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故事的局限与转向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这样的故事“情结”,这已经成为一种遗传性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也给道德教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那就是我们喜欢用经典故事来感染人、教化人。
  翻开我们的品德教材,经典故事依然在其中熠熠生辉。甚而,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也常常喜欢援引几则经典故事。因为每则经典故事都隐含着一定的“价值真理”和“行为典范”,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道德原型和隐喻,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劝诫和规范的作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德育功能,经典故事在品德教学中长期担当着“育人”的重任。然而,这些故事本身的局限性,也会让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不少尴尬。
  首先,经典故事大多采用“功利性逻辑说理”,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狼来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在《狼来了》这一故事中,撒谎(不诚信)对应的结果是被狼吃(失利);而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故事中,手捧种着熟种子的空花盆(诚信)对应的结果是得到了王位(得利)。这里暗含着这样的一个命题——我们之所以要道德,是因为道德能给我们带来好处。
  可这种“道德劝告”运用的逻辑并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经验证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中的不诚实并不一定带来麻烦或者消极后果,反而可能得到许多本不该得到的好处。因而,上述故事在说服力上存在着现实的质疑。而且,这样的逻辑可能会引导学生以“利益”而非“道义”为依据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违背诚信教育的初衷。
  譬如,《孔融让梨》是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我不怀疑孔融4岁让梨的真实性,也不怀疑用这个故事对有些孩子进行教育的可行性,但我们应该反思以此对不同时期的所有孩子进行教育的有效性。从孩子的天性而言,他们“吃梨”的本能选择应该都是愿意要最大的和最好的,如果我们总用这个故事教育孩子,并根据孩子的态度分梨,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
  一是有的孩子真心向孔融学习,愿意要最小的;
  二是有的孩子让了一次、两次后,大人总是给他最小的,他以后决不会再让;
  三是有的孩子让梨后,大人为了鼓励他,反而给他大的。这样他以后为了得到大的就会说谎,假装谦让。
  显然,在这三种结果中,第一种结果是我们所希望的,而第三种结果却适得其反,只能使孩子为了“获利”而学会说谎。这是不是也说明,我们要克服对“让梨”精神的盲目崇拜?笔者认为,我们既要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让孩子“自律”,也要用“罗马分面包”式的规则来“他律”孩子。
  再则,故事是对一定生活场景或景象中人及其行为的“叙事”,传播越久远的经典故事,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越远。如果叙述得不好,难以让学生对故事产生“文化亲近感”和不由自主的“情感关涉”。如《曾子杀猪》这则故事,如果剥离了“那时,一头猪可顶一家人两三个月的口粮”这个背景,又怎能激发学生的认同?
  第三,受唯理主义的影响,老师对于经典故事的关注更多着眼于抽象、普遍的道德规范,故事的情节、情境往往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它们只是包裹规范的一件漂亮外衣。教师在匆忙讲完故事后,便会直奔道德主题。其实,伦理道德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带有情境性、情感性的叙事知识。如此处理,其结果是经典故事丧失了道德叙事的价值。
  那么,在品德教学中怎样恰当地发挥经典故事的作用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品德教科书给我们的启发。《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在几个不同版本的品德教科书中都有出现,但是引用的角度不同:
  人教版:在故事的结尾中有一句问话:“一头猪在当时还是很贵的,曾子为了履行一句本来不经意的承诺而杀了一头猪,这是为什么?”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诚信的价值。
  浙教版:引导学生移情体验:“如果你是曾子家的孩子,妈妈失信于你,你会怎么想?”以此让学生体会受到不诚信对待的心情,反过来督促自己做个诚信的人。
  苏教版:采用一个开放式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些什么?”以此打开学生的道德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丰富的联想来多层面认识诚信的意义。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在上述教科书中,经典故事仅仅是一个导出话题的引子,其功能更多的是启发与激活。教科书之所以这样处理,恐怕与课程倡导的“直面现实的问题求解”这一理念有关。如浙教版《诚信最可贵》一课,就呈现了“阳阳答应悦悦星期天一起去郊游,可这天天气异常炎热,阳阳该怎么办”等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情境。现实生活是具体复杂的,在面对现实问题需要作出道德判断时,经典故事并不能给学生提供最佳的行动指南,它的审美意义远大于教育意义。
  “不管是传记性的或虚构的,故事都提供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和归属。”我们之所以长久以来运用经典故事来教育学生,是因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叙事性思维。在儿童的心理生活中,个别性、具体性、形象性、情境性以及直接体验永远先于并优于间接性、抽象性和一般性。这是讲故事这一传统教育方法给予我们的启迪:叙事是一种好的德育方法!
  “道德的知识原本就不是靠道德推理获取,而是靠人们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体认,也就是通过亲切可心的情感和心灵感应来传递和生成的。”我们的现实生活本身是由一个个真实而亲切的故事组成的,故事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命历程。所以,我们在品德教学中不光要妥贴地运用好经典故事,更应该以叙事的视角来关注学生生命的“实存”状态,把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故事纳入我们的视野,来指引学生现在的生活和照亮学生未来的生活;更应该运用叙事的方法,变“听故事”为“讲故事”,引发学生言说充盈生命体验的个体道德故事(或遭遇),在“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中,完成道德的自我解构与建构。
  如教学《学会宽容》一课,仅仅是师生讲述诸如《负荆请罪》、《六尺巷》、《郭子仪以德报怨》等经典故事是远远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相反地,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倾诉与人交往时遇到的苦恼,再展示经典故事,使之成为反观生活事件的背景和参照,让学生感受宽容的力量,最后直面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悟和实践宽容。这样的教学才能直抵学生的内心深处。
  总之,从时代相对久远的经典故事向当下的生活故事转换,让学生从“听”故事向“说”故事转换,是品德教学通向生活世界的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同学们:  古诗有云:“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转眼之间,美丽的春天远去,夏天来临。风变得清凉,天空变得明朗。在这样清风宜人的夏日里,让我们再一次开启阅读之门,打开一本本书的扉页,让文字的精灵在我们的眼前舞动起来吧!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成长的岁月里,书籍应该成为我们最知心的朋友。在书籍里,我们感受古今沧桑巨变;在文字里,我们驰骋万里疆场。我们可以去静心
【摘要】英语谚语具有言简意赅和内容丰富的特点,也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加强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学习,可以深入了解英语精髓,也有助于加强和帮助各类人才对英语国家的了解,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影响翻译的相关因素;其次,讲述英语谚语的修辞手法;最后阐述英语谚语翻译策略。希望可以为英语谚语翻译提供系列性参考意见,并有效帮助语言人才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及翻译能力。  【关键词】英语谚语;修辞手法;翻译策略
下班经过十字路口时红灯亮起,等待中看到这样一幕:一名十一二岁的男孩,双手叉腰,独自站在等红灯的诸多电动车的后面,远远地看着对面跳动的数字。我不由心生纳闷:这孩子怎么不站在人行横道上等待?可是,瞬间我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在等待的人群最前面有个扶着电动车的女人不时转过头看看男孩,那眼中流露的尽是母亲的怜爱。女人驼背,其他骑车人都坐在车上双脚撑地,而她只能下地扶车。在红灯旁的倒计时器上显示的数字快到“
有一位重病患者,因为对面墙上的绿叶而对生命始终充满着信心。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她想:只要对面墙上还有一片绿叶,她的生命就不会结束。后来对面墙上只剩下最后一片绿叶了,可这片绿叶却始终不枯黄不飘落。冬天过去了,她的病奇迹般地好了。后来她才发现,其实对面墙上的叶都落了,这片不落的绿叶原来是一位画家为她画到墙上去的。是一片假的绿叶给这位重病中的人带来生命的希望,足见希望的价值。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保持希望的人
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是在群体的交往中长大的,再好的父母都不可能代替伙伴交往的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并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寄宿制的学校,我们把“开发同伴教育资源,促进同伴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积极开展“学生成长伙伴制”系列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启迪学生的心灵
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让书香浸润孩子稚嫩的心田,广州市石牌小学以“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为契机,坚持以经典诵读为引领,以“学校、家庭、社区” 三结合德育网络为依托,以“诵读中华经典文化,建设石牌学习之邦”活动为载体,走出了一条打造书香校园,带动书香家庭、书香社区建设,推动学校发展的特色育人之路。    一、立足学校,引入诵读,找准书香校园门径     由于学校地处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措施对小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需围绕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要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就要针对英语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英语教材中Storytime的教学内容比较新颖,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首先简单对小学英语Sorrytime的优点做出了介
小新是我接手新班后遇到的最头疼的学生,行为习惯差得要命,上课总是静不下心来,作业也丢三落四。  我找他谈心不下七八次,可他坚持不了三天,第四天保证故伎重演。  经过了解得知,他乒乓球打得不错。于是,我决定走点“弯路”,使用“反弹琵琶”之计。  这天, 我准备好乒乓球拍,神秘兮兮地把他请到乒乓球室,要他教我打乒乓球。  到了乒乓球室,我要求他先讲解动作要领,然后开始正式“训练”。接发球时,我故意把球
【摘要】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听力的教学往往会被我们所忽视,而且听力的教学的确也是我们的一大难题,这就导致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聋哑英语”,从而导致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英语毕竟是语言学科,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隨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必须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重在探讨在新形势下初中英语听力究竟该如何教学,同时也要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听力的重要性。
现阶段小学德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如何在启蒙阶段播下道德的种子,促进小学生品德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在不断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德育?”的过程中,尝试提出了“奠基教育”的概念。  “奠基教育”,是在终身教育理论指导下,立足少年儿童品德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 eDevelopment),着力发掘建构其“价值关系、榜样主体和教育生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