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连壁的《诗经》翻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学道德规范,用简洁的方式进行创作,采用分析性逻辑思维进行翻译,用人类学观点解读诗篇内容。虽然他的翻译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仍然需要客观地看待它。
【关键词】阿连壁 《诗经》翻译 独特的风格
《诗经》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诗经》自中西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关注的焦点,相继为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成各种文字。阿氏译本是对源文本的改写,不像理雅各、庞德等人的译本比较忠实源文本。阿连壁的译文是在进行大范围的改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创作,也就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翻译风格。虽然他的译作没有理雅各高汉本等人的影响深远,但他的译作依然对中国传统诗歌在西方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对于阿氏《诗经》翻译的专门研究相对偏少,所以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阿氏《诗经》翻译的特征试作探讨。
一、一定程度的否定经学道德规范
“理雅各的《诗经》翻译具有浓厚的经学特征,在翻译中对其中的道德礼教内容予以几乎与经学传统一样的关注和突出”,但阿氏译本却反对其“经”的神圣地位,尽可能用简单的词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按照他自己的理念去翻译文本,并不去理会《诗经》所赋予的道德含义。“在经学传统中,《鹊巢》的地位非同小可,它以对太姒之德的赞颂,为天下树立了夫人的道德准则”,阿氏译文则是一首极具浪漫情调的爱情诗,描述的整首诗的情境就像是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故事一样具有魔幻色彩,完全没有《诗经》中所宣扬的所谓的道德。然而他在反对《诗经》宣扬的道德准则时却又无法摆脱经学观点。由于不是本族人所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难免会有些生涩,因此他选词用词时需要依据经学家的注释,理解和阐述诗篇主旨时需要借助经学家的观点,例如《缁衣》的译文就接受了经学家的解释—这首诗是大臣们赞扬武王的诗,因此阿氏《诗经》译文对传统的经学观念否定的又不彻底。
二、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改写《诗经》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大部分诗篇采用的一种艺术形式,阿氏译本中很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对原文进行重塑,去掉意思相同的章节换成一种简明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如阿氏的《召南·摽有梅》译文,在译文中他分别用 “some are falling”、“more and more are falling”、“No fruit can be espied”来表现梅子的生长变化以此来暗含姑娘从不着急到待嫁的迫切心情。又以“Why don’t”这样的疑问句开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姑娘急迫待嫁的心理,“yet”一词深刻表现出姑娘依然待字闺中的绝望,该译文没有采取重章易辞来译原诗中的三次重复“求我庶士”,而是用两个否定式的句型“why don’t”和“yet no one”在语气上较好地实现了原文三次重复循序渐进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此译文中用描写植物生长发展的状态并没有用重章叠唱的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情感非常简明。
三、以分析性逻辑思维的方式翻译《诗经》
“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方法,阿氏译文采用的不是形象思维而是分析性逻辑思维,分别用背景描写、故事情节、比喻的形式与原诗的兴辞进行转换。《秦风·黄鸟》采取的是发端起情的起兴与下文没有联系,即黄莺的飞翔和停落与下文的意义没有联系,只是起定韵的作用。阿氏的译文中这些景物与整首诗的意境是有关联的,通过春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整首诗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周南·关雎》采用的是借景起兴的手法,“诗人看到一对水鸟在河中水洲上关关的求偶鸣声,想起自己爱慕的姑娘,希望同她结成伴侣,引起深挚的相思之情”。这首诗中的水鸟比喻男女求偶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意义上有着联系,阿氏译文中则描写仆人采集水芹时听到水鸟鸣叫产生诸多联想的故事,这样的意境跟原诗的完全不同。《邶风·柏州》的起始两句采用的是“比而兴”的手法,用漂流的小舟来比喻弃妇的处境和心情,阿氏译文中用“like”确切地转换了“兴”的比喻意义。从阿连壁对“兴”的三种替代来看,他更喜欢使用西方的分析性逻辑思维来翻译《诗经》。
四、以人类学视野对诗篇内容进行解读
人类学意识在阿氏译本中也有所体现。程俊英认为《麟之趾》为“阿谀统治者子孙繁盛多贤的诗”,阿氏译文则认为“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与鹿相似的古代动物并以此来探寻中国人的祖先,虽然只是一种荒唐的做法,但从这里可以看到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人类学的影子。又如阿氏以民俗学视角来译《诗经》,在《溱洧》的翻译中描绘了男女无拘无束一起春日郊游的场面。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所以说阿氏译文是批判封建礼教的体现,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学的观点。
五、结语
综观阿氏译本的特征,可以看出它是以文本意义为中心的翻译。他的译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尝试改译的精神值得学习,译文中彰显的人类学观点值得人们去探究。阿氏译本中的错误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比如译者身份,翻译目的,时代环境,参考的底本等等。所以需要客观历史辩证地去全面认识阿氏译本。
参考文献:
[1]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
[2]李玉良.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J].外语教学,2005(5).
[3]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97.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关键词】阿连壁 《诗经》翻译 独特的风格
《诗经》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诗经》自中西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关注的焦点,相继为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成各种文字。阿氏译本是对源文本的改写,不像理雅各、庞德等人的译本比较忠实源文本。阿连壁的译文是在进行大范围的改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创作,也就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翻译风格。虽然他的译作没有理雅各高汉本等人的影响深远,但他的译作依然对中国传统诗歌在西方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对于阿氏《诗经》翻译的专门研究相对偏少,所以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阿氏《诗经》翻译的特征试作探讨。
一、一定程度的否定经学道德规范
“理雅各的《诗经》翻译具有浓厚的经学特征,在翻译中对其中的道德礼教内容予以几乎与经学传统一样的关注和突出”,但阿氏译本却反对其“经”的神圣地位,尽可能用简单的词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按照他自己的理念去翻译文本,并不去理会《诗经》所赋予的道德含义。“在经学传统中,《鹊巢》的地位非同小可,它以对太姒之德的赞颂,为天下树立了夫人的道德准则”,阿氏译文则是一首极具浪漫情调的爱情诗,描述的整首诗的情境就像是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故事一样具有魔幻色彩,完全没有《诗经》中所宣扬的所谓的道德。然而他在反对《诗经》宣扬的道德准则时却又无法摆脱经学观点。由于不是本族人所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难免会有些生涩,因此他选词用词时需要依据经学家的注释,理解和阐述诗篇主旨时需要借助经学家的观点,例如《缁衣》的译文就接受了经学家的解释—这首诗是大臣们赞扬武王的诗,因此阿氏《诗经》译文对传统的经学观念否定的又不彻底。
二、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改写《诗经》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大部分诗篇采用的一种艺术形式,阿氏译本中很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对原文进行重塑,去掉意思相同的章节换成一种简明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如阿氏的《召南·摽有梅》译文,在译文中他分别用 “some are falling”、“more and more are falling”、“No fruit can be espied”来表现梅子的生长变化以此来暗含姑娘从不着急到待嫁的迫切心情。又以“Why don’t”这样的疑问句开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姑娘急迫待嫁的心理,“yet”一词深刻表现出姑娘依然待字闺中的绝望,该译文没有采取重章易辞来译原诗中的三次重复“求我庶士”,而是用两个否定式的句型“why don’t”和“yet no one”在语气上较好地实现了原文三次重复循序渐进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此译文中用描写植物生长发展的状态并没有用重章叠唱的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情感非常简明。
三、以分析性逻辑思维的方式翻译《诗经》
“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方法,阿氏译文采用的不是形象思维而是分析性逻辑思维,分别用背景描写、故事情节、比喻的形式与原诗的兴辞进行转换。《秦风·黄鸟》采取的是发端起情的起兴与下文没有联系,即黄莺的飞翔和停落与下文的意义没有联系,只是起定韵的作用。阿氏的译文中这些景物与整首诗的意境是有关联的,通过春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整首诗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周南·关雎》采用的是借景起兴的手法,“诗人看到一对水鸟在河中水洲上关关的求偶鸣声,想起自己爱慕的姑娘,希望同她结成伴侣,引起深挚的相思之情”。这首诗中的水鸟比喻男女求偶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意义上有着联系,阿氏译文中则描写仆人采集水芹时听到水鸟鸣叫产生诸多联想的故事,这样的意境跟原诗的完全不同。《邶风·柏州》的起始两句采用的是“比而兴”的手法,用漂流的小舟来比喻弃妇的处境和心情,阿氏译文中用“like”确切地转换了“兴”的比喻意义。从阿连壁对“兴”的三种替代来看,他更喜欢使用西方的分析性逻辑思维来翻译《诗经》。
四、以人类学视野对诗篇内容进行解读
人类学意识在阿氏译本中也有所体现。程俊英认为《麟之趾》为“阿谀统治者子孙繁盛多贤的诗”,阿氏译文则认为“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与鹿相似的古代动物并以此来探寻中国人的祖先,虽然只是一种荒唐的做法,但从这里可以看到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人类学的影子。又如阿氏以民俗学视角来译《诗经》,在《溱洧》的翻译中描绘了男女无拘无束一起春日郊游的场面。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所以说阿氏译文是批判封建礼教的体现,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学的观点。
五、结语
综观阿氏译本的特征,可以看出它是以文本意义为中心的翻译。他的译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尝试改译的精神值得学习,译文中彰显的人类学观点值得人们去探究。阿氏译本中的错误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比如译者身份,翻译目的,时代环境,参考的底本等等。所以需要客观历史辩证地去全面认识阿氏译本。
参考文献:
[1]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
[2]李玉良.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J].外语教学,2005(5).
[3]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97.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