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也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内容直观易懂,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需要. 因此,本人就新教材作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数”游戏. 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张数字卡(100以内)让学生用自己的卡数去乘以2再加上4然后说出结果. 老师立即“猜出”学生所持卡数. 如果某学生的结果是20,通过2x + 4 = 20,x = 8,那么他的卡数是8. 当老师猜对几名学生的卡数后,学生会对此感到惊奇,从而更加佩服老师. 然后告诉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他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别人手上的卡数. 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听课,劲头十足,学习信心百倍. 因此可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多种途径化的问题
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在“平方差公式(a + b)(a - b) = a2 - b2”一节,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 结果发现学生编出了很多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到了解决问题途径
3. 强化动手操作,促进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让他们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学生搭设动手操作的舞台. 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1个平角,因此可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1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是内角和都是180°. 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1.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安排一个“猜数”游戏. 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张数字卡(100以内)让学生用自己的卡数去乘以2再加上4然后说出结果. 老师立即“猜出”学生所持卡数. 如果某学生的结果是20,通过2x + 4 = 20,x = 8,那么他的卡数是8. 当老师猜对几名学生的卡数后,学生会对此感到惊奇,从而更加佩服老师. 然后告诉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后,他们也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别人手上的卡数. 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听课,劲头十足,学习信心百倍. 因此可以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 选择开放型问题和解决多种途径化的问题
由于开放型、探索型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因知识基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结论,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而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如在“平方差公式(a + b)(a - b) = a2 - b2”一节,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 结果发现学生编出了很多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寻求到了解决问题途径
3. 强化动手操作,促进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而,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让他们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为学生搭设动手操作的舞台. 有的学生用测量的方法,用量角器分别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拼凑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分别撕下来,然后拼凑在一起,正好得到1个平角,因此可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的学生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的3个内角折在一起,形成1个平角,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到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三角形,虽然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是内角和都是180°. 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