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我们的田野,播撒的是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习作教学尤甚。播撒乐趣,收获惊喜;播撒枯燥,收获无望。“我们的习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课堂,扎实开展读写训练乃是提高习作教学成效的根本。
【关键词】读写训练;习作教学;积累之功;真实文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现实生活中,学生最怕的是什么,写作文;教师最没有把握的是什么,上作文课。原因有三:一是题材上局限于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而某次习作学生恰恰有难度;二是内容上过于拔高了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期待值过高,分数改得低,大大打击了其写作积极性;三是条件上个别教师备课时研究力度不够,照本宣科,造成课堂的乏味空洞。“我们的习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课堂,建设课堂乃是提高习作教学成效的根本。
一、见缝插针的“积累之功”
一篇文章是由字、詞、句、段落构成的,如果平时词语积累不够,句段积累不多,那就会造成习作时“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的局面。教师应利用课堂的时间,教会学生积累的一些方法。
1.预热三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因此,对于小学生习作内容,以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居多。但是仅凭一个学期八节习作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等的区别还弄不太清楚,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反复性,需要及时巩固。如何巩固知识?可以安排习作专题周,一个星期专攻一个专题,例如“写人周”,先花时间讲述写人习作的方法和要求,然后这一星期的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三分钟,给学生朗读一篇写人的好文章,一个星期就是七篇,数量相当可观。如果觉得学生还未能深入吃透“写人文章”的特点,就再多花一个星期来朗读。在朗读时,让学生拿出积累本,教师见机传授学生,哪个词语可以积累,为什么等。或就文章内容提一两个问题,考查理解能力等。
2.采撷整节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语言文字的“集结地”,要养成一个积累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好词语,师生对话中的好词汇、名言警句,都能拿来使用。例如,讲授《晏子使楚》一课:
师问:“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晏子语言巧妙,结果怎么样呢?”生1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生2答:“偷鸡不成蚀把米!”师问:“这种结果,你想到了哪些成语了吗?”生1答:“弄巧成拙!”生2答:“楚王自取其辱!”……不难发现,教师提问中的“一而再、再而三”,学生回答中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取其辱”“放火自焚”都是积累的好例子。长期以往,学生会掌握在课堂上“见缝插针”般勤勉积累的本领。
二、以身作则的“真实”文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风究竟从哪里来,除了他们自己,更多的可来自于课堂教学。如何打造真实的文风呢?首先还是从教师自身着手。四年级有个单元的习作是“观察身边的景物,把它写下来。”有很多教师是在教室里上这堂课的。教师可以身作则,带着学生,来到校园,来到街道,来到公园,甚至只是来到走廊上的花带,操场上的草地,相信学生一定感触不同。画家让弗·米勒曾经说:“要想打动人,首先自己要被打动。否则,再富技巧的作品也决无生命。”写作也是这个道理。
三、放飞心灵的“创新”空间
怎样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呢?《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主表达。习作教学要解放学生的心灵,课堂要创造空间。
1.选材,提倡逆向思维
文章都有主题,当面对一篇文章时,学生惯性思维会起指导作用。例如三月份,天气乍暖还寒,学生都对天气露出抱怨神色。让他们写《我
【关键词】读写训练;习作教学;积累之功;真实文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现实生活中,学生最怕的是什么,写作文;教师最没有把握的是什么,上作文课。原因有三:一是题材上局限于每个单元的习作训练,而某次习作学生恰恰有难度;二是内容上过于拔高了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期待值过高,分数改得低,大大打击了其写作积极性;三是条件上个别教师备课时研究力度不够,照本宣科,造成课堂的乏味空洞。“我们的习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课堂,建设课堂乃是提高习作教学成效的根本。
一、见缝插针的“积累之功”
一篇文章是由字、詞、句、段落构成的,如果平时词语积累不够,句段积累不多,那就会造成习作时“茶壶里煮饺子——有话倒不出”的局面。教师应利用课堂的时间,教会学生积累的一些方法。
1.预热三分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因此,对于小学生习作内容,以记叙文和想象作文居多。但是仅凭一个学期八节习作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状物、写景等的区别还弄不太清楚,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具有反复性,需要及时巩固。如何巩固知识?可以安排习作专题周,一个星期专攻一个专题,例如“写人周”,先花时间讲述写人习作的方法和要求,然后这一星期的每节语文课,正式上课前三分钟,给学生朗读一篇写人的好文章,一个星期就是七篇,数量相当可观。如果觉得学生还未能深入吃透“写人文章”的特点,就再多花一个星期来朗读。在朗读时,让学生拿出积累本,教师见机传授学生,哪个词语可以积累,为什么等。或就文章内容提一两个问题,考查理解能力等。
2.采撷整节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语言文字的“集结地”,要养成一个积累的好习惯,要让学生明白,教材中的好词语,师生对话中的好词汇、名言警句,都能拿来使用。例如,讲授《晏子使楚》一课:
师问:“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晏子语言巧妙,结果怎么样呢?”生1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生2答:“偷鸡不成蚀把米!”师问:“这种结果,你想到了哪些成语了吗?”生1答:“弄巧成拙!”生2答:“楚王自取其辱!”……不难发现,教师提问中的“一而再、再而三”,学生回答中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自取其辱”“放火自焚”都是积累的好例子。长期以往,学生会掌握在课堂上“见缝插针”般勤勉积累的本领。
二、以身作则的“真实”文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风,“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风究竟从哪里来,除了他们自己,更多的可来自于课堂教学。如何打造真实的文风呢?首先还是从教师自身着手。四年级有个单元的习作是“观察身边的景物,把它写下来。”有很多教师是在教室里上这堂课的。教师可以身作则,带着学生,来到校园,来到街道,来到公园,甚至只是来到走廊上的花带,操场上的草地,相信学生一定感触不同。画家让弗·米勒曾经说:“要想打动人,首先自己要被打动。否则,再富技巧的作品也决无生命。”写作也是这个道理。
三、放飞心灵的“创新”空间
怎样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呢?《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主表达。习作教学要解放学生的心灵,课堂要创造空间。
1.选材,提倡逆向思维
文章都有主题,当面对一篇文章时,学生惯性思维会起指导作用。例如三月份,天气乍暖还寒,学生都对天气露出抱怨神色。让他们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