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52-001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个体所面临的挑战和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期间作为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的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等。大学生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适应生活,。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乎他们个人,他们的家庭,也关乎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地发展。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最重要因素即为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自信心,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大学中,有的人因自卑而不愿参加任何活动,很难融入集体,这样,在大学毕业后他能否适应社会的新环境即成为一个大问题。有的人因为失恋或者求职受挫而产生轻生的想法。大量的调查表明,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压抑、自我封闭、神经衰弱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比如从宏观上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些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
不仅如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5-152-001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尤其是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个人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社会个体所面临的挑战和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期间作为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的不一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等。大学生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不能以正常的心态去适应生活,。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乎他们个人,他们的家庭,也关乎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地发展。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最重要因素即为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对他人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自信心,缺乏抗挫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大学中,有的人因自卑而不愿参加任何活动,很难融入集体,这样,在大学毕业后他能否适应社会的新环境即成为一个大问题。有的人因为失恋或者求职受挫而产生轻生的想法。大量的调查表明,存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疾病,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压抑、自我封闭、神经衰弱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比如从宏观上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些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
不仅如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