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人格的形成,对学生今后一生都很重要,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担负起这个责任。本文从几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学生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新世纪语文教学现状,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这一观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凝聚着人类思想的精华,所以,语文传授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思想的熏陶,培养和塑造高尚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塑造高于一切。据多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学习上,学习动机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低,厌学逃学现象屡见不鲜;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人际对抗甚至暴力倾向,个别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人格上,存在自卑、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易忧郁,自控力、耐挫力差等问题。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1. 语文教育的目标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某些思考,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2. 人格教育的可能性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人格教育是有其坚定的社会基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格教育也有其心理学的基础,人本心理学认为,人格的自我实现是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纳自己,他们承认自己有弱点,并努力改进他们,同时又较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而具有创造性。人格教育正是强调通过培养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塑造学生的人格雏形 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和谐人格?我认为培养和谐人格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文本、学生、教师。那么建构和谐人格的策略必然与之有关。
3.1 借助文本对学生渗透和谐人格的意识。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课文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选文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其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建构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选文所表现的人格美。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官场厌恶、对弃官归家清静的喜悦,展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美;《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美;玛丽o居里《我的信念》中展现的为科学为理想献出毕生心血的人格美,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都是一种升华。
3.2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意识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品质、性格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其他教师更大。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谈志论道,教书一阵子,也许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实质上,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和谐人格,首先自身人格应具有和谐人格的特点:在个人品格上,应谦虚谨慎、正直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治学精神上,应好学不厌,勤于进取,敢于探索,坚韧不拔;在文明习惯上,应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幽默风趣,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一句话,语文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3 在语文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世界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已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日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
在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我希望与所有的语文教师为着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彬、彭彩菊,西方人格教育学说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2.
[2] 刘星,培养健全、独立、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J],池州师专学报, 2005.04.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格培养;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凝聚着人类思想的精华,所以,语文传授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思想的熏陶,培养和塑造高尚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塑造高于一切。据多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学习上,学习动机不足,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低,厌学逃学现象屡见不鲜;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社交退缩、人际关系紧张,产生人际对抗甚至暴力倾向,个别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人格上,存在自卑、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易忧郁,自控力、耐挫力差等问题。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1. 语文教育的目标 古人云“文以载道”。语文是“文”与“道”的统一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利用语文特有的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们或热情纯真,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振奋,或启人思索,使学生在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某些思考,陶冶某些情感,从而能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2. 人格教育的可能性 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育者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用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对正在成长的每一位正常的个体实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的社会活动。人格教育是有其坚定的社会基础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活动,教育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格教育也有其心理学的基础,人本心理学认为,人格的自我实现是成长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够接纳自己,他们承认自己有弱点,并努力改进他们,同时又较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而具有创造性。人格教育正是强调通过培养个性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需要,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 塑造学生的人格雏形 语文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和谐人格?我认为培养和谐人格的主要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基本要素有三个:文本、学生、教师。那么建构和谐人格的策略必然与之有关。
3.1 借助文本对学生渗透和谐人格的意识。 语文教科书所选的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这些课文脍炙人口,有口皆碑,从内容到形式无不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选文是作者心灵世界的反映,其中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心理建构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选文所表现的人格美。
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官场厌恶、对弃官归家清静的喜悦,展现了洁身自好的人格美;《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美;玛丽o居里《我的信念》中展现的为科学为理想献出毕生心血的人格美,对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生理想都是一种升华。
3.2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意识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品质、性格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往往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而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常常比其他教师更大。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谈志论道,教书一阵子,也许就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实质上,教师帮助学生建构和谐人格,首先自身人格应具有和谐人格的特点:在个人品格上,应谦虚谨慎、正直善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在治学精神上,应好学不厌,勤于进取,敢于探索,坚韧不拔;在文明习惯上,应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幽默风趣,遵守秩序,讲究卫生等等。一句话,语文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3.3 在语文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实施教育改革的今天,世界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已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日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提供表现个性的机会。
在当代,《语文教学大纲》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与要求的认识也越来越趋明确。
《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大纲”进一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从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学生的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新世纪呼唤“新世纪中国现代人”。而作为“新世纪中国现代人”,不仅应具备“人”特别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而且要体现新世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及其文化使命。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提出“现代中国人”的五个条件:健全的身体、建设的本领、创造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服务的态度。在新世纪,我们觉得,最起码应加上这样一条: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新世纪中国现代人”的这些基本素质从何处着手培养?整体的学校教育当然重要,而具有人文性特点的语文教学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人才观要求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近、现代科学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并非万能,不能必然地导致社会进步,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不能解决价值问题。21世纪的理想人格应该说是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科学理性与价值关怀的统一。这样,作为培养人才并且具有工具性特点的基础教育学科——语文,很自然地承担着协调各基础学科,用人格精神的培养统一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的重任。我希望与所有的语文教师为着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彬、彭彩菊,西方人格教育学说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5.22.
[2] 刘星,培养健全、独立、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J],池州师专学报,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