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文章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 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57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可能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上网、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师们精心安排的课堂活动中来。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一)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时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类比法讲授知识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结合学生心目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类比,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事半功倍。例如,教学FRONTPAGE 2000制作网页时,可以和WORD的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心中有底,学习起来更容易上路。
三、定期开展作品展示法
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言观察并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 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2.157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信息技术课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可能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程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究其原因,在于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常常发现同学们上课时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是千方百计地找机会上网、玩游戏,根本不愿参与到教师们精心安排的课堂活动中来。本文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一)结合学生情况,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设计一个大任务,同时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例如,学习“文字处理Word2000”一章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要求每一位同学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班级小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的编辑。(3)Word的表格功能。(4)图文混排的方法。(5)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可以分别把任务设计为学录课文、学排小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精心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与关闭。(3)编辑文档。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更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二)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讲EXCEL电子表格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漂亮的全班期中考试学生成绩汇总表。给出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如数据的输入、格式设置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函数的使用、页面设置等,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运用类比法讲授知识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结合学生心目中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适当的类比,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复习巩固了已学的知识,而且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事半功倍。例如,教学FRONTPAGE 2000制作网页时,可以和WORD的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弄清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心中有底,学习起来更容易上路。
三、定期开展作品展示法
教学中可以展示历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活动中获奖的作品,也可以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
四、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作为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又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一些问题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分操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有人能够及时讲解,就根本无法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几次下来学生就有极大的挫折感,对学习也就渐渐失去兴趣了。对于信息技术这样操作性强的课程来说,老师不可能及时解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很多学生得不到你的帮助而影响学习。开展小组学习小组竞赛,鼓励小组同学互助学习,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小组学习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可在一般的课堂教学和小组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体现。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每节课讲完后,设置一定与目标一致的检测题或相关的练习题,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生一般自己先独立完成,在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小组同学间可协助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就及时向教师求助;同时组长要检查本组学习情况,并向教师反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言观察并主动加入各小组学习讨论和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指导学生正确展开学习。在小组阶段性作品制作过程中,由小组自定一个主题,自选一到两个负责人,然后进行人员分工,包括素材的选择、采集、排版等。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作完,在作品展示课中各小组派代表上去展示讲解自己作品,由全班进行打分评选出较好的作品。通过小组学习,给学生创造的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的愉快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与交流,用协作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总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我们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之中,努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使他们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成为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