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裕也在东京完成人生是我的宿命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sxw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圖/宋金峪

  在东京拍完《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之后,导演石井裕也终于接纳了这座城市。他在埼玉长大,从大阪艺术大学毕业,凭借毕业作品《日本曝光》进入日本导演界。埼玉车马人都慢,大阪也非一线大都市,习惯慢生活的石井裕对东京一度反感。此前他的一系列作品多集中在乡间生活,这部影片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都市生活与年轻人的困境。
  “现在日本的大都市存在着严重的伤痕,人们生活其中。东京的人们好像丧失了用语言表达他们的不安、不满状态的能力。语言化为字词,很难适当地表达出来。”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本是最果夕日的一部诗歌集,制片人提出改编成电影。石井裕也在原作的基础上,讲述了护士美香和打工者慎二的故事。美香白天是护士,晚上当小姐。因为过去的经历,她只想看到半边世界。慎二左眼失明,在生理意义上,只能看到一半的世界。单调的生活场景中,两人一再相遇。他们面临困苦,步伐沉重,扶持前进,彼此慰藉。
  两个角色是原著中的既有人物,打工者是劳动的缩影,日复一日重复劳动,“是一种无奈的劳动象征。”护士与死亡的意象有深厚关联,在影片中也使用了诸多与死亡相关的文字,“死亡与活着,事实上只是一体两面而已。”
  “半边世界”是勾连两个主角的关键词,为呈现这样的世界,石井裕也将表现男主角的部分镜头遮住一半,除去表达视障外,他认为,“对于社会上相对底层的角色来说,社会的全貌没有办法被看见,人生中很多事情无法被理解,世界上很多东西没有足够的资本没办法被看到。”
  在石井看来,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城市的普通年轻人,他们的生存压力与日本社会的现状紧密联系。“3·11”地震已经过去好几年,但他并没有感觉到日本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地震、海啸、核灾、老龄化、生育率低等各种自然和社会问题给活着的人带来痛苦和煎熬,生命的存在渐渐失去了意义与价值,年轻人被城市异化成搬砖和奉酒的工具。
  只在一些零散的镜头中,石井表达了希望。他拍了摩天大楼的高空障碍灯、水坑和玻璃中反射出的城市景色,还拍了一个在街头拼命唱歌的女孩,在影片的结尾,她作为女歌手正式出道了。“我希望通过反射镜头、俯瞰镜头展现都市中很多确实存在但被忽略的东西,人们看到但视而不见的东西很多。至于女歌手,她在街边拼命地唱歌,唱的都是正确而又重要的事情,然而没有人聆听,没有传递到任何人的耳中。她是孤独的。而片中慎二和美香大概也是这样吧。他们说的话无人在意,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我想借她的故事说明事情有顺利发展的可能性,可是比起最终出道,更重要的是慎二和美香注意到她的存在。”
  在日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公布的2017年度十佳本土电影与十佳外国电影榜单上,《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位列榜首。
  此前,石井裕也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2013年的电影《编舟记》,由作家三浦紫苑同名小说改编。在一家出版社的辞典编辑部里,为了完成辞典《大渡海》海报编辑工作,马缔光也和同事们开始了辛勤的工作。历经14年,这部作品终于完成。2014年3月,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揭晓,《编舟记》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共计12项大奖。
  与《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不同,《编舟记》将镜头聚焦于一群简单又有热情的字典编辑身上。剧情也设定在了1995年,电脑尚未普及,编辑工作者必须采取手工的方式进行删除、拼贴、黏结等工作。电影节奏像字典编辑过程一般严谨而缓慢。“使用语言的是人,语言的高度就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如果我们忽视它、粗暴地对待它,我们也会变得粗暴。语言的价值降低了,人类文明的价值也降低了。有一群人在维护文字的价值,也就是维护语言的价值,他们很重要。”
  《编舟记》是石井裕也为数不多基调明媚的作品,“以前作品里的角色,好像没有将来、没有希望,我也很想那些角色有光明的前路。或许因为自己年轻,总觉得描述这些角色很黑暗才对,又或者年轻时还未能真正感到希望、光明,拍电影也有一段日子了,近来才终于触摸到这些感觉。”
  石井裕也对乐观的情绪极为克制,他总结35年的人生,能让自己感觉到出现在世界上真好的事情最多只有十件。最近一件是有了孩子,最远是22岁时第一部作品得奖,“不是因为拍了一个好电影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是我被认可了。”悲观是他的日常,“我还没自杀挺不容易的。”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与《编舟记》合力完整了石井裕也当下的价值观:凝滞不前的复杂社会,人们(包括他)过着纠结的生活,情绪没有出口,但他们依然会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奋勇前进,尝试散发光和热。这件事情成为每个人生存的抓手,给他们热情,让他们强有力地活下去。

情绪的出口只能通过内在挣扎不断寻找


  人物周刊:为什么要用生理上的残疾来表达情感上的伤痕?
  石井裕也:这是一个抽象的表现方式,我用他只能看到一半来表现没有一个人能看到世界的全貌,世界也不会让人看到它的全貌,这个角色隐喻“谁都不能清楚这个世界整个是什么样子的”。主要表达的是看不到,用眼睛用心用任何都看不到。
  人物周刊:为什么我们要看到这个世界的全貌?
  石井裕也:我想从这个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到世界的结构,比如说政府呀、政治家呀、经济呀,他们如何构筑了世界。这个结构组织很复杂,你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
  人物周刊:在这种复杂的展现里面,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性的闪光点,比如男女主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爆发,这是不是你想在构建世界中着力表现的部分?   石井裕也:我刚才说的能看到一半风景,有一部分代表着人的情感。对他而言,他只能看到一半的世界,对于这样的世界来说,人只能看到一半的情感。
  人物周刊:这部电影是诗集改编的影片,整体氛围十分诗意,事实上这是残酷的现实故事,为什么选择用诗意的方式去呈现残酷的现实?
  石井裕也:其实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残酷,我想表达在东京生活的年轻人,他们的一种情感、心情。通过一些故事,比如谁和谁相爱了,表现出现实的状态。东京的年轻人,他们是这样一个心情,他们的状态是这样的。
  人物周刊:这是东京大部分年轻人的普遍状态吗?
  石井裕也:要看你对普遍的定义是什么。人是多样的,有人有钱、有人没有钱,有人有梦想、有人没有梦想,我在这里所说的是一般的东京年轻人,指的是所有在东京生活的年轻人内心深层次的状态。不管他外表怎样多变,内心深层次的恐惧、不安,依然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光是东京这个大城市,这种因没有被满足而产生不满或者不平的心情,可能全世界大城市的年轻人都会产生同样的情感倾向。
《编舟记 》( 2013)
《我们的家族》( 2014)
《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色》( 2017)

  人物周刊:这种恐惧和不安是大城市造成的?
  石井裕也:我觉得应该是。香港、柏林、北京我都去过。我把这个电影给他们看,都说非常有同感。我遇到的年轻人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但是可能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人物周刊:你通过什么方式捕捉到了东京年轻人的情绪?
  石井裕也:并没有专门为了拍这个电影去捕捉。我本身住在东京,对东京的状态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并且我也算是一个年轻人,我身边也会有这样的恐惧、纠结、不安、压抑的情绪。基于这样的(情况),拍了这个电影。
  人物周刊:情绪需要出口,但是片中的情绪没有确切的出口,你的情绪好像也没有出口。
  石井裕也:我确认一下,你是说年轻人现在有这种不安的情绪,想问他们怎么去突破这种不安的情绪,还是说纯粹一个发泄?突破的话,我没有答案。发泄呢,小的一些压力和压迫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或者卡拉OK解决。但这也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只能通过这些人的内在挣扎过程不断地寻找,这是一个不停的过程。
  人物周刊:在你的影片中,年轻人的生活不太有希望,或者说凝滞不前,在少数细节里面我们能感受到一些昂扬的东西,但这种小确幸在整个生活里可能难以面对它的残酷,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的残酷?
  石井裕也:我并不是想宣扬我们的人生要成功,经济上要多么富裕,只要有最低限度、能够保证生活的钱就可以了。我想在电影里表述的事是思想,人的想法,人的精神。虽然我很穷但是我相信我的人生会更好,不是经济会变得更好的那种更好,是我的人生会更好。
  人物周刊:但影片大部分时候让我们感觉很丧,不会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只在最后有这样的感觉。
  石井裕也:一个人内心里,我想要活下去、生存下去的冲动和我想死去的冲动是在不停地博弈的。你想去做一个什么事情,比如像我现在,我想拍好的电影,我越这么想,可能另外一方面反对的冲动也会越强烈,我不知道我这么说合不合适,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

对日本,最爱也最恨


  人物周刊:你曾说自己不喜欢大城市,不喜欢大城市的什么部分?后来又觉得大城市还挺有趣的,有趣的点在哪里?
  石井裕也:不能一竿子打倒所有的大城市,如果只把焦点放在东京,我觉得东京不是一个适合人生活的地方,现在我也这么觉得。后来我又喜欢这个城市,是因为我内心接受、容纳了这个城市。人生可能就是这样的,不自由,在痛苦当中生活和前行,其实这样的人生也不坏,所以我又喜欢上了。
  人物周刊:你对自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石井裕也:没有恐惧,没有担心,没有不安,我可以非常温和平稳地度过一天,这就是我认为的精神上的自由。
  人物周刊:那么像这样的精神自由在日本哪个城市能够达到?
  石井裕也:冲繩、北海道,这样的城市可能会比较接近一点。但不是说这就是一个人最后的归宿,它不是一个天堂,有些人可能住在离大陆很远的地方,有时候他又会回家。不是拘泥于某一个地点就可以形成精神上的自由。
  人物周刊:东京没有办法给你精神上的自由,但是冲绳可能可以给,那你为什么会选择在东京继续生活,尝试接纳这个城市,而不是去冲绳?
  石井裕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做这个工作,另一个是东京给了我恩惠,让我受益了,我逃不掉了。从大的方面讲,日本未来30年间,被大地震袭击的概率大概在80%,可能现在没来,但我觉得有一天总会来的。这么大的自然灾害,我也希望保护我的家人,可能带着他们移民到国外更好一些。但是另一方面,我出生在日本,又在东京工作,我又觉得不管未来这个地方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事情来袭,我都要在这里完成我的人生,这是我的宿命,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这样的想法。   2011年发生地震、海啸,核电站发生泄露事故,这些放射性很强的核能已经威胁到东京了,那个时候我就在思考,为什么东京已经处在这么危险的状态了,我还要待在东京?但不是说这里危险,你们逃吧,就逃了。我不能动,就在这里生存下去。这是我苦思冥想之后得出来的一个结论,不管发生什么,我最终还是要在这里。
  人物周刊:根源是你对国家的情结吗?
  石井裕也:要说起对国家的感情,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对于我来说,我对这个国家又爱又恨,最爱也最恨。
  人物周刊:恨什么呢?
  石井裕也:所有。什么样的契机会爱上呢?其实也是从我周围所处的环境、我所隶属的国家、这个国家隶属的组织中发现,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好的?他们现在的状态是不是正确的?我们有义务去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可能会爱上。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怀疑,任何事情都可能存在黑暗的一面,去怀疑,去验证,最终爱上。
  人物周刊: 你在怀疑的过程中,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你接纳你不太喜欢的国度?
  石井裕也:说到这个有一点我特别想说,这在日本社会是一种禁忌,不能说。可能在外国说也不太合适,但我很想说。在日本的近现代,因为一些事情,日本国家的形态出现了问题,这也正是日本国民性变得复杂的根源,也是我现在正在花很大的精力验证和研究的部分。
  人物周刊:你认为在近现代之前日本的国民性是纯粹的?
  石井裕也:是的。大家都很温和、祥和、和平地度过自己的生活,像武士时代后期日本闭关锁国政策——当然跟中国还是有一定贸易往来的——那个时候日本民众的生活在我看来是很幸福的。这是我的想象,可能当时也会存在很多问题。
  人物周刊:带来复杂性的事件是什么,科技的发展还是整个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
  石井裕也:这就是我刚刚提到的禁忌,不能说。但让我最感觉痛苦的是别人的眼光,东京人很多,大家的竞争意识也很强,在这样一个竞争社会里面,大家觉得我要穿高档的衣服,我要上高档的班,我要生存在上层社会。你要意识到别人的存在这是很痛苦的。
  人物周刊:那你是怎么面對和接纳的?
  石井裕也:目前还完全没有解决。生活时间长了你会习惯,不管是好是坏你都会习惯。然后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些情绪会不断地累积和累加,这些堆积的感情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我想把这个部分拍到我的电影中去。
  (感谢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采访中提供帮助,感谢刘夏女士协助翻译。)
其他文献
5月6日,茅台易帅。  当晚茅台集团干部大会上,担任总经理的李保芳被提名为茅台集团董事长人选。自此,执掌了茅台20年的袁仁国正式退位。翌日,资本市场上贵州茅台涨5.33%,市值增加逾443亿元。  关于离职的原因,袁仁国表示“年龄到了”。亦有分析认为,2017年袁仁国担任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按照央企和国企人事任免惯例,袁仁国也是时候卸任了。  袁仁国是茅台厂长邹开良
本来,我是打算把Keep王宁和ofo戴威放在一块儿写的。    你看,两个人多有意思。都是90后创业者,也是目前为数不多的90后成功创业者,就连两个人给公司起名字都那么趣味相似。甚至,我们还可以放大他们身上的标签,90后。90后该代表些什么吧?  我放弃了这样一个简单而粗暴的归类。商业世界里,哪会因为你是90后而厚待你多一些。可能资本会以此造些概念,但你得到的总归都会以某种形式还回去。  更重要的
《如懿传》几近收官,但我已经从最初一集一集追着看,到后来每集用一半时间拖着看,再到现在只靠预告片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一方面是因为视频播放平台的预告片选了表演最惊人的部分,比如周迅那句低哑愤怒的“本宫是皇上亲封的皇后”从开播前一直用到现在,因为她很少表现出这种威严与气场,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从筹备开始,《如懿传》就或主动或被动地背起了给古装宫斗剧做一个收官的任务,选了大满贯影后来当女主角。凄
2019年12月15日,上海,由大鱼营造和无奇不游共同组织的“折叠城市——寻味番禺路”的走街活动,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图/沈煜  在刚刚播出不久的《十三邀》节目中,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提到“附近的消失”。人们热衷于网上的碎片信息,等待快递小哥五分钟也会变得不耐烦,却对半径几公里内的风景熟视无睹,对和身边的邻居交流兴趣索然。把注意力朝向超越当前的生活,聚焦更个人化的情感表达无可厚非,但我们周
出狱后,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办学,鼓励那些经历过失败的人再次站起来,鼓励他们去追求财富,而不是田园牧歌、小富即安  夜幕降临,别克车驶进隧道,微弱的光线让我看不清牟其中的脸。76岁的他声音依然具有穿透力,伴随着车辆行驶的轰鸣声,他仿佛进入一个封闭的安全空间,坚硬的自我保护硬壳开始往外扩散,有些柔软地带,是外界从来没有触碰过的。他像是在跟自己对话。  报国    2016年9月27日,牟其中狱中归来。
1995年3月20日,日本遭受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3人死亡,超过6000人受伤。事件的策划组织叫作奥姆真理教,而教主麻原彰晃(本名松本智津夫)也因此成了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邪教头子之一。  松本智津夫于同年被捕,2006年日本最高法院判定死刑。日本的死刑执行过程繁冗,又经过了12年,在今年的7月6日,63岁的松本被执行死刑。  他出生于九州熊本的一个经营榻榻米生
解放军驻港部队三军仪仗队参加庆祝香港回归的大汇演  近日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端洪在一个研讨会上表示,内地应创造更多机会,吸纳香港青年参与国家建设,包括担任公务员及服兵役,培育他们对国家休戚与共的意识。  这其实是个颇为有趣的问题,尽管香港已经回归中国14年多,驻港部队中却没有一个香港本地居民。从1857年至1997年的140年间,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共计招募了至少15000名华人英军士兵,当时西方对于
内地电影圈有个公认的说法:导演何群在第五代影人里可能是最不英俊的,但是最真诚的。校友李少红跟何群最后一次相见,是在2016年北京电影学院校庆上。何群看上去瘦得可怕,还是跟以前一样爱开玩笑,说起最近拍戏,他说有个演员抽血晕血,他就当替身拍了特写。结果医院找来剧组问,“这管血是谁的?肾都完蛋了还拍!”何群模仿起医院工作人员的口气。李少红当下就劝何群别把自己的身体不当回事。不料一语成谶。  61岁离世,
圖/本刊记者 梁辰  如果从事的是其他体育项目,里约奥运竞走冠军刘虹在2019年所取得的突破也许可以获得更多关注。  生完孩子两年,没有参赛的她一复出就创造了女子竞走50公里新的世界纪录,9月又在多哈田径世锦赛上摘得20公里金牌。刘虹跟刘翔是同一时代的选手,常常一同征战世界大赛,职业成就也毫不逊色,但知名度与关注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里约夺金后,刘虹已经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大满贯,手握20公里
近日,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共和党参议员吉姆·因霍夫对媒体表示,由于奥巴马政府期间持续八年削减军费,导致大量武器装备技术停滞,美国军队推迟了大部分维修和现代化计划。而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正在改进他们的常规部队,美军的炮兵技术更是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和俄罗斯。因霍夫本人在参议院中被视为最保守的共和党议员,并且在军事委员会中工作多年,他的发言具有比较强的影响力,能够影响未来美国军事装备的走向。那么他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