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文章简述了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的定义及研究状况,系统研究并总结非言语行为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非言语行为 中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对整个中医药学体系的领悟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系统研究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在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非言语行为及其研究
非言语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运用的手势、姿势、眼神、表情、触摸、空间距离以及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上述非言语手段配合、辅助教学,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目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经常使用非言语行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关注和研究很少。对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集中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并在70年代繁荣的。①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条信息的传递效果中,词语的作用占7%,声音的作用占38%,而动作、表情占55%。在人們面对面的交流中,有声作用占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②Mehrabian(1966)的研究证明,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90%是非言语的。③也有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例如,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会更多地注视教师,更踊跃发言。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减少时,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就增加。教师的微笑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研究表明获得非言语提示的学生比未获此种提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④近20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⑤⑥⑦
2 非言语行为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好该课程,对后续“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让初接触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生对该课程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取得好成绩,教师除了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外,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应用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课题组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适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是常规性的非言语行为。如适当的踱步、灵活的手势、真诚的微笑、专注的眼神、恰当的点头等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辅以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能起到降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课堂活力,有效管理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营造轻松、愉悦、有序的和谐课堂氛围。避免教师因单纯的语言教学,或远距离的面对学生讲授等带来的内容枯燥无趣,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例如当你边讲边行走在课桌间,时时用微笑的眼神注视学生,学生也会很愉悦的参与你的教学,能及时回应你的设问。如果你有意经常关注学生,学生会对你产生信任、亲近,主动和老师交流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二是特异性的非言语行为。这里所指的特异性的非言语行为,是根据病证的表现,而综合运用的各种肢体动作和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中医学基础”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辨证两部分内容,其中诊断辨证里涉及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果仅用言语描述,学生没什么概念,若结合非言语行为,可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从而提高教(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0页)学效果。例如讲到人体结构与功能时,除了通过语言讲清中医学中的脏腑和现代解剖学上同名的器官不可相提并论外,还要结合人体自身的身体和解剖图片演示脏腑的相应位置。讲解经络系统时,除了看flash动画和针灸人体模型外,还要在学生和教师身上比划各条经的循行路线。讲到辨证时,运用综合性的肢体语言和辅以类语言的情况就更多了。如讲热邪壅肺的咳嗽,气喘息粗、鼻翼扇动;百日咳的持续咳嗽和喉中有如鹭鸶的叫声;肾不纳气的呼多吸少,动则喘气;肝阳上亢的眩晕欲仆、肢体震颤、步履不正;肝郁气滞的喜叹息等等都辅以相应的肢体、行为语言。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吸收率。我们曾多次对课堂吸收率进行测试,对加强了非言语行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吸收率明显增强。
3 非言语行为在中医学基础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教学中有效运用非言语行为手段,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目的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计划和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必须明确非言语行为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和辅助教学的,任何偏离、违背促进教学这一目的而追求课堂趣味性甚至哗众取宠的非言语行为都是不适当的,也是要避免的。第二,形式匹配,频率适当。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必须使非言语行为的形式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相匹配。同时,使用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频率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运用肢体语言时动作亦应适度,避免夸大肢体动作,反而降低教学效果。第三,减少差异,增加共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行为,要能充分被学生理解,才会产生效应。因此,教师应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学生各种非言语行为的含义,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四,尽量确保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的一致性。非言语行为是配合言语行为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与言语行为脱节和不匹配就失去辅助教学的作用,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中医学基础课教学,除以上四条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该课程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更加广泛,利用图片、动画、模型等工具辅助教学,需要同时借助身体语言、类语言配合教学,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当教师在讲解经络系统时,如果只是看图片和动画,学生基本没什么印象,如果在模型和真实人体上详细进行经络循行的比划,学生才能增加对经络循行路线的感性认知,加深印象。其次,在模拟病人的病态行为特点时,应尽量做到准确形象,不要因非言语行为的不正确,而误导了学生,影响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重点教改项目(TMZD1116)
注释
① 姚利民.有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88-189,192-193.
② 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57.
③ J M Cooper et al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C Heath & Company,1986:232.
④ H A 史密斯.课堂上的非言语交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47-50.
⑤ 刘健,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25-34.
⑥ 刘安明.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应用[J].辽宁教育,2001(1):48-50.
⑦ 吴德芳.论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48-67.
关键词 课堂教学 非言语行为 中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对整个中医药学体系的领悟有着重要作用。为此,系统研究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在这门课程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 非言语行为及其研究
非言语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运用的手势、姿势、眼神、表情、触摸、空间距离以及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上述非言语手段配合、辅助教学,可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目的。虽然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经常使用非言语行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关注和研究很少。对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集中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并在70年代繁荣的。①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条信息的传递效果中,词语的作用占7%,声音的作用占38%,而动作、表情占55%。在人們面对面的交流中,有声作用占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②Mehrabian(1966)的研究证明,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90%是非言语的。③也有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例如,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会更多地注视教师,更踊跃发言。每当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减少时,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就增加。教师的微笑可以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研究表明获得非言语提示的学生比未获此种提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④近20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⑤⑥⑦
2 非言语行为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之一。学好该课程,对后续“中药学”、“方剂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让初接触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学生对该课程在短时间内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取得好成绩,教师除了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法、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外,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应用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课题组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适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是常规性的非言语行为。如适当的踱步、灵活的手势、真诚的微笑、专注的眼神、恰当的点头等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辅以非言语行为进行教学,能起到降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情感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课堂活力,有效管理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营造轻松、愉悦、有序的和谐课堂氛围。避免教师因单纯的语言教学,或远距离的面对学生讲授等带来的内容枯燥无趣,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例如当你边讲边行走在课桌间,时时用微笑的眼神注视学生,学生也会很愉悦的参与你的教学,能及时回应你的设问。如果你有意经常关注学生,学生会对你产生信任、亲近,主动和老师交流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二是特异性的非言语行为。这里所指的特异性的非言语行为,是根据病证的表现,而综合运用的各种肢体动作和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中医学基础”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断辨证两部分内容,其中诊断辨证里涉及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如果仅用言语描述,学生没什么概念,若结合非言语行为,可增强感性认识,便于理解和加深印象,从而提高教(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0页)学效果。例如讲到人体结构与功能时,除了通过语言讲清中医学中的脏腑和现代解剖学上同名的器官不可相提并论外,还要结合人体自身的身体和解剖图片演示脏腑的相应位置。讲解经络系统时,除了看flash动画和针灸人体模型外,还要在学生和教师身上比划各条经的循行路线。讲到辨证时,运用综合性的肢体语言和辅以类语言的情况就更多了。如讲热邪壅肺的咳嗽,气喘息粗、鼻翼扇动;百日咳的持续咳嗽和喉中有如鹭鸶的叫声;肾不纳气的呼多吸少,动则喘气;肝阳上亢的眩晕欲仆、肢体震颤、步履不正;肝郁气滞的喜叹息等等都辅以相应的肢体、行为语言。以加深印象,提高课堂吸收率。我们曾多次对课堂吸收率进行测试,对加强了非言语行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吸收率明显增强。
3 非言语行为在中医学基础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教师教学中有效运用非言语行为手段,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目的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计划和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必须明确非言语行为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和辅助教学的,任何偏离、违背促进教学这一目的而追求课堂趣味性甚至哗众取宠的非言语行为都是不适当的,也是要避免的。第二,形式匹配,频率适当。教师在运用非言语行为时,必须使非言语行为的形式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相匹配。同时,使用非言语行为辅助教学频率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运用肢体语言时动作亦应适度,避免夸大肢体动作,反而降低教学效果。第三,减少差异,增加共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非言语行为,要能充分被学生理解,才会产生效应。因此,教师应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学生各种非言语行为的含义,以便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四,尽量确保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的一致性。非言语行为是配合言语行为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与言语行为脱节和不匹配就失去辅助教学的作用,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中医学基础课教学,除以上四条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该课程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更加广泛,利用图片、动画、模型等工具辅助教学,需要同时借助身体语言、类语言配合教学,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当教师在讲解经络系统时,如果只是看图片和动画,学生基本没什么印象,如果在模型和真实人体上详细进行经络循行的比划,学生才能增加对经络循行路线的感性认知,加深印象。其次,在模拟病人的病态行为特点时,应尽量做到准确形象,不要因非言语行为的不正确,而误导了学生,影响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重点教改项目(TMZD1116)
注释
① 姚利民.有效教学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188-189,192-193.
② 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57.
③ J M Cooper et al .Classroom Teaching Skill.C Heath & Company,1986:232.
④ H A 史密斯.课堂上的非言语交流.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47-50.
⑤ 刘健,龚少英.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25-34.
⑥ 刘安明.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应用[J].辽宁教育,2001(1):48-50.
⑦ 吴德芳.论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4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