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阅读教学法可以将古诗词的风格、意象、意境和语言特点进行分类对比,以总结归纳的形式凸显出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和领悟能力。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部分高中学生在赏析古诗词时容易遭遇各种困难,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水平,教师可以借助对比阅读的方式,從诗词的异同点出发,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下面笔者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通过对比阅读,探究两首词在语言特点、风格意蕴上的异同。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创作背景的对比
《声声慢》和《一剪梅》都是李清照的名作,两者的写作主题都是围绕一个“愁”字进行的,但是结合李清照创作这两首词的背景,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在不同境况下的不同心境。
李清照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南渡之前,词人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一剪梅》正是代表之作,这首词创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远行,李清照写下这首词寄给丈夫以表达哀愁思念之情。词虽强调一个“愁”字,却是清晰明快的,因为此时词人的生活安定富足、锦衣玉食,所以她的愁是轻快的,是“闲愁”,是词人秋天时独自乘舟看到流水落花想到青春易逝,而丈夫不在身边心中涌起的一股闲愁,带着闺阁的寂寞相思之情。
而《声声慢》创作于词人南渡之后,家国沦丧、颠沛流离,丈夫赵明诚离世,词人孤身孀居,此时的“愁”是悲愤孤绝、沉重哀痛、徘徊低迷、凄楚委婉的,是一种萦绕心头无法排遣的愁和怨。
二、技巧手法和语言运用上的对比
古诗词的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运用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意蕴,而诗词的感情、意境也是通过字词得以体现的。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用词雅而不难,简而不俗,辞藻清丽,语音优美,技巧手法灵活多变,朗读的时候畅快自然,委婉动人。“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用到了香、玉簟这些贵族生活用品,短短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副贵族仕女的生活场景,精巧绝伦,文雅非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是个倒装句,正确顺序应当是月满时上西楼,回望云中看到大雁,想到是有谁寄了书信回来。词人用倒装语序,更衬托出心中忧愁哀怨的委婉曲折,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的数字对比更是精妙,含蓄地描写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同时望月思人的心情,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但《声声慢》在语言、字词和技巧手法上的运用则有很大不同,尤其起始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始就奠定了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沉郁悲壮、凄厉哀婉,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之美,音调和谐唇齿音宛如低吟浅唱,在口中低迷徘徊,使得哀伤之情久久弥漫在人心头,无法散去。
除起始句之外,这首词通篇用入声韵,屡屡使用叠词和双声字,使得整体的语言风格急促激昂,表面哀婉实则凄厉,用豪放的纵情的文笔写出悲怆的情感,集奔放和委婉于一体。同时运用了多个白话——“守着窗儿”,“怎生得黑”,“次第”,将接近口语的语言写进词中,朴素清新,不加雕琢。
三、形象、意境的对比
古诗词中的形象一般代表不同的含义和意蕴,即便是同一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也会通过不同的形象描写表达心中感怀。
在《一剪梅》中词人描写的形象有兰舟、云、大雁、月亮,西楼和流水落花。这些形象具有文雅气息,符合词人少妇新嫁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我们能从词中看到一个午睡醒来,内心孤寂忧郁,独自驾着兰舟在荷塘徘徊的少妇形象,或抬头望月,或皱眉沉思,是一个清丽文雅高贵的贵族仕女。
而在《声声慢》中,词人用七组叠词描述了词人午睡醒来满脸迷茫惆怅,像是在寻觅什么却什么都抓不住,于是我们能从词中看到一个喝过两杯淡酒守着窗子远望云中大雁,近看满地黄花的一个憔悴孤苦的妇人形象。
人物形象的差异将词人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和形象真实地展现出来,也和两首词的“愁”相对应,前期是年轻的贵族少妇的闲愁,后者是流离动荡的贵族妇人思国、思家、思人的凄凉晚景。
通过对李清照两首词的不同写作风格、意境形象和写作技巧手法上的运用进行对比,学生不仅能清晰地感受到两首词中两种“愁”的根本区别,更能通过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两首词中词人的不同心境、情感,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对比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整首对比,也可以是单句对比,有效的对比阅读能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十分有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734000)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创作背景的对比
《声声慢》和《一剪梅》都是李清照的名作,两者的写作主题都是围绕一个“愁”字进行的,但是结合李清照创作这两首词的背景,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在不同境况下的不同心境。
李清照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南渡之前,词人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一剪梅》正是代表之作,这首词创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远行,李清照写下这首词寄给丈夫以表达哀愁思念之情。词虽强调一个“愁”字,却是清晰明快的,因为此时词人的生活安定富足、锦衣玉食,所以她的愁是轻快的,是“闲愁”,是词人秋天时独自乘舟看到流水落花想到青春易逝,而丈夫不在身边心中涌起的一股闲愁,带着闺阁的寂寞相思之情。
而《声声慢》创作于词人南渡之后,家国沦丧、颠沛流离,丈夫赵明诚离世,词人孤身孀居,此时的“愁”是悲愤孤绝、沉重哀痛、徘徊低迷、凄楚委婉的,是一种萦绕心头无法排遣的愁和怨。
二、技巧手法和语言运用上的对比
古诗词的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上,语言运用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审美特征和风格意蕴,而诗词的感情、意境也是通过字词得以体现的。
在《一剪梅》中,李清照用词雅而不难,简而不俗,辞藻清丽,语音优美,技巧手法灵活多变,朗读的时候畅快自然,委婉动人。“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用到了香、玉簟这些贵族生活用品,短短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副贵族仕女的生活场景,精巧绝伦,文雅非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是个倒装句,正确顺序应当是月满时上西楼,回望云中看到大雁,想到是有谁寄了书信回来。词人用倒装语序,更衬托出心中忧愁哀怨的委婉曲折,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的数字对比更是精妙,含蓄地描写了夫妻二人分隔两地,同时望月思人的心情,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
但《声声慢》在语言、字词和技巧手法上的运用则有很大不同,尤其起始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始就奠定了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沉郁悲壮、凄厉哀婉,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之美,音调和谐唇齿音宛如低吟浅唱,在口中低迷徘徊,使得哀伤之情久久弥漫在人心头,无法散去。
除起始句之外,这首词通篇用入声韵,屡屡使用叠词和双声字,使得整体的语言风格急促激昂,表面哀婉实则凄厉,用豪放的纵情的文笔写出悲怆的情感,集奔放和委婉于一体。同时运用了多个白话——“守着窗儿”,“怎生得黑”,“次第”,将接近口语的语言写进词中,朴素清新,不加雕琢。
三、形象、意境的对比
古诗词中的形象一般代表不同的含义和意蕴,即便是同一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也会通过不同的形象描写表达心中感怀。
在《一剪梅》中词人描写的形象有兰舟、云、大雁、月亮,西楼和流水落花。这些形象具有文雅气息,符合词人少妇新嫁的身份和地位,因此我们能从词中看到一个午睡醒来,内心孤寂忧郁,独自驾着兰舟在荷塘徘徊的少妇形象,或抬头望月,或皱眉沉思,是一个清丽文雅高贵的贵族仕女。
而在《声声慢》中,词人用七组叠词描述了词人午睡醒来满脸迷茫惆怅,像是在寻觅什么却什么都抓不住,于是我们能从词中看到一个喝过两杯淡酒守着窗子远望云中大雁,近看满地黄花的一个憔悴孤苦的妇人形象。
人物形象的差异将词人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和形象真实地展现出来,也和两首词的“愁”相对应,前期是年轻的贵族少妇的闲愁,后者是流离动荡的贵族妇人思国、思家、思人的凄凉晚景。
通过对李清照两首词的不同写作风格、意境形象和写作技巧手法上的运用进行对比,学生不仅能清晰地感受到两首词中两种“愁”的根本区别,更能通过对比深刻地感受到两首词中词人的不同心境、情感,产生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对比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整首对比,也可以是单句对比,有效的对比阅读能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十分有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实验中学(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