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存在先于本质”“自由和选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观点能够引申到教育中来。存在主义哲学观可以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形成理想的师生关系提供思想借鉴。
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教育
存在主义也叫生存主义,是资产阶级危机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它产生于战败的德国,当时人们普遍感到生存受到威胁,由此强调生存的存在主义便应运而生。随着时代向前推进,其思想也不斷得到发展。
不同于传统哲学,存在主义侧重人生和人的生存问题,强调人的主观性,注重绝对的自由。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有所启示。
一、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一)“存在先于本质”
传统哲学认为,本质先于存在,而存在主义者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他们提出人首先存在,然后才有意义。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到,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1]他认为,人的存在在最初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人可以为自己赋予自己意义,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可以成为什么样子。不仅如此,人还可以给自然、社会以及周围的一切赋予意义。
(二)自由和选择
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世界是偶然的,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存在任何绝对的、标准的、普遍的价值观,价值是主观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中。人有绝对的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当然,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正如他们指出的那样,“如果我把那本属于我自己的责任加诸另一个人,我就是在逃避我的职责。”[2]
(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看法各不相同。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上帝才值得信任。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3],后期他又提出在实现自己的自由的基础上也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自由。而布贝尔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观点更符合当前现实,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采用他的观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出自于人与人的真诚与信任。这不再是一种冰冷的客观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理解,发自内心的友谊关系。
二、存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有很多,但存在主义者们对于教育问题却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张,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哲学观引申到教育上来,给当前教育以启发。
(一)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种观点首先肯定了人的重要作用,然后才肯定了和人有关的各种活动及其产生的意义。运用到教育中,它十分符合我们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主义的观点启发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他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雅思贝尔斯指出,古老的等级束缚虽然已经松弛,但一种新的限制,即把个人局限于社会机器的某一规定位置的限制,已变得明显了。[4]现实中的学校就像一个个加工厂,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意图把儿童塑造成一个个同质的个体。根据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这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者们还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当然,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由此,我们应该提倡个性化的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应该取消固定的课程教授,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宰,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这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自由。
(三)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同时他们还指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运用到教育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师生冲突。对老师来说,他们不用听从校长的安排或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他们只需遵从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老师授予的内容也不再是统一的标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不受任何影响。存在主义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为理想的师生提供了合理观点。
三.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评价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观点引申到教育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有利于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利于形成理想的师生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主义思想中也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
首先,“人的存在主要是由他在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状况中的生存所构成。其他的事物均依赖于这些状况的现实性。”[5]教育尽管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依然会为社会所影响。其次,关于老师自由教与学生自由学也是不现实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再次,有些存在主义者反对科技与自然科学的思想不可取。我们绝不能否认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更不能抹杀自然科学的存在意义。
因此,对于存在主义思想,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其中有用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37.
[2][4][5]卡尔·雅思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201+27+26.
[3] 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2.
[6] 王爱玲.述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J].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9.
[7] 刘根芳.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98-200.
[8] 程方荣.教育真谛的回归[J].黑龙江:教育探索,2007:8-9.
关键词:存在主义哲学;教育
存在主义也叫生存主义,是资产阶级危机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它产生于战败的德国,当时人们普遍感到生存受到威胁,由此强调生存的存在主义便应运而生。随着时代向前推进,其思想也不斷得到发展。
不同于传统哲学,存在主义侧重人生和人的生存问题,强调人的主观性,注重绝对的自由。这对我们的教育也有所启示。
一、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一)“存在先于本质”
传统哲学认为,本质先于存在,而存在主义者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他们提出人首先存在,然后才有意义。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到,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可能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在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身。[1]他认为,人的存在在最初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人可以为自己赋予自己意义,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可以成为什么样子。不仅如此,人还可以给自然、社会以及周围的一切赋予意义。
(二)自由和选择
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世界是偶然的,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不存在任何绝对的、标准的、普遍的价值观,价值是主观的,它存在于每个人的选择中。人有绝对的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当然,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正如他们指出的那样,“如果我把那本属于我自己的责任加诸另一个人,我就是在逃避我的职责。”[2]
(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存在主义者们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看法各不相同。克尔凯郭尔认为,只有上帝才值得信任。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3],后期他又提出在实现自己的自由的基础上也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自由。而布贝尔对“人和人之间关系”的观点更符合当前现实,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采用他的观点。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出自于人与人的真诚与信任。这不再是一种冰冷的客观关系,而是一种相互理解,发自内心的友谊关系。
二、存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有很多,但存在主义者们对于教育问题却没有提出明确的主张,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哲学观引申到教育上来,给当前教育以启发。
(一)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这种观点首先肯定了人的重要作用,然后才肯定了和人有关的各种活动及其产生的意义。运用到教育中,它十分符合我们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存在主义的观点启发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他自己”的存在,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雅思贝尔斯指出,古老的等级束缚虽然已经松弛,但一种新的限制,即把个人局限于社会机器的某一规定位置的限制,已变得明显了。[4]现实中的学校就像一个个加工厂,为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意图把儿童塑造成一个个同质的个体。根据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这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存在主义者们还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当然,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由此,我们应该提倡个性化的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应该取消固定的课程教授,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宰,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这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和自由。
(三)师生关系
存在主义者们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同时他们还指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关系。运用到教育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他们之间也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师生冲突。对老师来说,他们不用听从校长的安排或是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他们只需遵从自己的意志,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老师授予的内容也不再是统一的标准,他们完全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不受任何影响。存在主义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为理想的师生提供了合理观点。
三.对存在主义思想的评价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观点引申到教育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有利于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利于形成理想的师生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主义思想中也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
首先,“人的存在主要是由他在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状况中的生存所构成。其他的事物均依赖于这些状况的现实性。”[5]教育尽管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但依然会为社会所影响。其次,关于老师自由教与学生自由学也是不现实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将会陷入一片混乱。再次,有些存在主义者反对科技与自然科学的思想不可取。我们绝不能否认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更不能抹杀自然科学的存在意义。
因此,对于存在主义思想,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的吸收其中有用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337.
[2][4][5]卡尔·雅思贝尔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201+27+26.
[3] 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92.
[6] 王爱玲.述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教育[J].山西: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9.
[7] 刘根芳.存在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河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98-200.
[8] 程方荣.教育真谛的回归[J].黑龙江:教育探索,20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