,兴趣既与目的有关,又与手段有关;也就是说,兴趣既是目标,又是与旨在达到目标的经验相关的动机力量。”[2]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兴趣不能轻易弱化,必须善于激发、利用兴趣。杜威认为:“对学习发生兴趣是因为它在现有的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它在终极点上的重要性”[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选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学生主讲的沙龙中,选题基本都与自身兴趣有关,并在兴趣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专长。例如主讲《<西游记>的世界观》的同学本身就是个西游迷,密切关注着关于《西游记》方方面面资讯,熟读西游记不下30遍;主讲《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同学掌握多门方言,并且极具语言天赋,学习语言快于常人;主讲《王澍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同学全家都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建筑十分痴迷。
在兴趣导向的前提下,这些同学会积极利用拥有的资源构建自身的专长。部分同学虽然在学习成绩中并不占优势,但通过潜心研究登台讲座,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心。一位大四的同学(成绩常年垫底)在主讲沙龙之后告诉笔者说:“这可能是他大学四年唯一认真对待的一件事,他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自信”。此外,对于专长的发掘产生的效果,通过沙龙的传导,也会给许多参与沙龙的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
3.专业导向与学术训练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还是专业课学习。“法商沙龙”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部分,除了兴趣导向之外还要坚持专业导向,要达到兴趣与专业的统一。例如主讲《审计的历史演进》的张秦同学,就将兴趣与专业结合,积极撰写文章,并参与了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最终与指导老师联名发表与沙龙选题相关的核心文章[4]。主讲《齐、汉、唐经济改革的得失》沙龙的同学,也从自身感兴趣的经济史议题着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了良好的学术锻炼。
在邀请专业教师主讲的《韩国文化产业优势的形成与发展》、《溯商论道》等主题沙龙中我们首先定位专业导向,并结合兴趣或者传统文化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讲座沙龙结束后一般都会推荐相关专业书目,这些形式与结果也在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小结
总结参与“法商沙龙”同学的学习情况可知,首先,他们的专业学习成绩普遍在中等及以下,具有一定的自卑感,通过沙龙活动上述同学都构建起了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在选题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兴趣点,然而他们并不标榜为传统文化的信徒,在通过主体嵌入式的研究学习之后,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与参与沙龙的同学一道,这些同学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无意识的、隐性的思政教育,并没有产生诸如第一课堂中的“不良”反应,客观说明了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多元教育路径探索的可行性。
当然,学生主体嵌入的讲座沙龙形式也有自己的缺陷。例如受制于沙龙规模,它的受众面较窄;在学生兴趣多元的前提下,兴趣导向不足以满足大部分学生;部分固定受众的形成,正说明了学生参与流动性不足。这是第二课堂的性质决定的结果。“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并非要取代传统课堂的地位,而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我们不能轻易夸大它的功效。但作为拓宽思政教育多元路径的探索而言,“法商沙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国辉、陈明、周志强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
[3](美)杜威.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A].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徐京平,骆勇,张秦:国家审计、审计质量与审计边界 一个文献综述[J].学术界,2016年第7期。
作者简介:李章星(1990- ),男,广西桂林人,西北政法大学助教,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社会文化史、民族史。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沙龙;主体嵌入
一、“法商沙龙”的缘起趣旨
1.沙龙的缘起
“法商沙龙”是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特色学生工作的一个建设栏目,举办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开展通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读书氛围。它最早诞生于2015年11月的校园读书月活动。从最早的读书会逐步发展为互动式的通识教育讲座沙龙。在学院领导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关怀下,最终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法商传统文化”讲座沙龙,由笔者长期担任主持人定期举办该沙龙。
2.沙龙的活动形式
沙龙的的主要活动形势以主题沙龙、讨论沙龙、电影沙龙、或多种形式结合的模式。初期主要是讲座沙龙的形式,由笔者主讲通识教育,参与沙龙的学生规模基本都在20人左右,在隔周的周四晚18:45定期召开,时长1.5-2.5小时不等。2016年9月以来,得到了西北政法大学中华传统文化教研指导中心的经费支持,沙龙正式更名为“法商传统文化沙龙”,活动引入师生参与式的互动机制,邀请相关专业教师主讲,鼓励同学选题研究并参与主讲,并给予一定的图书、资料经费报销,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学生主讲选题上,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把关。一般准备期为2个月,结合自身兴趣,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或选题研究认识形成文稿,在沙龙活动上由学生担任主讲人并分享自己的研究。在讲座形式层面引入同学提问、讨论,教师点评等活动环节。沙龙活动结束后,学生进一步修改文稿,最后集結印刷成成果小册子。
3.沙龙的趣旨导向
沙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想为指导,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时代变革精神,丰富学生课外通识教育,增强师生互动,引导广大学生在读书中思考,领悟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不局限于古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优良的红色传统文化等变革中的传统也在主题范围之内,故而始终在活动中贯穿着对学生的隐性思政教育。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沙龙活动获得了学院乃至学校师生们的高度认可,目前活动已经开展了近30期。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线下利用新媒体不定期推送相关主题的优秀文章,在形式及内容上均获得了热烈反响。
二、沙龙的主体性嵌入
针对思政教育中学生主体行为的缺失,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人”找回来。通过诱发式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隐性的、无意识的思政教育方式贯穿始终,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法商沙龙”的参与模式首先要明确其参与行为的导向——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这一前提之上再谈主体嵌入,才会达到既定思政教育目标。
主体嵌入中的主体指的是作为参与主体本身的学生,这就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旨定位到以人为中心,嵌入,指的是学生主动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主体嵌入是通过自觉的接触、学习、接受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终使得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信仰者和发扬人。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而且要研究式的深入自学才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主体嵌入。
类似“第二课堂”形式的活动开展一定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而言要求做到:“要有一定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第二,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以满足学生娱乐和显示才华的需要;第三,要有一定的群体性,以满足学生渴望友谊和交流情感的需要等。”[1]下面,我们将结合历次沙龙主题及参与导向谈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主体嵌入。
“法商沙龙”的学生规模长期保持在20人左右,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它是一项兴趣导向的教学活动,没有强制性,所以在信息的传达效果上还是比较显著的。定期举行的模式会形成部分固定的受众学生,这部分学生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模仿与参与意识,他们将成为潜在的沙龙主讲候选人,主动的发掘自身兴趣,发挥专业专长,为自己早日登上沙龙讲坛而努力。沙龙在客观上不仅调动了这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还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对于改善学风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法商沙龙本身的定位是通识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内容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沙龙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主体嵌入的过程。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完成了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自信、挖掘兴趣、专业促进,拓宽视野的功效。
三、沙龙的参与导向
1.价值导向与自主选题
“法商沙龙”首先坚持的是价值导向与自主选题的统一。在更名为“法商传统文化沙龙”之后,我们重新定位了沙龙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前文提及,优秀传统文化不局限于古代,也就可以延伸到近代,乃至现当代。近人言: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同理,形成一项优良的传统也可以在三代人之内完成过渡。在这个意义而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优良的红色传统文化等变革中的传统也在主题范围之内,也是我们欢迎的选题。
在坚持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我们会在选题边界上进行了界定。例如在宗教话题(尤其是宗教义理)、风水堪舆、民族争端等选题上我们会进行审核。例如在学生主讲的《道家与道教文化》这一沙龙选题上,我们就引导学生将探讨中心定位在道家哲学思想和道教发展史上来,着重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关注奇门遁甲,符箓丹药等方术炫技领域。
沙龙始终坚持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将通识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兴趣中谈论话题。例如在形式多元的电影沙龙、讨论沙龙中探讨大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健康;在学生主讲的《是非功过袁世凯》主题沙龙中,引导人物评价坚持唯物史观;在通识讲座中阐述各个国家民族道路选择的共性与个性,并引入文明比较机制,升华民族自信与道路自信等。这些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思政教育成效。 2.兴趣导向与专长发掘
教育学原理认为:“在教育上,兴趣既与目的有关,又与手段有关;也就是说,兴趣既是目标,又是与旨在达到目标的经验相关的动机力量。”[2]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兴趣不能轻易弱化,必须善于激发、利用兴趣。杜威认为:“对学习发生兴趣是因为它在现有的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它在终极点上的重要性”[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学生选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学生主讲的沙龙中,选题基本都与自身兴趣有关,并在兴趣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专长。例如主讲《<西游记>的世界观》的同学本身就是个西游迷,密切关注着关于《西游记》方方面面资讯,熟读西游记不下30遍;主讲《方言与中国文化》的同学掌握多门方言,并且极具语言天赋,学习语言快于常人;主讲《王澍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同学全家都是建筑行业的从业者,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建筑十分痴迷。
在兴趣导向的前提下,这些同学会积极利用拥有的资源构建自身的专长。部分同学虽然在学习成绩中并不占优势,但通过潜心研究登台讲座,获得了极大的自信心。一位大四的同学(成绩常年垫底)在主讲沙龙之后告诉笔者说:“这可能是他大学四年唯一认真对待的一件事,他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自信”。此外,对于专长的发掘产生的效果,通过沙龙的传导,也会给许多参与沙龙的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
3.专业导向与学术训练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还是专业课学习。“法商沙龙”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补充部分,除了兴趣导向之外还要坚持专业导向,要达到兴趣与专业的统一。例如主讲《审计的历史演进》的张秦同学,就将兴趣与专业结合,积极撰写文章,并参与了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最终与指导老师联名发表与沙龙选题相关的核心文章[4]。主讲《齐、汉、唐经济改革的得失》沙龙的同学,也从自身感兴趣的经济史议题着手,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得到了良好的学术锻炼。
在邀请专业教师主讲的《韩国文化产业优势的形成与发展》、《溯商论道》等主题沙龙中我们首先定位专业导向,并结合兴趣或者传统文化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讲座沙龙结束后一般都会推荐相关专业书目,这些形式与结果也在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小结
总结参与“法商沙龙”同学的学习情况可知,首先,他们的专业学习成绩普遍在中等及以下,具有一定的自卑感,通过沙龙活动上述同学都构建起了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在选题之前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传统文化的一些兴趣点,然而他们并不标榜为传统文化的信徒,在通过主体嵌入式的研究学习之后,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与参与沙龙的同学一道,这些同学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无意识的、隐性的思政教育,并没有产生诸如第一课堂中的“不良”反应,客观说明了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多元教育路径探索的可行性。
当然,学生主体嵌入的讲座沙龙形式也有自己的缺陷。例如受制于沙龙规模,它的受众面较窄;在学生兴趣多元的前提下,兴趣导向不足以满足大部分学生;部分固定受众的形成,正说明了学生参与流动性不足。这是第二课堂的性质决定的结果。“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并非要取代传统课堂的地位,而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我们不能轻易夸大它的功效。但作为拓宽思政教育多元路径的探索而言,“法商沙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王国辉、陈明、周志强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2](美)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2.
[3](美)杜威.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A].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徐京平,骆勇,张秦:国家审计、审计质量与审计边界 一个文献综述[J].学术界,2016年第7期。
作者简介:李章星(1990- ),男,广西桂林人,西北政法大学助教,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社会文化史、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