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秋,列宁病势日益加重,但他在面对国家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3月间,口授了:《日记摘录》、《论合作制》、《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论我国革命》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这几篇文章,它们被称为列宁的“政治遗嘱”。这些文章在布哈林看来已经构成一套思想体系,指引着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在正确道路上前进。它不仅可以指导苏联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且对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政治遗嘱的首篇——《日记摘录》中集中论述了教育问题,对指导目前我国教育工作仍有借鉴意义。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城市教育较农村已有很大改善,所以我们有必要借用其中一些思想改变我国农村教育现状。
一、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科技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在农村有些家庭,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农村孩子对于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紧张这一矛盾,使他们很难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资源的困乏是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
每年我国师范类应届毕业生数量不在少数,然而他们的选择是留在城市甚至前往大城市发展,师资力量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与此同时,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中间断层”的特征。由于城乡教师在收入、地位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农村学校很难吸收年轻、优秀教师前来工作,由此导致教师资源不足,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二)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校舍硬件设施落后。一方面是学校建筑面积不足,很多学校“面积小,建筑少”,校舍的减少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很多学校操场区域划分不清,尘土飞扬,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设施陈旧,好多教室的桌椅破损严重,更不用提城市教室必备的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和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经费不足
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经费不足导致吸引不来人才;经费不足导致买不来先进教学设备。虽然近年来,国家也不断加大对于乡村教育的补贴力度,但均分下来的并不多,不足以改变现状。同时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在财政上对农村教育拨款不重视,各种原因,致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
二、列宁在《日记摘录》中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及指导意义
列宁在稳定国内局势后,苏维埃政权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重视教育的问题。原因在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成了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根据《俄国识字状况》的统计,列宁说:“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很远,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年)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这种全社会的低文化程度与苏维埃在政治上实行的更高文明的制度是十分不相称的,所以有必要加强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旧有的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欠缺,很难在新的环境下发挥自身作用;同时,新兴的劳动力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由于这一部分劳动力大多来于农村,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及职业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强国,政治大国,但在文化上不大不强,要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在文化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加强农村教育,无疑对于整体上提高我国公民素质、文化水平,打造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列宁在《日记摘录》(以下简称文章)中关于教育思想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点指导意义。
(一)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列宁在文章中说:“首先应当缩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会的开支,而是其他部门的开支,以便把缩减出来的款项,转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当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呈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育经费的绝对不足,财政需要支出的部门过多,但其中一些机关并没有很大作用,正如列宁在书中说的“半贵族老爷式的玩具机构”,显然在财政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其他方面支出多了,教育方面支出就少了;二是教育部门内部不能合理分配经费,教育部门内部闲散机构也占去部分开支,腐败问题也占去一部分,这样用于农村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了。所以,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要“开源”发展经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值;另一方面更要“节流”,裁撤无关紧要的机关,落实好“八项规定”,提倡政府机关节俭办公,把节余的经费转移到教育上来,从而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
列宁在文章中提出要把教师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列宁并从教师与创立社会主义文化两者的关系来分析,指出:“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地位的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在我国,城乡教师的地位也存在差异,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农村的升学率、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人们难免会对农村老师产生一些偏见,毫无根据的贴上“水平差”、“能力差”的标签。按照列宁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地位,农村教学的质量才能提高。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一是要提高其福利待遇争并取达到城乡一致的水平,待遇上的差距,是造成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地位不等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农村教师待遇福利的提升,改变城乡教师存在差别的观念。二是,定期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学习。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均,需要农村教师定期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从而在内在方面提升自己,使农村教师的地位更“货真价实”。
(三)在农村发展国民需要的职业教育
面对战后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尽快进行经济建设,列宁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迅速提高在职职工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列宁认为职业教育是在短期内消灭文盲,提高全体就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能达到“短平快”的效果。在我国目前,同样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这一情况。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一批企业的关闭,必将带来一批工人的失业,这些工人大都来自农村且文化程度不高。此时会出现新企业招工难,而失业工人再就业难这一问题,此时就需要农村的职业教育,在短时间内为其提供培训,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其能在接受较短时间的培训后,迅速进入企业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这对于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意义。毫无疑问,列宁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对我们当下现实状况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李名洋(1991.07-),男,山西临汾人,学历:在读硕士,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一、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科技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在农村有些家庭,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主要方面。但是,农村孩子对于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紧张这一矛盾,使他们很难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资源的困乏是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
每年我国师范类应届毕业生数量不在少数,然而他们的选择是留在城市甚至前往大城市发展,师资力量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严重短缺。与此同时,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大、学历低、中间断层”的特征。由于城乡教师在收入、地位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农村学校很难吸收年轻、优秀教师前来工作,由此导致教师资源不足,教育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二)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校舍硬件设施落后。一方面是学校建筑面积不足,很多学校“面积小,建筑少”,校舍的减少很难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很多学校操场区域划分不清,尘土飞扬,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设施陈旧,好多教室的桌椅破损严重,更不用提城市教室必备的多媒体设备,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和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缺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三)教育经费不足
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是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经费不足导致吸引不来人才;经费不足导致买不来先进教学设备。虽然近年来,国家也不断加大对于乡村教育的补贴力度,但均分下来的并不多,不足以改变现状。同时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在财政上对农村教育拨款不重视,各种原因,致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
二、列宁在《日记摘录》中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及指导意义
列宁在稳定国内局势后,苏维埃政权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重视教育的问题。原因在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成了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根据《俄国识字状况》的统计,列宁说:“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很远,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年)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这种全社会的低文化程度与苏维埃在政治上实行的更高文明的制度是十分不相称的,所以有必要加强教育工作。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旧有的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劳动技能欠缺,很难在新的环境下发挥自身作用;同时,新兴的劳动力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由于这一部分劳动力大多来于农村,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及职业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另一方面,我国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经济强国,政治大国,但在文化上不大不强,要使我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在文化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加强农村教育,无疑对于整体上提高我国公民素质、文化水平,打造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列宁在《日记摘录》(以下简称文章)中关于教育思想的论,主要有以下几点指导意义。
(一)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列宁在文章中说:“首先应当缩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会的开支,而是其他部门的开支,以便把缩减出来的款项,转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当前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呈发达地区多,欠发达地区少,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异,造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教育经费的绝对不足,财政需要支出的部门过多,但其中一些机关并没有很大作用,正如列宁在书中说的“半贵族老爷式的玩具机构”,显然在财政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其他方面支出多了,教育方面支出就少了;二是教育部门内部不能合理分配经费,教育部门内部闲散机构也占去部分开支,腐败问题也占去一部分,这样用于农村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了。所以,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一方面要“开源”发展经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值;另一方面更要“节流”,裁撤无关紧要的机关,落实好“八项规定”,提倡政府机关节俭办公,把节余的经费转移到教育上来,从而增加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
列宁在文章中提出要把教师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列宁并从教师与创立社会主义文化两者的关系来分析,指出:“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地位的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在我国,城乡教师的地位也存在差异,由于农村环境较差,农村的升学率、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人们难免会对农村老师产生一些偏见,毫无根据的贴上“水平差”、“能力差”的标签。按照列宁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地位,农村教学的质量才能提高。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一是要提高其福利待遇争并取达到城乡一致的水平,待遇上的差距,是造成当前我国城乡教师地位不等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农村教师待遇福利的提升,改变城乡教师存在差别的观念。二是,定期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学习。城乡资源分配的不均,需要农村教师定期学习更新知识储备,从而在内在方面提升自己,使农村教师的地位更“货真价实”。
(三)在农村发展国民需要的职业教育
面对战后国内百废待兴的局面,尽快进行经济建设,列宁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迅速提高在职职工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列宁认为职业教育是在短期内消灭文盲,提高全体就业人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能达到“短平快”的效果。在我国目前,同样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这一情况。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一批企业的关闭,必将带来一批工人的失业,这些工人大都来自农村且文化程度不高。此时会出现新企业招工难,而失业工人再就业难这一问题,此时就需要农村的职业教育,在短时间内为其提供培训,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使其能在接受较短时间的培训后,迅速进入企业投入到经济建设中,这对于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意义。毫无疑问,列宁对职业教育的论述对我们当下现实状况仍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李名洋(1991.07-),男,山西临汾人,学历:在读硕士,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