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的问题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450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学生可以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的管理规定,至此,已有十余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成了转专业工作当中的一种新情况。本文将从学分制背景下转专业工作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对提高学分制下转专业工作的工作成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 背景 转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经历了学年制、学年学分制等发展历程,并朝着学分制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在高考后被录取时一般是以学科大类为专业的,在经历了一到两年的本科学习之后,学生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选择。在专业分流之后,学生仍有机会通过申请转专业至其他院系的其他专业。由于学分制的发展尚不充分,在开展转专业工作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学分制得以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的主要问题
  1.学生盲目转专业,易导致专业出现“马太效应”的现象
  总的来说,促使学生提出转专业申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1)个人兴趣爱好及特长;(2)专业就业前景;(3)家长意愿[1]。诚然,相比起学生由于对所在专业缺乏兴趣进而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而言,学生倘若真的能在新专业中发掘出自己在该方面的潜能并加以发挥,那样无疑更加符合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然而,大多数的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于专业的了解并不清晰。即便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进行过一到两年的学习,由于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以公共必修课及学科基础课为主,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各个专业的了解也并不深刻。再之,受到专业就业情况的影响及某些家长的意愿驱使,学生可能就会盲目地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倘若学校对于各专业的转出及转入人数不加限制的话,很容易就会导致专业出现热的愈热,冷的愈冷的“马太效应”。这样发展下去,势必会出现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学分制的长远发展。
  2.课业压力大,课程时间出现冲突
  学生转专业之后,到了新的专业班级里分两种情况:一是编入下一个年级进行跟读,二是编入学生所在年级进行跟读。就前者而言,学生的学业上尚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就后者而言,学生需要克服的学业压力就相对比较大了。由于跟读的年级并未发送变化,转专业学生在完成本年级课程的同时仍要补修低年级时落下的学科基础课,这就难免会碰到课程时间冲突的现象 [2]。对于学生而言,学科基础课是为专业学习奠定学科知识基础,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必要先修课程,毋庸置疑是不能放弃修读的。而另一方面,专业课程亦是学生学好本专业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不能放弃修读。这样一来,不仅令到学生的课业及考试压力巨大,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效果。
  二、学分制背景下提升转专业工作成效的对策
  1.开展专业指导,增强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的专业认同
  由于缺乏相应必要的指导,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往往比较迷茫,只能凭借自己大致的想法来填报,而且由于分数的原因,往往还会被调剂到自己完全陌生的专业。上了大学之后,既没有关于所在学科各专业的介绍与指导,又没有关于所在学科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便使得学生很难对所在的学科专业形成认同感,这是促使学生申请转专业的一个客观原因。因此,高校的各个院系应当在学生入校之初开展学科专业的相关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的学科专业,以此激发出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的兴趣。另外,各院系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类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新闻发布会等,组织学生加入其中,并通过实战增加对于其所在学科专业的认识与喜爱。再者,各院系应该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将学科专业融入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以此来增强学生对于本学期专业的专业认同。
  2.转专业考核时应增加个性及心理测试,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与新专业的匹配度
  现行状态下,转专业的流程一般为:学生提出申请—转入院系接受申请并进行考核—允许符合条件者转入。在考核环节上,一般是采取笔试+面试的方式来进行的。然而,仅凭借一张考卷的答题情况以及短短十几分钟的面试表现,并不足以对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学生的个性及心理状况,更是无从了解。例如,个性外向的学生相对来说会更适合转至市场营销或公共关系等文科类专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相对更适合数学或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因此,在考核环节,各院系可以通过增加个性及心理测试,深入了解申请人的性格特点及心理状况,并以此评估申请人与新专业的匹配度,以此确保学生能在转入新专业后以较快的速度接受新专业的学习。
  3.进一步降低低年级的专业课程比例,并允许学生通过灵活的方式补修课程
  在不编入下一个年级就读的情况下,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将面临着既要完成本年级的专业课,又要同时补修上低年级时落下的学科基础课的局面。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面对着兼修两个年级课程的课业压力,而且有极大的可能性会面临到不同年级课程上课时间冲突的矛盾。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更不利于学生转专业后的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一方面,高校应当进一步降低低年级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低年级时尽可能多地完成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等这些不以专业来区分的课程,以减轻学生转专业后的课程补修压力。另一方面,各院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免听不免考等灵活的方式来对基础课程进行补修。
  自教育部颁布相关规定以来,高等院校的转专业工作开展至今已有十余年了[3]。然而,在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仍是一个较新的工作领域,通过分析学分制背景下开展转专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于学分制的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敏.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科教导刊,2015年1月.
  [2]孙利军.探讨弹性学分制下的转专业教学管理.医学教育探索,2017年第4期.
  [3]钟志勇.民族院校转专业政策对学校学习的影响.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
  作者简介:鄒敏(1986-),女,广东潮州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实习员。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互联网+”模式教学方法的渐渐兴起,我国教育部的相关领导对此相当重视,并且也尝试通过“互联网+”的操作模式来提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本文就以互联网时代下“小画眉”生活识字教学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少数民族 文化教育水平 小画眉生活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始终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德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先做人,后成才”,应该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共识。因为只有专业知识的教育是不能培养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育带给人的精神远比知识更重要,学校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基础。  【关键词】德育 班级管理 活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3-02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09-01  现代的教育体系提出以人为本,提出终身教育,以此为目标,现代的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一直在改革之中,一直在找寻更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找寻更好更多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等。我们要正确理解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以人为本,意味着教育教学的手段应符合教育的需求,评价体系应符合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判定
期刊
【摘要】本文从“国培计划”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及培训效果三个方面入手,总结思考西北师范大学在“国培计划”盲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上的做法,找出培训项目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力图为之后特殊教育“国培计划”更高效地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特教教师 专业发展 国培计划  【中图分类号】G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54-02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化和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很多新型的教学方式都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语文教师探索出来。实践研究表明,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激励性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激励性语言展开论述。  【关键词】激
期刊
【摘要】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千百年来各民族保持着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原则,共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融入了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最具特色和代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处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更是濒临灭绝,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明,是传承中华文明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53-02  老师们谈及科普说明文往往“谈虎变色”,因为它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稍不留意,就容易上成科学课,内容枯燥无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逢笔者近段时间接到区进修学校“送培下乡”的任务,指定教材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月球之谜》,本意也希望能对此类课文进行初略探索。那么怎样避免科普说明文的这些弊端
期刊
【摘要】审美人格在创造性人格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培养学前儿童从小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将对其一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正处于衔接阶段的幼儿园大班儿童,他们的审美能力发展在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创造方面表现出特殊性。我国教育者在幼儿审美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工具论影响,存在幼儿美术技能化倾向;美育活动形式单一,忽视其他教育与美育的联系,导致孤立化倾向;未能发挥学生主体,教师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041-0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以下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本次教学设计就是让孩子们沉浸于观察与发现的乐趣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在《护理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3级173名护理大专生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应用,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学生进行授课效果调查。结果:超过91.2%的学生对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态度,认为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知识理解和知识积累,有利于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和培养团队意识。结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