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家长眼中的安全教育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aderu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发生伤亡或受到侵害的案例重重发生,触目惊心,令人心痛。如何使孩子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家长对孩子细心的保护固然十分重要,但危险防不胜防,家长不可能分分秒秒地保护着孩子,所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提高孩子自身的防护能力才是更为重要的。那么,家长在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对此,我想谈点自己的浅见,与更多的家长们分享探索。
  
  ●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怎样做才是安全,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孩子的安全意识不是长大了自然就会有的,需要从一出生就开始渗透。或许有人会说,孩子太小,尤其是0~3岁的婴幼儿啥都不懂,怎么培养安全意识?哪有什么能力保护自己嘛!其实,“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一岁以内的婴儿已经具有了躲避危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更早时候身体运动所带给她的经验。”比如:未满月的婴儿,成人张开五指并把手从较远处突然靠近婴儿的面部,婴儿就会立刻眨眼睛;又比如:两三个月的婴儿,头部能够左右转动后,当你做同样的动作,他还会把头转向一侧。婴儿的“眨眼”和“转头”都是因为他判断到了危险临近而做出的躲避反应。
  家长一方面要保护好幼小的孩子,同时也要不断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怎样做才是安全。如果家长一味地单向保护孩子,让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真空中,让孩子与危险绝缘,剥夺了孩子学习辨识和防范危险的机会。使孩子对那些可能的危险缺乏认知,其安全意识和对危险的预见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当危险来临时,孩子就会全然不知,完全没有经验,因而才会经常受伤,发生危险。
  
  ●放手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家长不是孩子的万能保护神,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慢慢脱离父母的视线和照顾,那么,适当放手锻炼孩子,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孩子的抗危险能力,也就是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比如,教会孩子从高处下地的正确方法,那么当你不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也能自己安全地从高处下地,自然就会减少坠落的危险。
  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全方位保护”的养育方式,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导致孩子对危险缺乏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家长应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要允许孩子适当地淘气,其实,“越淘气的孩子越少出事、越安全;越是放到保险箱里的孩子,反倒容易发生意外,更不安全。“很多家长总是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多做运动,理由仅仅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德国有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德国,每年有180万儿童出现事故,但是发生事故的是那些不经常运动的儿童。因为经常不运动的儿童,缺少经验、力量和技巧,而这些正是日常生活中从事最基本的运动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缺少的话,一碰到什么东西当然就容易受伤。适当地放开手脚,让孩子勇于探索周围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会躲避危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让孩子在安全中体验危险,在危险中学会安全。
  孩子如果缺少与事物的接触,那么他对事物的认识与感受就不会深刻,有时还会影响到他对知识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比如:幼儿园演练火灾、地震、洪灾、歹徒入侵的情景,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实际的安全中与危险近距离接触,从而认识这些危险,学会如何正确躲避。其实,在家里同样可以进行类似的、便于操作的、适合孩子的小规模情景演练。比如:父母假扮陌生人敲门,指导孩子该如何应对,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让孩子与“安全前提下的危险”亲密接触,从而达到使孩子“远离危险”的目的。如快速摸烫鸡蛋、烫水等,很多家长会觉得这些烫的东西危险,不能让孩子碰。其实,人的皮肤、身体还是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并不是那么不堪一击,快速地触摸并不会烫伤孩子,但足够让他感受到“烫”。这样便于孩子认知危险,进而去避免危险。
  有些事情是一定要经历了才能深刻地认识它,有些危险则可以寻找替代物、或通过表演来让孩子间接地认识它的。比如:如果孩子想学奥特曼从楼上跳下去,家长不妨把易碎的物品,如,把瓷娃娃、塑料玩具等从楼上扔下来,让孩子看到其被摔死的情景,从而认识到从楼上摔下来的危险,不再学奥特曼或超人从阳台上飞下去了。
  因此,家长在孩子的安全教育问题上,既要授之以“鱼”——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和为孩子提供的安全防护环境;更要授之以“渔”——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他文献
缘分来临的时候,往往猝不及防。和《孩子》就是这样。   那时,我还在江西卫视上班,业余时间喜欢写些纪实类的稿子,和《家庭》保持比较默契的关系。一次,同样是广州来电,听声音却不是我熟悉的编辑,不过,疑团很快即释,他说:“你是陈志宏吧,你的电话是《家庭》编辑告诉我的……”来电者是时任《孩子》编辑部主任李也老师。   这通电话,让我第一次知道《孩子》。李也老师给我的点题是为一个江西八岁小男孩洪嗣之作专访
案例:  俊俊4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起重大的变故——父母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爸爸工作稳定,收入可观,俊俊便随爸爸一起生活。由于爸爸忙于工作,对俊俊的生活、成长很少过问,爷爷奶奶十分疼爱俊俊,几乎什么都依着、护着他。俊俊上幼儿园后,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喜怒无常,和别的小伙伴一有矛盾,便争吵不休,甚至拳打脚踢。上课时,注意力分散,作业经常完不成……    分析:  俊俊的言行是很容易理解的:作为单亲孩
父母又不是神,当然也会发脾气。比如当因为工作问题,挨了上级的批评;而孩子又调皮,还在你面前表现得十分糟糕。这个时候,你已经到了发脾气的边缘……好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于是,你想抬起手,重重扇在孩子的脸上,或者狠狠地摔一个茶杯,甚至是手机。你简直有些歇斯底里了,企图用什么动作一下子解决面前的问题。看起来,目前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好像孩子惹恼了你,你只有制服了孩子,才能消气。  而实际上,你的生气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天赋,在某个领域优人一等。确实,按照权威研究机构的观点:“实质上,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条件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可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孩子总是普普通通,看似在任何方面都没有闪光点呢?认真回想,出类拔萃的孩子似乎总是只有一小部分,如何确保自己的孩子也能跻身前列呢?    反思一:我们对“天才”的理解,真的正确吗?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天才”的定义其实十分狭隘,要么就是在学习
儿子蒂姆3岁上幼儿园时,老师特意告诉我,他班上有7名女生,只有蒂姆一位男生。第一天放学后,在接蒂姆回家的路上,我问他:“你们班里只有你一个男生,感觉怎么样?”蒂姆抬起头来疑惑地望着我,好像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噢,我们玩过家家的时候,我当爸爸。”他咧着嘴笑着回答。  按我这个成年人的想法,我以为他一定喜欢跟男孩子们扭打混战,而不喜欢跟女孩子们在一起玩过家家。我由此意识到:我的想法是固定思维,符合
亲爱的小读者们:  大家好!哈哈,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卡——拉!  妈妈说,最近小朋友们的来信已经堆得像小山一样高了。于是爸爸借了个手推车,和我一起到《孩子》编辑部拉了整整一车的信回家!然后妈妈和奶奶就拆呀,拆呀,拆得手都软了。拆前几封的时候,妈妈还认真地读给我听,后来发现信件实在太多,妈妈累坏了,就怒气冲冲地骂我说:“你怎么不好好学习,多认识几个字,这样你就可以自己读信了嘛!”唉唉,妈妈说得真对,
出差回家后,眼前的“焕然一新”让我傻了眼:墙壁、柜子,冰箱,书桌等被她用各色各样的贴纸“装饰”得五彩斑斓。妮妮以前也玩贴纸,可是没有热爱到这种程度。望着满屋的花花绿绿,我头开始犯晕,装修不到半年的房间竟被她折腾得如此惨不忍睹。晚上,说服、开导、威胁、利诱我全部动用了,可小家伙仍执迷不悟,贴纸已让她走火入魔了。  我将此事告知在幼儿园教书的表妹。她听后笑着说:“那是孩子的天性,你打击不得。与其说他们
·全新保时捷Cayenne Coupe正式在中國上市,更先进、更运动与更具感性魅力,吸引更年轻、更崇尚个性表达的群体;  ·紧随入门级Cayenne Coupe与旗舰车型Cayenne Turbo Coupe步伐,全新Cayenne E-Hybrid Coupe迎来中国首发并启动预售;  ·更高能效,更多驾驶乐趣,全新Cayenne E-Hybrid Coupe进一步满足多样化驾驶需求;  ·全新
冬季的一天,蔡珍去幼儿园接明明,发现儿子有点干咳,也没在意。谁知过了三四天,见孩子越发咳嗽得厉害,到了夜间甚至咳嗽得不能入睡,便带明明去医院就诊。医生询问了孩子的病情后,又为明明做了检查,诊断明明得的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的诱因?  支原体肺炎在小儿肺炎总发病率中约占20%,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是支原体肺炎发病的高峰期。由于小儿鼻腔、气管与支气管的管腔比较细而短,呼吸道上皮细胞发育
一到周末,豆豆外婆就当起了甩手掌柜,照顾豆豆的重任自然落到了豆妈我身上。我主要负责家里的三餐,只要不是外出游玩、在外吃饭,我们经常会一家子一起到生鲜超市去买菜、买水果。豆豆从小就喜欢和大人一起去买菜,几年下来,发现带小朋友逛市场,好处颇多呢。    闲逛识瓜菜  放眼当下,有多少孩子葱蒜不分、五谷不清?为了使豆豆不至如此,我们从小就带他去菜市场认识蔬菜瓜果、肉禽海鲜,陪着豆豆一样一样菜地看过去,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