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好像还没有别一种学说,像中国的儒学这样,在自己出生的故土上,经自己滋养人之手,忽而被高捧入云,忽而又打翻在地,几起几落,时废时兴。
这当中,儒学本身,虽也曾与时俱新,基本原则并无大变化;不断变化着的,是品评者及其环境。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变化的环境,来说明儒学的早晚市价不同;也可以分析人群的阶层,而理解他们的眼睛所以白青。近世以来,研究者们大体上便是这样做的,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
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将会看到另外一种也许是有趣的情景。那就是,这些变化着的环境里,使用的竟是不变的原则;而不相同的评价中,流通的却是相同的货币,这个以不变生万变的原则或者货币,叫做一元主义。
所谓一元主义,通常特指那些于本体论上倡世界一源者;其实放开来看,大凡认为任何领域中都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者,尤其是认为登山钥匙尽在我手,别人若不退避三舍,只有率众来降者,都是一元主义。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世界观的推广和运用,彼此没有原则差别。
在学术领域里,只要是为学者明里暗里信奉一元主义,正方反方都在实践着一元主义,便会有推崇某一种学说为天经地义的言论和举措,也便会有打翻另一些学说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喧嚣和行为。如果说这些学说本身又以绝对真理自居,情况更会加倍严重。至于时代如何变化,人物怎样更替,春去秋来天地转,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些外部条件和表现而已。学术队伍中的争鸣竞胜,儒学在中国的落地上天,其奥妙之一,便在这里。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曾指出过此中道理,他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他是说,和大道相比,儒家墨家,乃至一切家,都不过是一些“小成”,所得不过道之一隅;如果把这些小成和一隅美化并夸大,犯下所谓“言隐于荣华”的毛病,那就要出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式的“儒墨之是非”。庄子认为,这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大的愚蠢和悲哀。
其实,平心而论,“小成”并非愚蠢,亦不可悲;因为任何时候的任何个人和任何学派所得成就的,都只能是些小成。如果不愿落入宗教的圈圈,小成原是值得欣喜的。愚蠢而可悲的只是视小成为大道的一元主义心态,是这种学术上的偏执狂,尤其是那种“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故作姿态或故意作对之态。它们是理性的非理性,非理性的理性,是引发许多无谓争辩乃至有益争鸣的认识论的原因。
一般多相信,学术争论是一件好事;因为据说争论可以激发思维,而真理又是愈辩愈明的。事情确然如此;所以人们称道百家争鸣。但仔细想来,百家争鸣本来是一个大矛盾,或者说是个很滑稽的局面:其中的每一家,都是“思以其道易天下”的唯我独尊的一元主义者;却又恰恰以此闹得谁也独尊不了,从而打破了整体上的一元。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妄想,而是欣赏它那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因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一元主义是不可取的,不管那是什么样的一元。秦始皇以法为教,汉武帝罢黜百家,从认识论来说,都是一元主义在作怪。是一元的学术借助政治暴力而变成意识形态,也是政治暴力利用学术一元来营造天下一统。我们至今并无法充分证明,这种一统是必然的必要的,是历史在走自己的必由之路,舍此更无它途;我们却无法不去承认,正是这种一统,毁掉了人类精神文明中的许多宝贵东西。两千年前已然如此,两千年后更不待言:两千年前犹有可说,演出的还是悲壮的史剧,两千年后则情无可原,因为那将只是无聊的闹剧,只能毁掉人类自己。
地球只有一个,它经不起现存暴力去摧毁;世界却是多元的,正有待于人类精心来建设。历史上有过的以一元主义形成多元局面的百家争鸣时代,不再可能重现了,今天的任何一元主义都会带来全面的暴力冲突。我们必须学会用多元眼光来认识五彩世界,抛弃那种只知黑白二色更企图清一其色的古怪观念,我们前进的道路,将会因而坦荡直接得多。当然不必担心也不要祈求,人类从此将无是无非,不争不辩;否,是非永远会有的,争辩也必常在,关键在如何对待。对待是非和争论的态度,应该像荀子曾经呼吁过的那样,“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这是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是承认别人和自己具有同等存在权利的态度,它所希冀的结局是“和而不同”,或者叫做“大同”;观念上的争论如此,制度上的是非也是如此。
类似的多元精神,在许多伟大思想家身上都有。儒家著作中保存得似乎更多一些。只是由于过去人们爱用一元主义态度去对待,以致隐而不彰了。今天,是彻底扔掉一元主义,大力弘扬多元精神的时候了。
马勇、黄爱平、周桂钿诸先生有《中国儒学》之作,我很希望他们的著作的出版,希望能对此有所助益。因以为文,聊为鼓吹。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五日
(《中国儒学》,马勇、黄爱平,周桂钿等编著,即将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
这当中,儒学本身,虽也曾与时俱新,基本原则并无大变化;不断变化着的,是品评者及其环境。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变化的环境,来说明儒学的早晚市价不同;也可以分析人群的阶层,而理解他们的眼睛所以白青。近世以来,研究者们大体上便是这样做的,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
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将会看到另外一种也许是有趣的情景。那就是,这些变化着的环境里,使用的竟是不变的原则;而不相同的评价中,流通的却是相同的货币,这个以不变生万变的原则或者货币,叫做一元主义。
所谓一元主义,通常特指那些于本体论上倡世界一源者;其实放开来看,大凡认为任何领域中都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者,尤其是认为登山钥匙尽在我手,别人若不退避三舍,只有率众来降者,都是一元主义。前者是世界观,后者是世界观的推广和运用,彼此没有原则差别。
在学术领域里,只要是为学者明里暗里信奉一元主义,正方反方都在实践着一元主义,便会有推崇某一种学说为天经地义的言论和举措,也便会有打翻另一些学说在地再踏上一只脚的喧嚣和行为。如果说这些学说本身又以绝对真理自居,情况更会加倍严重。至于时代如何变化,人物怎样更替,春去秋来天地转,你方唱罢我登场,不过是些外部条件和表现而已。学术队伍中的争鸣竞胜,儒学在中国的落地上天,其奥妙之一,便在这里。
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就曾指出过此中道理,他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他是说,和大道相比,儒家墨家,乃至一切家,都不过是一些“小成”,所得不过道之一隅;如果把这些小成和一隅美化并夸大,犯下所谓“言隐于荣华”的毛病,那就要出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式的“儒墨之是非”。庄子认为,这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大的愚蠢和悲哀。
其实,平心而论,“小成”并非愚蠢,亦不可悲;因为任何时候的任何个人和任何学派所得成就的,都只能是些小成。如果不愿落入宗教的圈圈,小成原是值得欣喜的。愚蠢而可悲的只是视小成为大道的一元主义心态,是这种学术上的偏执狂,尤其是那种“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故作姿态或故意作对之态。它们是理性的非理性,非理性的理性,是引发许多无谓争辩乃至有益争鸣的认识论的原因。
一般多相信,学术争论是一件好事;因为据说争论可以激发思维,而真理又是愈辩愈明的。事情确然如此;所以人们称道百家争鸣。但仔细想来,百家争鸣本来是一个大矛盾,或者说是个很滑稽的局面:其中的每一家,都是“思以其道易天下”的唯我独尊的一元主义者;却又恰恰以此闹得谁也独尊不了,从而打破了整体上的一元。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妄想,而是欣赏它那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因为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一元主义是不可取的,不管那是什么样的一元。秦始皇以法为教,汉武帝罢黜百家,从认识论来说,都是一元主义在作怪。是一元的学术借助政治暴力而变成意识形态,也是政治暴力利用学术一元来营造天下一统。我们至今并无法充分证明,这种一统是必然的必要的,是历史在走自己的必由之路,舍此更无它途;我们却无法不去承认,正是这种一统,毁掉了人类精神文明中的许多宝贵东西。两千年前已然如此,两千年后更不待言:两千年前犹有可说,演出的还是悲壮的史剧,两千年后则情无可原,因为那将只是无聊的闹剧,只能毁掉人类自己。
地球只有一个,它经不起现存暴力去摧毁;世界却是多元的,正有待于人类精心来建设。历史上有过的以一元主义形成多元局面的百家争鸣时代,不再可能重现了,今天的任何一元主义都会带来全面的暴力冲突。我们必须学会用多元眼光来认识五彩世界,抛弃那种只知黑白二色更企图清一其色的古怪观念,我们前进的道路,将会因而坦荡直接得多。当然不必担心也不要祈求,人类从此将无是无非,不争不辩;否,是非永远会有的,争辩也必常在,关键在如何对待。对待是非和争论的态度,应该像荀子曾经呼吁过的那样,“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这是一种多元主义的态度,是承认别人和自己具有同等存在权利的态度,它所希冀的结局是“和而不同”,或者叫做“大同”;观念上的争论如此,制度上的是非也是如此。
类似的多元精神,在许多伟大思想家身上都有。儒家著作中保存得似乎更多一些。只是由于过去人们爱用一元主义态度去对待,以致隐而不彰了。今天,是彻底扔掉一元主义,大力弘扬多元精神的时候了。
马勇、黄爱平、周桂钿诸先生有《中国儒学》之作,我很希望他们的著作的出版,希望能对此有所助益。因以为文,聊为鼓吹。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五日
(《中国儒学》,马勇、黄爱平,周桂钿等编著,即将由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