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尚无定论。采用“二分法”将公认的素养项逐步排除,科学“求核”,确定“数感”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构建形如“飞行器”式数学学科素养模型,提出“综合数感”。
一、基于“二分法”视角辨析数学核心素养
“二分法”,一种认识事物的辩证方法,是在“一分为二”观点指导下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二分法”通俗地理解其实就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排除不可能的东西,最终找到需要的东西的一种方法,所以可以理解成“排除法”。以“二分法”逐步排除“非核心素养”,那么最后剩下的应该就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核心素养。
经过文献整理,笔者认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数学素养应该就是“十个核心词 抽象”,共11个素养项。如果把这11项都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显然过于分散且“臃肿”,必须进行“瘦身”,根据“二分法”逐步排除,从而科学地进行“求核”。
首先排除的是不受专业课程局限的,超越学科功能的素养项,也就是“共通性素养”,包括: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不是只有数学教育才可培养,任何学科都应该注重“学以致用”。而“创新意识”更是超越学科、超越任何教育时段了。因此,二者必然不能算作数学学科的“核心”。
“模型思想”是否就是“核心”呢?模型思想并非独立的数学知识板块,可以说是贯穿数学学习始终,但对于人的培养结果来讲模型思想并非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模型思想的培养和形成其实综合了各项数学领域或者数学素养。其“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的特性其实就是“应用意识”的培养;“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说明其门槛是“抽象”;“用数学符号”就是要培养“符号意识”;“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数量关系”“结果意义”等关键词表明其对“数感”培养的要求。经过上述解构,“模型思想”就分解到“应用意识”“抽象”“符号意识”“数感”等素养项中。除非分解后的素养项最后被界定为核心素养,否则,“模型思想”就不能居于“核心”地位了。
在对“模型思想”进行辨析时采用了“分解”的方法,其他几项数学素养还可以结合另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称为“化归”,或者说是“合并转化重组”。
比如“几何直观”,《课标》(2011年版)解释为“主要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如果我们把几何图形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数学符号”,那么,几何直观其实就是“符号意识”。同理,“空间观念”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描述现实问题”。说到底,空间观念也是一种数学式的空间感悟。因其借助的是“几何图形”,所以也可以归为“符号意识”一类,但是其“抽象”“推理”的特性还是不能忽视。也就是说空间观念可以分解到“符号意识”“抽象”“推理”三个素养项中。
再看“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感”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可能对“数感”的认识有所偏颇,错误地把“数感”与“数字感”等同了。《课标》(2011年版)这样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显然,“数感”所涵盖的意义要远超“数与计算”。而“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对“数感”素养解析的关键词“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不就是“运算能力”吗?类似的,“推理能力”所强调的“借助数学基本思维方式推断某些结果,或通过数学法则等进行证明和计算”等等都是“数感”素养或者“符号意识”素养的直接体现。数学推理最终要落在数或运算符号上,以数学特有的符号简明地反映逻辑思考的过程,数或符号的使用同时也促进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推理能力也可以归为数感一项。“数据分析观念”是指“收集现实生活中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规律或解决现实问题”。数据分析虽然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是统计的核心。但说到底也是对“数”的分析。无论如何“数据”总是“数”,对数据的收集认识理解分析都是对“数”的认识和感悟,何嘗又不是“数感”呢?至此,“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都可以归为“数感”一项,只不过这时候“数感”的涵义更加丰富更为立体了。
而“符号意识”中的“符号”只是工具或手段,真正的用意是“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要进行“运算与推理”。如果把“数字”也看作一种特殊的数学符号,那么“数感”就是“符号感”。因“符号”在这里必须具有“数学意味”,因此,用“数感”统领二者更为合适。
经过上面的分解、化归,十一个素养项已经排除了九项,只剩“数感”与“抽象”两项了。只有两项处于学科核心地位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这两项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整合为一项。数学中对于抽象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数字或数学特征鲜明的符号,抽象就是对“数与形”的抽象。因此,抽象也是人对数字或符号的特殊感悟能力。所以,抽象也可以归到数感和符号感合并延展后的“新数感”项中。
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是——数感,也可以说“数感”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基于前文分析,构建形如“飞行器”式数学学科素养模型,如右图。
二、与时俱进,从“数感”到“综合数感”
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数学学习的价值观与人才观也要与时俱进。笔者学习借鉴张奠宙先生的“真善美”论述,在原“数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提出“新数感”的概念,将“数学综合数感”简称为“综合数感”。综合数感主要是指“通过对数(符号)与数量、数量关系、空间几何、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提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进而能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欣赏数学之美。”
责任编辑韦英哲
一、基于“二分法”视角辨析数学核心素养
“二分法”,一种认识事物的辩证方法,是在“一分为二”观点指导下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二分法”通俗地理解其实就是一种通过不断的排除不可能的东西,最终找到需要的东西的一种方法,所以可以理解成“排除法”。以“二分法”逐步排除“非核心素养”,那么最后剩下的应该就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核心素养。
经过文献整理,笔者认为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数学素养应该就是“十个核心词 抽象”,共11个素养项。如果把这11项都作为数学核心素养显然过于分散且“臃肿”,必须进行“瘦身”,根据“二分法”逐步排除,从而科学地进行“求核”。
首先排除的是不受专业课程局限的,超越学科功能的素养项,也就是“共通性素养”,包括: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应用意识不是只有数学教育才可培养,任何学科都应该注重“学以致用”。而“创新意识”更是超越学科、超越任何教育时段了。因此,二者必然不能算作数学学科的“核心”。
“模型思想”是否就是“核心”呢?模型思想并非独立的数学知识板块,可以说是贯穿数学学习始终,但对于人的培养结果来讲模型思想并非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模型思想的培养和形成其实综合了各项数学领域或者数学素养。其“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的特性其实就是“应用意识”的培养;“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说明其门槛是“抽象”;“用数学符号”就是要培养“符号意识”;“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数量关系”“结果意义”等关键词表明其对“数感”培养的要求。经过上述解构,“模型思想”就分解到“应用意识”“抽象”“符号意识”“数感”等素养项中。除非分解后的素养项最后被界定为核心素养,否则,“模型思想”就不能居于“核心”地位了。
在对“模型思想”进行辨析时采用了“分解”的方法,其他几项数学素养还可以结合另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称为“化归”,或者说是“合并转化重组”。
比如“几何直观”,《课标》(2011年版)解释为“主要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如果我们把几何图形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数学符号”,那么,几何直观其实就是“符号意识”。同理,“空间观念”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描述现实问题”。说到底,空间观念也是一种数学式的空间感悟。因其借助的是“几何图形”,所以也可以归为“符号意识”一类,但是其“抽象”“推理”的特性还是不能忽视。也就是说空间观念可以分解到“符号意识”“抽象”“推理”三个素养项中。
再看“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数感”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可能对“数感”的认识有所偏颇,错误地把“数感”与“数字感”等同了。《课标》(2011年版)这样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显然,“数感”所涵盖的意义要远超“数与计算”。而“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对“数感”素养解析的关键词“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不就是“运算能力”吗?类似的,“推理能力”所强调的“借助数学基本思维方式推断某些结果,或通过数学法则等进行证明和计算”等等都是“数感”素养或者“符号意识”素养的直接体现。数学推理最终要落在数或运算符号上,以数学特有的符号简明地反映逻辑思考的过程,数或符号的使用同时也促进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推理能力也可以归为数感一项。“数据分析观念”是指“收集现实生活中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发现规律或解决现实问题”。数据分析虽然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是统计的核心。但说到底也是对“数”的分析。无论如何“数据”总是“数”,对数据的收集认识理解分析都是对“数”的认识和感悟,何嘗又不是“数感”呢?至此,“数据分析”“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都可以归为“数感”一项,只不过这时候“数感”的涵义更加丰富更为立体了。
而“符号意识”中的“符号”只是工具或手段,真正的用意是“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要进行“运算与推理”。如果把“数字”也看作一种特殊的数学符号,那么“数感”就是“符号感”。因“符号”在这里必须具有“数学意味”,因此,用“数感”统领二者更为合适。
经过上面的分解、化归,十一个素养项已经排除了九项,只剩“数感”与“抽象”两项了。只有两项处于学科核心地位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这两项并非彼此“独立”,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整合为一项。数学中对于抽象的表达,主要是通过数字或数学特征鲜明的符号,抽象就是对“数与形”的抽象。因此,抽象也是人对数字或符号的特殊感悟能力。所以,抽象也可以归到数感和符号感合并延展后的“新数感”项中。
由此得出结论,数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是——数感,也可以说“数感”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基于前文分析,构建形如“飞行器”式数学学科素养模型,如右图。
二、与时俱进,从“数感”到“综合数感”
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数学学习的价值观与人才观也要与时俱进。笔者学习借鉴张奠宙先生的“真善美”论述,在原“数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提出“新数感”的概念,将“数学综合数感”简称为“综合数感”。综合数感主要是指“通过对数(符号)与数量、数量关系、空间几何、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提升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和精确性,进而能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欣赏数学之美。”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