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时空表现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常常会出现用“透视”一词解释的。“透视”是西方绘画的概念,西学东渐,几十年来常用西方绘画概念解释中国画。但是“透视”是无法确切解释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处理的。中西方的艺术思维方式就有本质的差异,西方是二分思维,中国是综合思维。西方的艺术概念多数只可以用来分析中国艺术而解释不了中国艺术。
  “透视”是用眼睛看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在平面上表现三度空间。中国山水画家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观。它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有透视,但不完全符合透视。可以说,西方绘画是视觉艺术,而我们不仅有视觉,更有“心觉” “身觉”,画即“由心目而成”。那么,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法准确的讲应该叫远近法。“远近法”在画面上虽然也有纵深,但由于其平面化的特点,更注重的是上下,着力于上下的处理,虚实的处理。无论是“焦点透视”还是后来生造出来的“散点透视“移动透视”都不能解释中国画。
  我认为中国画并没有什么点,最重要的是画面的“舒服”。那怎么能舒服?中国画所画物像并非写实,是画家心中的山水。但又不脱离现实,来源于现实,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加以自身的艺术修养,用已形成的艺术符号表现出来,是一种语言。用艺术语言记录生活的大千世界。在表现大千世界中融入自身的经历,人生的感悟,通过画面传达给世人。中国画的表现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它既遵循一定的透视法则,但不被透视的规律所局限。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想法,不局限于某个点,可以“咫尺千里”。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法,在我国的文献中很早就提出了。在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直接论述了与绘画创作有关的空间表现法。其中提道:“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內。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吃,体百里之迥”把空间表现法的基本法规都阐述到了。到了宋代,绘画发展的鼎盛时期,画家不断地总结绘画上的各种经验。北宋的郭熙在他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除此之外,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论”。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清代费汉源在《山水画式》中说“高远”是“本山绝顶处,染出不皴者是也”。这两种说法,都是在阐明高远是自下而上看,是一种仰视。自下而上的透视,可以表现出山川的雄伟高大,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用的高远法。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清代费汉源在《山水画式》中说深远是“于山后凹处染出峰峦重叠数层者是也”。他还说:“三远惟深远为难,要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万重。”二人的说法都阐释了深远法所表现出的景物,既有深度又有远的感觉。
  郭熙提到“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郭熙还说:“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平远”是在平视中处理远近关系。因为视线是平的,所以近大远小的差距比“深远”更加明显。“平远”也是山水画透视中最为常见的。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大多都是坦阔的平地,所以,古往今来,“平远”的透视法也是最为常用的。如宋代郭熙的《窠石平远图》,李嵩的《西湖图》,“元代四家”中的倪瓒常用“平远法”。
  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迷远是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最大的特点在于“仿佛不见者”,“不见”不能用一般的透视法去表现。在山水画里,“迷远”之妙,可以让观者有一目数里的感觉,甚至感觉有数百里之遥。这个“迷”字很有意思。在透视关系上,它能表示很远,在艺术上,则表示很含蓄。在中国山水画中,“迷远”的用处很大,就山水画的创新而言,就少不了它。“迷远”,在历代画论中早有提及,如《山水松石格》中说的:“隐隐半壁”,王维诗中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更有题为王维撰的《山水诀》中所说:“远景烟笼,深岩云锁”,“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千山欲晓,霭霭微微”,“水断则烟树”等等,都提现了“迷远”的感觉。绘画作品中,米友仁的《潇湘奇观》、石涛的《罗浮山色》都是用的“迷远法”。“迷远”表现了一定空间深度的变化,画家们利用这个变化,表现出“无尽”或“幽深”的境界。韩拙提出:“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关于“幽远”韩拙提到:“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
  散点透视,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可以不受视线区域的局限。在同一幅画面上,画出几个不同视域的景物,使画面得到无穷的变化。有人把这种透视称为“移动视点透视”。这种透视法,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有其特有的方式,利用水墨层次与点染的办法表现空间远近的感觉。利用树遮云隔,这是一种以实物来遮掩视线的办法,其目的是使画面所产生的透视矛盾得以缓和,甚至予以消除。利用“跳跃”的办法,是指在画面上略去某些中景不画,目的是为了减弱焦点透视在处理上产生的不必要的矛盾。利用空白,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空白是集中,概括、提炼的结果,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处理手法上的一大特点。它可以表现更多的东西,扩大境界,引发联想。
  在中国画中不同的画面形式,有着其特有的透视处理方法。在扇面中,上下画边都是弧线,与视平线是不平行的。在扇面中透视的处理有三种传统的方法,一是不管上下画边弧线,地平线与弧线不平行,二是地平线虽与画边弧线不平行,但有意识地使所画的景物靠着画边弧线顺下来,三是地平线与弧线保持平行,所画景物正如恽寿平所说:“景随扇面移。”大多数画家,认为这样的处理看起来较为自然些。在长条画面中,因为它狭长,如果用焦点透视,会使中间部分出现松散的情况。所以,必用散点透视,尽管在画面上移动视点,但它不会出现中间部分松散的情况,整体画面向中间部分靠拢。在长卷中,也是用散点透视来表现。如果运用焦点透视,好像照相,画面中心之外,会向两边松散。为了使画面“步步有景”,“面面可观”,不是集中一点,而是有聚有散,较长的长卷,当有几个中心点。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大致就是这样。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由香港作家西西创作的一部传统写实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平缓悠远的叙述中,用意识流的手法勾勒出“我”----遗容化妆师这样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在爱情的追逐和职业的坚守中来往徘徊,语调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展现了死亡、命运与爱情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女子。  关键词:死亡;爱情;命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视角,描写一个遗容化妆师—“我”
期刊
一、现代海报的特征及分类  (一)现代海报色特征及定义  1.海报的特征  海报的形式是特别常见的,通常用于电影,游戏,戏剧演出等活动。写作活动中通常会说明海报的性质,该单位的活动,时间和一些内容的地方,广告语言简洁,新颖美观的形式来做。  (1)尺寸大  海报经常会出现在墙面玻璃面等行人比较多的地方,同样会受其他客观的干扰,因此它需要是大幅,色彩比对突出且强烈完美的样式展示出来。  (2)远视强
期刊
摘 要:在雕塑作品中,材料是艺术创作的载体。材料本身具有本质美、肌理美、色彩美、结合美的特点,同时它们也是构成一件作品的不可或缺的元素。本文通过对美国艺术家Michelle Dickson的雕塑《Neither Mine Nor Yours》系列作品中材料的分析,探索材料之间结合的关系以及材料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阐释材料美在作品中的意义。  关键词:雕塑;材料美感;意义  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十
期刊
秋风带来些许寒意,天气逐渐转冷,我的家乡仿佛披上了一层白霜,在夜里慢慢地绽放。春华,夏雨,秋黄,冬雪,它都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从未和我远离,风雨打湿了它的棱角,却从未让它变得沧桑。我的家乡在兰州,一个安静的小城,没有太多的浮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我生长在温暖而又静谧的乡村,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它总像我灵魂的皈依般使我回望翘首。二十多年来,它似乎从一个少年成长为健硕的男人,从当初的弱不经风到如今强
期刊
梦入江南烟水路,阅北宋仪方,踏尽微霜,那一袭青衫携着行至末途的酒香,猝不及防,撞入眼中。  人说你是当朝宰相贵公子,轻袍缓带佩紫簪黄;人说你是孤高清介落魄郎,搬家类乞儿搬漆碗。你的挚友黄庭坚评你“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陈匪石称你为北宋小令“砥柱中流”。历练千年,你的光辉透过芜杂纷扰,酿成月色溶溶的秋水千觞。  晏——叔——原  为什么呢?父子二人的词风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晏殊写“昨日西风
期刊
摘 要: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核心理论,其主要内容由德国著名翻译学家威密尔提出,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法则。本文主要用这三个原则对《长生殿》的两个英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许渊冲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此来证明目的论比其他译本更适合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法则;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许渊冲译本  一、前言  《长生殿》 是我国清代时期戏曲大师洪昇的代表性作品,生动地
期刊
摘 要:我国高校历经多年探索,已形成多种典型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但当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教育仍然存在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化、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有限、创业实践平台不足、创业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创业教育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模式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拓宽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期刊
摘 要:在《大唐开元礼》撰写的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到开元二十年(732年),大射礼已经被废除,然而《开元礼》还是将其纳入。本文认为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对于古礼的因袭,更体现了《开元礼》试图以保存古礼的形式继承《礼记》的思想,反映了‘爱礼存羊’的撰写原则  关键词:礼记;开元礼;射礼;爱礼存羊  开元年间决定修撰礼典的时候,改撰《礼记》的建议被率先提出。虽然这一提议由于执行上的困难而没有被采纳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从语言要素方面对《你是人间四月天》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根据赵彦春教授和黄新渠教授的《你是人间四月天》两个英译本综合翻译策略进行批评与赏析,并且试图通过分析找到译文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从而使得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批评;语言要素;《你是人间四月天》  1 引言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写作时间不详。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选取《牡丹亭》的第一出《标目》的英译本,对汪榕培英译本和许渊冲和许明英译本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一次来探讨戏曲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牡丹亭》;《标目》;翻译批评与赏析  中国古典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富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历来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牡丹亭》是16世纪中国杰出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戏曲共五十五出,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热情歌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