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师长,就是孩子心灵的守望者。作为教师中的普通一员,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都是一家之言,聊备一说吧。
一、家庭教育在少儿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一)教育的重点在于价值观的形成而非技能培养
人世是一段旅程,作为先到一步者,有义务向后来者传授经验。这种经验,有生存的技术和技能;也有生活的智慧和感悟,比如观日月星空,听鸟鸣风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所理解的教育基本都能归结到这两类。后者固然重要,但决定一个人能否幸福的关键决于前者。究其根本,是因为幸福本身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决定价值判断的则是导出这种判断的价值评价体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与客观实在吻合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每个人的感受。正所谓“君子不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受到社会“器重”的工具型人才,其重心和本质一定是直指人心、启迪智慧,使人领悟安身立命之道。
(二)现行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缺失
完整的教育,既应该包括“器”的部分,也应该包括“道”的部分。但是,目前国内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只能专注于技能培养,而无暇顾及性灵的滋润和培育。这种教育体制固然有种种弊端,但一时半会也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物。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需要有一种相对公平的标准来分配。何况这些年来泛滥的物质至上、只注重所谓“成功”的单一价值观,和极度缺乏个体上升通道的社会大环境,都影响、维护着这种体制。现行教育体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以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头悬“高考”这柄利剑的学校永远无法淡定,其所谓的“素质教育”嚷嚷得再花团锦簇、云山雾罩,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起学校教育的缺失,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传承智慧,守护心灵。这也是孩子教育中最关键的部分。
二、如何搞好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在适应现行教育体制的前提下调整
现行教育体制有很多弊端,各种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在国内也日益流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不少家长会考虑在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所改变。我以为,这种改变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其本质应该是适应性的,而不是颠覆性的,即应该在现有教育体制内作一定的调整,而不是另起炉灶。这是由现有的高考制度所决定的。除了极少数有条件直接在国外读大学的孩子,大多数孩子还是要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所以应试教育是有合理性的。但这样是不是意味着素质教育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以为不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价值观多元一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也在慢慢变化。从操作的角度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并非彻底不可调和。在基本适应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发挥孩子的天性,培育孩子天赋的自然成长,正是家庭教育的着力点之一。
(二)提供爱的环境是根本
孩子应该在充满爱和呵护的环境下成长,这已是共识。如何能够提供爱的环境,我以为,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理性主导,慈严相济。爱是一种情感,如果缺乏理性的指导而偏袒、溺爱,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反受其害。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绝对不能打骂孩子,我觉得这种看法也有失偏颇。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疾言厉色甚至打两下,同时注意配合情感抚慰和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不会因为犯了错误而失去父母的爱,也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勇于和善于表达。作为70后,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往往都比较含蓄,很少当面赞扬孩子。现在我们也为人父母了,这种情况肯定会有所改善,但我觉得东方人内敛、不善于直接表达的特性还是在相当范围的父母身上存在。对于孩子来说,爱是一种如何表达都不够的情感,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强化。
三是营造爱的大环境。所谓爱的环境,我理解不仅仅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指一个大环境,还包括父母之间、父母和亲人之间,甚至包括父母和社会的关系等等。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稳固安定,家里是否经常充满笑声,父母能否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避免给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些都关系到孩子心理和人格的正常发展。这个问题其实极其关键,知识的不足好弥补,心理和人格的缺陷一旦形成就很难恢复,并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在价值导向上摒弃狭隘的成功观
从文革至今,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思想剧烈变动的过程。从虚幻的“理想主义”到如今的物欲横流,其变化幅度之大令人瞠目。从宏观上看这是历史的一种平衡,当年有多不食人间烟火,如今就有多物质至上,也是一种必然。但这种矫枉过正的现状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虽然价值取向转了一个180度的大弯,但满眼皆是轰轰烈烈、喧嚣浮躁,少了点小桥流水、心平气和,主流价值观单一的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在孩子教育方面带来的问题就是目标的狭隘。孔庆东在《卖肉与成功》中说道:“他们认为腰缠万贯、鱼肉乡里才是成功,他们不懂得‘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也是成功。他们不懂得白天做点柴米油盐,晚上读点唐诗宋词也是成功。”我以为,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会幸福,无论是让应该做木匠的去当皇上,还是让应该拉小提琴的去当CEO,对其本身和对社会,都没什么好处。价值判断从来都是多元的,家长的视野应该开阔一些。教育要引导,但不是按一个模子出产品,最可贵也最难做到的,是给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自由。
(四)在方法上追求“不教而教”的境界
对一个新生命来说,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教育。我相信真正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言语道断,最本质、最内在的表达和感知的过程常常是无言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内容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一种能量场的沐浴和洗礼。这就需要教育者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水平,格物致知,涵养心性,以致最终能够达到“无为无不为”、“不教而教”的境界。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其实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对孩子们来说,生命是一座缓缓拉开大幕的舞台,也是一段漫漫的长旅。此去关山千万重,一路有风,有雨;有电闪雷鸣,也有雨过天晴;有繁花似锦,也有踯躅独行。无论何时何地,愿孩子们在我们的守望下自由生长,勇敢前行,困惑变为财富,烦恼化成智慧,历经磨练而不失赤子之心,最终拥有值得回忆的一生。
三、总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对孩子的人生有最大的影响。我真心希望广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能够足够重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在少儿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一)教育的重点在于价值观的形成而非技能培养
人世是一段旅程,作为先到一步者,有义务向后来者传授经验。这种经验,有生存的技术和技能;也有生活的智慧和感悟,比如观日月星空,听鸟鸣风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所理解的教育基本都能归结到这两类。后者固然重要,但决定一个人能否幸福的关键决于前者。究其根本,是因为幸福本身是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而决定价值判断的则是导出这种判断的价值评价体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与客观实在吻合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每个人的感受。正所谓“君子不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受到社会“器重”的工具型人才,其重心和本质一定是直指人心、启迪智慧,使人领悟安身立命之道。
(二)现行教育体制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缺失
完整的教育,既应该包括“器”的部分,也应该包括“道”的部分。但是,目前国内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就决定了学校教育只能专注于技能培养,而无暇顾及性灵的滋润和培育。这种教育体制固然有种种弊端,但一时半会也很难找到更好的替代物。资源永远是稀缺的,需要有一种相对公平的标准来分配。何况这些年来泛滥的物质至上、只注重所谓“成功”的单一价值观,和极度缺乏个体上升通道的社会大环境,都影响、维护着这种体制。现行教育体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我以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会有大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头悬“高考”这柄利剑的学校永远无法淡定,其所谓的“素质教育”嚷嚷得再花团锦簇、云山雾罩,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承担起学校教育的缺失,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传承智慧,守护心灵。这也是孩子教育中最关键的部分。
二、如何搞好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在适应现行教育体制的前提下调整
现行教育体制有很多弊端,各种现代西方教育思想在国内也日益流播。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不少家长会考虑在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有所改变。我以为,这种改变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但其本质应该是适应性的,而不是颠覆性的,即应该在现有教育体制内作一定的调整,而不是另起炉灶。这是由现有的高考制度所决定的。除了极少数有条件直接在国外读大学的孩子,大多数孩子还是要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所以应试教育是有合理性的。但这样是不是意味着素质教育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我以为不然。从发展的角度看,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价值观多元一定会成为未来教育的趋势,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也在慢慢变化。从操作的角度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并非彻底不可调和。在基本适应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发挥孩子的天性,培育孩子天赋的自然成长,正是家庭教育的着力点之一。
(二)提供爱的环境是根本
孩子应该在充满爱和呵护的环境下成长,这已是共识。如何能够提供爱的环境,我以为,起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理性主导,慈严相济。爱是一种情感,如果缺乏理性的指导而偏袒、溺爱,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反受其害。现在有种观点认为绝对不能打骂孩子,我觉得这种看法也有失偏颇。在孩子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疾言厉色甚至打两下,同时注意配合情感抚慰和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不会因为犯了错误而失去父母的爱,也会有好的效果。
二是勇于和善于表达。作为70后,我们这一辈的父母往往都比较含蓄,很少当面赞扬孩子。现在我们也为人父母了,这种情况肯定会有所改善,但我觉得东方人内敛、不善于直接表达的特性还是在相当范围的父母身上存在。对于孩子来说,爱是一种如何表达都不够的情感,需要不断地重复和强化。
三是营造爱的大环境。所谓爱的环境,我理解不仅仅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指一个大环境,还包括父母之间、父母和亲人之间,甚至包括父母和社会的关系等等。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稳固安定,家里是否经常充满笑声,父母能否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避免给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些都关系到孩子心理和人格的正常发展。这个问题其实极其关键,知识的不足好弥补,心理和人格的缺陷一旦形成就很难恢复,并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三)在价值导向上摒弃狭隘的成功观
从文革至今,我们的社会处于一个思想剧烈变动的过程。从虚幻的“理想主义”到如今的物欲横流,其变化幅度之大令人瞠目。从宏观上看这是历史的一种平衡,当年有多不食人间烟火,如今就有多物质至上,也是一种必然。但这种矫枉过正的现状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虽然价值取向转了一个180度的大弯,但满眼皆是轰轰烈烈、喧嚣浮躁,少了点小桥流水、心平气和,主流价值观单一的问题一直存在。由此在孩子教育方面带来的问题就是目标的狭隘。孔庆东在《卖肉与成功》中说道:“他们认为腰缠万贯、鱼肉乡里才是成功,他们不懂得‘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也是成功。他们不懂得白天做点柴米油盐,晚上读点唐诗宋词也是成功。”我以为,人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才会幸福,无论是让应该做木匠的去当皇上,还是让应该拉小提琴的去当CEO,对其本身和对社会,都没什么好处。价值判断从来都是多元的,家长的视野应该开阔一些。教育要引导,但不是按一个模子出产品,最可贵也最难做到的,是给予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自由。
(四)在方法上追求“不教而教”的境界
对一个新生命来说,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教育。我相信真正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言语道断,最本质、最内在的表达和感知的过程常常是无言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内容的灌输,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一种能量场的沐浴和洗礼。这就需要教育者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水平,格物致知,涵养心性,以致最终能够达到“无为无不为”、“不教而教”的境界。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其实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
对孩子们来说,生命是一座缓缓拉开大幕的舞台,也是一段漫漫的长旅。此去关山千万重,一路有风,有雨;有电闪雷鸣,也有雨过天晴;有繁花似锦,也有踯躅独行。无论何时何地,愿孩子们在我们的守望下自由生长,勇敢前行,困惑变为财富,烦恼化成智慧,历经磨练而不失赤子之心,最终拥有值得回忆的一生。
三、总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对孩子的人生有最大的影响。我真心希望广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能够足够重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