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的任务,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同时,应当看到能力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知识的掌握。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既要抓好双基,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当前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新知识、新信息,日新月异,无疑对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自由;能力;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也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特别是来自老师的尊重,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当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宽松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拥有主动的心态,才能在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动的状态中,让每一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 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看”,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察看客观事物或问题,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性质、公式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感受力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表象则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感知的双向活动。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思考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 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已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应真正确立起“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视学生为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在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宽松和谐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复述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互说,邻座小议,前后互评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的“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使学生身心振奋,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目的,进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了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重知轻能”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猜测的氛围,大胆的“猜”是指对研究的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新机会;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
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
所谓活泼的“动”,是指遵循斯托利亚关于“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的论断,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实验、测量、调查、游戏等活动,从学生之间的多次思维互动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小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面、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五、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客观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学生带着探索的问题去学习,思维将会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对事物的观察将会更加敏感,想像力更加丰富,有益于排除盲目、被动的学习因素的干扰。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做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激发起来会使父母、老师,甚至自己大为惊讶,这方面,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异想,开发特长,释放能耐。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的智慧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自由;能力;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也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特别是来自老师的尊重,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当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学生在这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宽松宽容的环境中,才能拥有主动的心态,才能在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动的状态中,让每一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 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但在教育教学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与实施。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看”,所谓让学生认真的“看”是指引导学生有目标,有次序,有思维地察看客观事物或问题,主动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性质、公式等,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对数学规律的感受力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的积累。表象则是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感知的双向活动。因此要经常组织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探索思考出结论,可以达到教师讲述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二、 让学生自信的“说”,培养表达能力
自信的“说”,是指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多提供让学生表达自已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树立自信心。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应真正确立起“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视学生为具有独特内心世界和巨大潜能的个体。在教学中,尊重爱护学生,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宽松和谐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复述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互说,邻座小议,前后互评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的“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使学生身心振奋,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创新的目的,进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让学生大胆的“猜”,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了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重知轻能”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在数学教学中我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猜测的氛围,大胆的“猜”是指对研究的问题,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形象的分解、选择、加工,学会合乎情理的推理,以发现其中的奥秘。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创新机会;猜测,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思维时空。
四、让学生活泼的“动”,培养操作能力
所谓活泼的“动”,是指遵循斯托利亚关于“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的论断,在课内外组织讨论、实验、测量、调查、游戏等活动,从学生之间的多次思维互动中发现数学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小平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面、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五、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客观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学生带着探索的问题去学习,思维将会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对事物的观察将会更加敏感,想像力更加丰富,有益于排除盲目、被动的学习因素的干扰。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于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勇敢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做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激发起来会使父母、老师,甚至自己大为惊讶,这方面,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异想,开发特长,释放能耐。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的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的智慧火花,才得以闪现,他们的各种能力才会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