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幼儿养成观察与体会的良好习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观察与体会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人会逐渐丧失这种能力,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与体会的习惯,对于他们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培养幼儿观察与体会的良好习惯作探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观察与体会 良好习惯
  观察与体会,是幼儿从无知通向有知的“门户”。很多家长和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孩子会对身边的事物表现得漠不关心,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下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孩子观察与体会能力的丧失。观察与体会,并不是简单的看和想,关键是看什么,怎样看,如何体会,看过想过之后有什么感受。幼儿教育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幼儿成长的重要时期,为他们提供更多观察与体会的空间与时间,提高幼儿通过个体观察获得整体感知的能力,帮助幼儿养成会观察、会体会的良好习惯,为幼儿的智力开发与智能提升打好基础。
  一、注重培养幼儿观察与体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幼儿才会集中注意力,自发自觉地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体会。要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首先必须找到幼儿的“兴趣点”。例如幼儿永远会对充满变化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兴趣点,让幼儿观察一张纸、一根铁丝、一条绳子在手中的变化,还可以将两个甚至是多个事物进行组合,为幼儿展现更多的变化可能,使他们获得观察的动力,还可以鼓励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教师动手去做,让他们获得更真实的体会。同时,幼儿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去摸,当幼儿产生这种行为时,应及时告诉他们这些是什么,并用较为准确和简单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概括,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对事物形成一种清晰、完整的直观印象。教师要注重选择幼儿比较感兴趣,且又适合他们进行观察与体会的对象,在兴趣的引导下,使幼儿观察与体会的习惯得到长久保持。
  二、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观察与体会方法
  幼儿对某件事物最开始的观察与体会是漫无目的的,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因此他们的体会具有片面性。要让幼儿养成观察与体会的习惯,就要先教会他们应如何进行观察,避免他们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
  首先,要让幼儿掌握观察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上到下,或由小到大,或由局部到整体。就如在教幼儿画一棵树的时候,可以带他们到操场上,让他们先远远地观察树的形态,并表达出对树的第一印象。有的孩子说:松树像宝塔;也有的孩子说,柳树像头发;还有的孩子说,槐树像一把大伞。然后带领孩子们到近处对树进行仔细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树干的结构、树叶的颜色等,再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自己心目中树的图形。这种有步骤、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很快掌握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特征与关系,使他们的作品更加真实并充满活力。
  其次,可以教幼儿学会比较的观察方法。对于相似和相近的事物,幼儿往往分辨不清,如梨子和桃子,铅笔和钢笔,出租车和小汽车,等等,这就需要采取对比方法让幼儿学会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观察来区别不同事物。如教他们分辨梨子和桃子时,不仅可以让他们从两种水果的外形、表面来观察,还可以打开水果,让他们看一看内部结构,果核大小有什么不同,果肉颜色有哪些区别,或者让他们亲自品尝,从口感上加以区分。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迅速地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能够更加清楚、完整地体会到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内在本质。
  最后,可以利用追踪观察的方法,让幼儿学会系统地、全面地进行观察与体会。如想让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有一个直观感知,可以在班里开辟一个小小的“植物角”,种一些容易生长的绿色植物,让幼儿参与植物种植、施肥、浇水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每天都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进行细节观察,让观察与体会成为幼儿每天的“必修课”。
  三、强化幼儿观察与体会的能力
  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观察与体会方法之后,就要在此基础上强化观察与体会的能力,既要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又要使他们通过观察获得的体会更加具体和深刻[1]。例如引导幼儿学写观察日记,让幼儿在观察与体会的过程中,对自己看到及感受到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加以体现,哪怕只是几个字,几句话,甚至是一幅画。如让孩子们观察油菜种植时,当种子破土而出处于萌芽状态时,他们都很兴奋,这时我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文字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有个孩子就画了一幅名为“种子睡醒了”的画。伴随着植物生长的每个环节,引导他们随时做好观察记录,写下观察日记,时间久了,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养成边看边写边总结的好习惯。同时,还可以采取其他幼儿喜欢的形式,如讲故事、表演等,表达他们的观察情况和观察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观察与体会的能力,也就失去与世界之间的联系[2]。不会观察,幼儿对客观世界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解;没有体会,幼儿就不能获取完整而准确的知识。养成观察与体会的良好习惯,就是给了幼儿一把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郑霞霞.浅谈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J].网友世界,2012(19):44-45.
  [2]沈爱珍.教育由行为的观察而得来——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例谈[J].长三角:教育,2009,(12):80-81.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正发生变化,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当前备受推崇。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当前高中美术教学多元化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多元化策略 教学模式  引言  当前高中开展美术课的目的在于不仅于应付考试,更培养学生的兴趣,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兴趣。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获得终生受益的绘画和欣赏能力,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获得一些生活乐趣。
初中音乐课是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音乐新课标的实施,既给教师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又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改变先前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不相宜”的尴尬局面,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结合在信息时代初中生对于音乐的特殊诉求,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在新
中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有这样的基本认识:加强以“法”治班,克服“保姆式”管理。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摒弃只注重培养“听话式”、“工具式”的人才的传统观念,就能深刻理解新世纪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特点,并在二者之间,积极从育人的高度,探索培养开拓型、创新型的有能力、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爱心的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并构建开拓型、创新型的热爱学习、有责任心、有进取心、有爱心的班集体。  一、加强班
摘 要: 文章认为班主任应具备的能力有:敏锐的观察力;了解学生的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优秀的教学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  关键词: 班主任 管理能力 教学能力  班主任是对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全面负责的教师,是联系班级中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一个有能力的班主任能按照
摘 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承担的教育育人的品质,是教师崇高精神的人格特征,是教师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尊重爱护学生的重要体现。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承担者,是幼儿教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具体执行人。幼儿教师的行为规范、品质特征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和幼儿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幼儿教师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教师要重新审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键词: 幼儿教师 职业道德 幼儿教育  一个合格的幼
摘 要: 幼儿园、幼儿教师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幼儿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让每位幼儿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家长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增强孩子的信心,让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验存在的价值,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自信心 赏识教育  自信是一个人在对自身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积极的自我评价,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幼儿正处于培养自信心、形成健康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