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实践性较强,常被当作一门纯粹的技术课,而忽视了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缺失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影响了教学质量,又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及良好人格的形成,更无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于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较,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学生,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并使之感受理解教学内容的道德因素,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個体享用价值’,即个体在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超越现实的满足,获得崇高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并最终达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目的。”
一、进行学科渗透,让学生自学自育
1、用开学教育的第一节课探讨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说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我们现在有好多科学教育的资料片,例如,CCTVl0的科学教育频道节目非常好,可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事实打动人心,又能结合片中内容,阐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
2、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做到“健康地学工具,学健康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确定德育的结合点,并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过程中渗透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教育,争取实现“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德育升华常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利用下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班上的一两个同学讲述一个鲜活的案例,讲述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让他们自己在收集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进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电子游戏”、“怎样对待网上的垃圾信息”等问题,达到自学自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重要的不是“言必称网络”,更不是“谈网色变”,而是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
1、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
2、大力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与过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
3、确保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状况良好,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校风和个人习惯,有效遏制本校学生访问不良网站、浏览不良信息、沉溺于网络游戏、迷恋网络聊天等不良现象;培养一批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利用网站宣传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周围的同学有良好带动作用的学生典型。
4、建立心理网站、学校论坛等形式,使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进行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QQ实时交流,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网络心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来的社会需要学会与人合作,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1、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完WORD后,可结合08年地震、奥运等重要事件,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每半学期利用业余时间举行小组辩论会,以案例辨析为手段,组织“校园游戏、网络生活故事”征集评比活动。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收集身边的典型事件,编撰成生动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举行辩论会。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道理,增强免疫能力。
总之,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不仅信息技术的内蕴能得到极大的拓宽和发掘,就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会多姿多彩,同时还有助于学校德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也就自然地能达到了优化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德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使信息技术与德育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与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较,渗透德育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学生,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并使之感受理解教学内容的道德因素,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发展情感、锻炼意志、训练技能,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道德教育的‘個体享用价值’,即个体在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超越现实的满足,获得崇高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从而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并最终达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目的。”
一、进行学科渗透,让学生自学自育
1、用开学教育的第一节课探讨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说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我们现在有好多科学教育的资料片,例如,CCTVl0的科学教育频道节目非常好,可选取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事实打动人心,又能结合片中内容,阐述信息技术无处不在。
2、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中做到“健康地学工具,学健康的工具”,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确定德育的结合点,并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过程中渗透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教育,争取实现“在常规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德育升华常规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利用下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班上的一两个同学讲述一个鲜活的案例,讲述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让他们自己在收集这些案例的过程中加强对互联网的认识,进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电子游戏”、“怎样对待网上的垃圾信息”等问题,达到自学自育的目的。
二、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
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重要的不是“言必称网络”,更不是“谈网色变”,而是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培育健康的网络环境。
1、在技术上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
2、大力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与过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
3、确保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状况良好,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校风和个人习惯,有效遏制本校学生访问不良网站、浏览不良信息、沉溺于网络游戏、迷恋网络聊天等不良现象;培养一批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利用网站宣传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周围的同学有良好带动作用的学生典型。
4、建立心理网站、学校论坛等形式,使师生可以平等地跨时空进行网上交流,如通过电子邮件、QQ实时交流,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网络心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
三、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未来的社会需要学会与人合作,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完成。
1、新课程标准中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完WORD后,可结合08年地震、奥运等重要事件,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每半学期利用业余时间举行小组辩论会,以案例辨析为手段,组织“校园游戏、网络生活故事”征集评比活动。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收集身边的典型事件,编撰成生动的故事,并以此为素材举行辩论会。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辨析中明白道理,增强免疫能力。
总之,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是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不仅信息技术的内蕴能得到极大的拓宽和发掘,就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也会多姿多彩,同时还有助于学校德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也就自然地能达到了优化教育的目的,是改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和德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使信息技术与德育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