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与花朵的詈别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2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是由香港作家西西创作的一部传统写实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平缓悠远的叙述中,用意识流的手法勾勒出“我”----遗容化妆师这样一个女子的内心独白,在爱情的追逐和职业的坚守中来往徘徊,语调中透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展现了死亡、命运与爱情的主题,让读者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女子。
  关键词:死亡;爱情;命运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视角,描写一个遗容化妆师—“我”的内心独白。在死亡、爱情、命运的主题贯穿下,通过冰冷的遗体和人们恐惧的内心,虽然拥有阳光与鲜花,但是确是带来了詈别,塑造了一个“我”这样游离于社会边缘、受世俗依赖但却被风俗偏见所孤立的女人形象。
  一、死亡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大自然准则,死亡意味着生命的消逝,因而当人们面对死亡时,常常会感到原始的恐惧与害怕,是人们避之不及的。在小说中,死亡的主题贯穿着全文。“我”是一个给亡者化妆的遗体化妆师,每天为他们修补妆容,让他们成为“安详的人”。死亡,在“我”面前是那么的真实与接近。“我”认为城市里不论谁都是要到自己这里找寻最终的安慰,这样的职业虽被世俗所依赖,但却不能抹去死亡带给他们的恐惧。“我”的朋友们害怕了,夏害怕了,在一群无法说话、无法呼吸的死者面前,所有建立起来勇气都崩溃了。在他们看来,“我”每天与死亡近距离的接触,是死亡的幽灵。“我”的手本该是温暖的却像白骨那般寒冷,身上带着防腐剂的气味,通过眼睛仿佛能看到另一个世界中的冰冷。这样的“我”被世俗所依赖,却被世俗偏见所孤立。
  这本小说会让我想到电影《入殓师》,主人公都是遗体化妆师,都为死者找寻他们最后的尊严与慰藉。背负债务的小林大悟无奈接受了入殓师的工作,为了不让别人排挤而向妻子、朋友隐瞒实情,但在不断的工作中最终暴露,进而产生了很多矛盾。在一系列事情发展过程中,小林大悟从刚开始的抵触到最后真正感悟出死亡的真正价值----死亡的价值并不在乎生命的终止,而是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生命的价值,不会随死亡而消逝。给死人入殓,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
  因而,我们面对死亡,应有着坦然的心态,在死亡到来之前,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就如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保尔柯察金的至理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1
  二、爱情
  在死亡氛围的笼罩下,小说还对爱情进行了回忆性的描写,侧重于描绘“我”和怡芬姑母的爱情故事。“我”与怡芬姑母有着相同的爱情悲剧命运,但在对待爱情上又是不尽相同的,“我”是消极悲观的,而怡芬姑母是积极乐观的。
  小说开头就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展现了“我”的悲观的爱情观。“我”坐在咖啡店等夏时,脑子里想象夏得知自己的职业后仓惶逃窜的情景,在其语调中无不透露出悲观的爱情观。由于怡芬姑母那无疾而终的爱情,他们那么相爱却只因参观了怡芬姑母工作的地方而幻灭。“我”渴望一份美好的爱情,可对这份职业没信心,“我”不确定这样的自己是否能被夏所接受,“我”的这双手能否为夏整理头发、系带领结,这样的不确定让“我”在这段爱情中挣扎。而由于怡芬姑母的爱情悲剧,让“我”感觉到爱表面上坚不可摧,事实上就像窗户纸脆弱,那些勇气不过是像糖衣一样被吹大了,面对内心的恐惧只是吹吹而已。这样的自我认知在自我叙述中体现出其悲观的爱情观。
  怡芬姑母的爱情观却与“我”截然不同,怡芬姑母相信在世界上仍然是有一个人勇敢且并不惧怕。即使怡芬姑母之前有着被抛弃的经历,拥有一段并不理想的爱情,但她仍然坚信。小说中还穿插了“我”的父母之间的爱情,母亲对父亲的无所畏惧,让我知道了因为爱,所以并不害怕,在其悲观的基调中又透露出对爱情还是仍有一丝丝的渺小的希望。
  三、命运
  命运也是贯穿全文的字眼,“我”在职业与爱情的追求中无不感叹着命运的宿命。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包括“我”特殊的职业、姑母的爱情悲剧、父母的爱情,“我”对于命运是矛盾的,“我”一方面屈服了命运的摆布,认为在命运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另一方面又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不能向命运低头。
  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是受命运摆布而无法反击,是无可奈何的。命运让“我”和怡芬姑母一样做着这样的工作,又预感到自己会和怡芬姑母拥有相同的爱情命运,产生了宿命感。因而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在面对爱情时总是在快乐中渗透着悲伤。当夏抱着一束花出现在咖啡厅外面时,夏带着阳光,而“我”因为命运观,将花当成詈别,而不是象征着美好爱情,想象一个男人从大门中落魄的仓惶而逃。“我”对于命运的妥协,还表现在“我”虽然很想洗去身上那防腐剂的味道,最后因失败而妥协放弃了。另一方面,“我”对于命运又是有反抗意识的,渴望摆脱命运的束缚。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因为懂得,宽容在这里就成为一种悲悯,正是宿命感中的这种悲悯意识使得“我”的低回的叙述充满了内在的力量。“我”拒绝为为情自杀的年轻人化妆,认为这是一种极度懦弱的行为。当命运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时,“我”不屑于一个没有向命运反击的人。
  伟大的作家司汤达的墓志铭“活过,爱过,写过”,这是对小说很好的诠释。如果命运和你开了玩笑,请不要轻易的放弃,就用海明威笔下的桑迪亚哥那般的硬汉精神激励自己,对整个世界始终怀抱着希望,如果你连自己都放弃了,你就真的堕落到了社会的边缘,无法拯救。
  四、结语
  西西那细腻的笔法写出了“我”怯懦却又坚强,让人不由的为这样的女子感到惋惜,又不由自主的带着怜惜。我们应拥有那位女子的对死亡的坦然超脱,又有着对命运的反抗,要怀抱一丝希望,或许真的就如怡芬姑母所说的那样世界上真的存在并不畏惧的人。
  参考文献
  [1]西西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1983年
  [2]神盈盈 《跟命运打个爱情的赌》 2015年
  [3]卢建红《被压抑的女性声音》 2007年
  注释
  [1]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司汤达 《司汤达墓志铭》
  作者简介:
  徐滢(1996年12月16日、女)籍贯: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职称和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或专业:汉语言文学,单位(学校)名称: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单位(学校)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學现代科技学院)
其他文献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工作,概括说来不外乎两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一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对所扮演的人物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生动地体现出来。演员塑造人物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划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可见的,具体的舞台、银幕形象,使剧中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使我们更亲近、更理解他。  一、人物的理解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调  性格基调即人物最本质最核心的方
期刊
摘 要:歌剧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的综合艺术。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歌剧的发展进入探索期,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歌剧艺术逐渐活跃在观众的视线中。为了区别于西方歌剧与传统戏剧,我国近代以来出现的类似戏曲的音乐类型被称为“新歌剧”。众所周知,电视媒介本身具有价值引导、文化传承以及娱乐等功能,电视媒介是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渠道。中国近现代歌剧艺术要想得到广泛传播,必须借助电视媒介的优势。  关键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艺术画廊从线下走向线上。无论是展现方式,主题,还是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破了艺术展览的时空束缚,常态化的频繁视觉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对中国艺术画廊的影响力正变得越来越不可低估。  关键词:互联网;画廊;就业;艺术家  “大学生互联网艺术画廊”是一种以模拟画廊为形式通过互联网来传播的一种新型画廊,互联网交易平台与传统画廊大有不同。在传统画廊,
期刊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下,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以对精神方面的享受也日益追求,而动漫产业正是在此背景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代动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一些高新技术的推动,而同样,也有一些其他行业和领域逐渐将目光投射到了动漫产业身上,以寻求与动漫产业的深入结合与合作共赢,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正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公共环境的设计中都运用了一些动漫元素,它们为环境艺术设计增添了不
期刊
摘 要: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曲是他重要创作领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以均衡、和谐、完美的特性成为永恒经典。本文通过对此曲创作背景,音乐内涵及艺术价值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感受他震撼人心的命运抗争意志。  关键词:贝多芬;命运交響曲;创作背景;音乐内涵;艺术价值  一、作品创作背景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有创作本曲的灵感,但
期刊
摘 要:丹纳的《艺术哲学》作为当时美术理论课的讲稿,对艺术的本质规律,以及对欣赏艺术美价值标准的阐述,为雕塑的创作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了雕塑创作中“法度”的意义。  关键词:雕塑;法度;艺术  作为雕塑这一艺术形态,究竟什么是雕塑?什么样的雕塑才算是好雕塑?在此我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理论用“合乎法度”对雕塑创作方法论进行阐述。  一、“合乎法度”与时代规则  丹纳
期刊
摘 要:绝版套色木刻版画的诞生是以云南贺昆为代表的绝版套色木刻版画家采用新思维和新的艺术观念不断在制作程序、创作过程和审美观念上进行探索,用新的艺术形式语言表达情感,使绝版套色木刻走向成熟。  关键词:贺昆;成熟时期;绝版套色木刻  云南的思茅、西双版纳、贺昆生于这里,成长于这里。因此萌发了他对大自然、人生与存在的最初膜拜与神奇。这里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民间艺术、原始文化是他的启蒙教材。他把这里视为
期刊
摘 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然”主题书写是研究的热点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其“自然”主题下的人性书写,阐释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人的内在自然体现,从人与自然同一的本真状态、原始人性和情感性三个方面详细分析19世纪浪漫主义的文学家如何表达自然人性的特质。  关键词: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自然;人性;书写  自然是人类生活永恒的基础与归宿,很多作家把自然作为一种艺术题材关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呈
期刊
I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a canvas of Claude Monet called Impression Sunrise when I saw it in my art book,and I like it very much.  W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the composition.The port and the sun are w
期刊
摘 要:礼貌原则是人们会话交际中的一条重要的指导原则,虽具有普遍的性质,但同时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文章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语的异同,借此帮助英语学习者增强文化差异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