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又有医生被杀了。对此,医界的无不肝胆欲裂唇亡齿寒,而对看病难于上青天有切身体会的患者则是冷漠多于同情。试图调和的人们再次提出戾气说,认为医和患都可悲,现在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戾气。联系到刚刚过去的夏俊峰的事、以及屡见不鲜的摔孩子扔孩子杀孩子的事,戾气这种说法听起来的确像真的。
从老祖宗传下来的思维习惯,使中国人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两个层面特别方便切入,一是个人经验的层面,围绕着“我”的切身经历,感同身受就理解了,比如说一个普通患者就可能会这么方便地去认同杀医的凶手;另一个层面,一下架上去到超自然的境界,比如戾气这种东西,有了它笼盖一切,接下来就没必要思考了。
心理学不相信戾气。戾气所表达的,很可能是某种超出正常反应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度失控,二是目标指向紊乱,至于它是如何弥漫和传染的就更加玄了,实在不可言说。
第一个特点,攻击性的强度若失控,可以直接抵达死本能。生本能好理解,死本能又怎么说呢?死不是人人都怕的东西么?存在心理学有个核心意思,“没有任何东西能让痛苦永远消失,除了死亡”。因此别忘了死有一个巨大的利益和诱惑,那就是拿走痛苦。人在身体痛得不行的时候恨不得有人送自己一棍就结了,吵架急了眼想干脆和敌人拼个鱼死网破。凡是你产生了鱼死网破的念头的时候,就是你的死本能启动了。
死本能指向外,表现为攻击毁坏别人或物品,指向内,可以是患病或自杀。若用社会机体的宏观视角看前述一系列新闻事件中攻击性的施受双方,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医学现象,类似于肿瘤,它不像病毒,攻击的一方不是体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组织一样,因此机体无法对它进行识别免疫。那些对于医生被杀还能默念解恨的人们,就像是轮到自己被卸掉之前还在呵呵傻笑的平凡细胞。
当我们说到攻击性的目标指向紊乱,也就是所谓戾气的第二特征,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防御机制。既然活着就会有痛苦,那么人们是如何做到跟痛苦一起活着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于人人天生懂防御。
防御机制种类繁多,也有高低贵贱,比如拍《南京大屠杀》释放困扰自己的死本能,那用的是升华的防御机制,这个就属于高级的;丈夫早就战死沙场了,妻子还每天在白桦林里等着他回来,这个用的是否认的防御机制,是相对低级的。越低级的防御机制劲儿越大,越显效,但是对现实的歪曲程度也越大,对使用者精神和身体的危害性也越大。
所谓戾气里的愤怒很特殊,它是一种无名火,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更加不知所终,最后居然落到无冤无仇之人的身上。这种毫无理性的愤怒指向,提示我们暴力的发出者在行凶时用到的防御机制很可能有转移(或置换)。
转移,很低级,但是生活中很常见:在单位被领导骂了,回家来骂老婆,打孩子,踢狗,这都是。同时,转移也堪称是一种有故事的防御机制。得恐惧症的人善于用转移的机制去让自己怕一些其实不怎么可怕的东西,如怕猫,怕坐电梯,目的是掩藏他真正的怕,比如说他其实是怕自己无所不能的全能感被伤害。
紊乱了的愤怒指向,意味着愤怒的真正目标不是医生,不是城管,不是路人,而是一种强大而无形的东西,盛怒之人一时无法把攻击性指向他真正的目标,只好选择用转移来诉诸行动。
在带有攻击性的防御机制里,除了转移,还有另外两种很重要的,一个是投射,一个是投射认同。投射是把你自己有而无法接受的东西,生生说成是别人有,然后就可以方便地予以谴责,当你说“我最讨厌……我最恨……我最看不惯……”时,很有可能是投射发生了。拿医患矛盾来说,医界被诟病的一切,你自己都无吗?
投射认同较复杂,简单说是你用一种方式来诱导对方以你认定他会那么做的方式来行事。比如你认为对方会打你,然后你一直犯贱来激怒他,最后他真的打了你,他果然成了你认为的那个人。投射认同在那些不可思议的攻击行为发生之前,都曾像撞球一样在冲突双方之间来回的此长彼长了很久。
选择高级防御,益己利人,但如何才能弃低级而投高级呢?除非“超我”的力量足够强,要不就没办法,因为防御是潜意识干的,有意识地去选太难。当“超我”崩坏,或根本没有内化,人们就会更多使用低级的防御机制,比如滥用攻击性,其后果,是一些人伤了另一些人,还是整个社会在自伤,怎么看都有理。
曹红蓓
(作者系林紫心理机构北京中心副主任咨询师)
从老祖宗传下来的思维习惯,使中国人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两个层面特别方便切入,一是个人经验的层面,围绕着“我”的切身经历,感同身受就理解了,比如说一个普通患者就可能会这么方便地去认同杀医的凶手;另一个层面,一下架上去到超自然的境界,比如戾气这种东西,有了它笼盖一切,接下来就没必要思考了。
心理学不相信戾气。戾气所表达的,很可能是某种超出正常反应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有两个特点,一是强度失控,二是目标指向紊乱,至于它是如何弥漫和传染的就更加玄了,实在不可言说。
第一个特点,攻击性的强度若失控,可以直接抵达死本能。生本能好理解,死本能又怎么说呢?死不是人人都怕的东西么?存在心理学有个核心意思,“没有任何东西能让痛苦永远消失,除了死亡”。因此别忘了死有一个巨大的利益和诱惑,那就是拿走痛苦。人在身体痛得不行的时候恨不得有人送自己一棍就结了,吵架急了眼想干脆和敌人拼个鱼死网破。凡是你产生了鱼死网破的念头的时候,就是你的死本能启动了。
死本能指向外,表现为攻击毁坏别人或物品,指向内,可以是患病或自杀。若用社会机体的宏观视角看前述一系列新闻事件中攻击性的施受双方,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医学现象,类似于肿瘤,它不像病毒,攻击的一方不是体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组织一样,因此机体无法对它进行识别免疫。那些对于医生被杀还能默念解恨的人们,就像是轮到自己被卸掉之前还在呵呵傻笑的平凡细胞。
当我们说到攻击性的目标指向紊乱,也就是所谓戾气的第二特征,涉及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防御机制。既然活着就会有痛苦,那么人们是如何做到跟痛苦一起活着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于人人天生懂防御。
防御机制种类繁多,也有高低贵贱,比如拍《南京大屠杀》释放困扰自己的死本能,那用的是升华的防御机制,这个就属于高级的;丈夫早就战死沙场了,妻子还每天在白桦林里等着他回来,这个用的是否认的防御机制,是相对低级的。越低级的防御机制劲儿越大,越显效,但是对现实的歪曲程度也越大,对使用者精神和身体的危害性也越大。
所谓戾气里的愤怒很特殊,它是一种无名火,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更加不知所终,最后居然落到无冤无仇之人的身上。这种毫无理性的愤怒指向,提示我们暴力的发出者在行凶时用到的防御机制很可能有转移(或置换)。
转移,很低级,但是生活中很常见:在单位被领导骂了,回家来骂老婆,打孩子,踢狗,这都是。同时,转移也堪称是一种有故事的防御机制。得恐惧症的人善于用转移的机制去让自己怕一些其实不怎么可怕的东西,如怕猫,怕坐电梯,目的是掩藏他真正的怕,比如说他其实是怕自己无所不能的全能感被伤害。
紊乱了的愤怒指向,意味着愤怒的真正目标不是医生,不是城管,不是路人,而是一种强大而无形的东西,盛怒之人一时无法把攻击性指向他真正的目标,只好选择用转移来诉诸行动。
在带有攻击性的防御机制里,除了转移,还有另外两种很重要的,一个是投射,一个是投射认同。投射是把你自己有而无法接受的东西,生生说成是别人有,然后就可以方便地予以谴责,当你说“我最讨厌……我最恨……我最看不惯……”时,很有可能是投射发生了。拿医患矛盾来说,医界被诟病的一切,你自己都无吗?
投射认同较复杂,简单说是你用一种方式来诱导对方以你认定他会那么做的方式来行事。比如你认为对方会打你,然后你一直犯贱来激怒他,最后他真的打了你,他果然成了你认为的那个人。投射认同在那些不可思议的攻击行为发生之前,都曾像撞球一样在冲突双方之间来回的此长彼长了很久。
选择高级防御,益己利人,但如何才能弃低级而投高级呢?除非“超我”的力量足够强,要不就没办法,因为防御是潜意识干的,有意识地去选太难。当“超我”崩坏,或根本没有内化,人们就会更多使用低级的防御机制,比如滥用攻击性,其后果,是一些人伤了另一些人,还是整个社会在自伤,怎么看都有理。
曹红蓓
(作者系林紫心理机构北京中心副主任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