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了小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要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目标,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思维,激发创新,加强动手操作是最好的途径。本人就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谈谈以下体会。
一、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为主动、创造的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已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的自然、轻松、高效。
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的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固不变的特点。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是儿童把动作与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细胞。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性知识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较大的差距,动手操作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帮手”。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可以降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中“平方分米”的教学中,首先应用前一环节学到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大小,让学生领悟到用这个面积单位,虽然能量出课桌的大小,但操作次数太多,准确度不高,而且也很麻烦,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当学生急于寻找度量桌面面积的新方法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单位间的关系上来,启发学生“当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时,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改为1分米时,则它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说)”。大多数学生都会“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 ——平方分米。
三、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学过程中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样肩负者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任务。学生智力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比较,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技术、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为主动、创造的学习。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已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的自然、轻松、高效。
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很自然的知道三角形是由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组成的,然后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固不变的特点。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是儿童把动作与思维活动和谐的结合在一起,集中了儿童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细胞。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概念性知识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存在较大的差距,动手操作是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的“帮手”。
操作活动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可以降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中“平方分米”的教学中,首先应用前一环节学到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去量课桌面的大小,让学生领悟到用这个面积单位,虽然能量出课桌的大小,但操作次数太多,准确度不高,而且也很麻烦,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当学生急于寻找度量桌面面积的新方法时,教师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单位间的关系上来,启发学生“当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时,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改为1分米时,则它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说)”。大多数学生都会“创造”出新的面积单位 ——平方分米。
三、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进行思维提供支柱。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教学过程中加强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测量一个任意三角形内角之和,再要求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较小的三角形,测量计算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通过对比,学生就会发现“大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小三角形的内角和相等,并且都是180°”。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分别用课前剪好的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纸片做实验,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结果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动手过程中得出结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样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样肩负者从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任务。学生智力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通过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认识正方形,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比较,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21世纪将是人类运用高新技术、激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