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现在,学生普遍厌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教学方法十分陈旧,又非常单一。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把学生看做木桶,一股脑地往里灌、挤、压,直到塞满为止。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的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着学生的身心。”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彻底改变课堂上“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欣赏中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心情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神游桂林山水,饱览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然后启发学生由此所见产生联想——仿佛我们也来到桂林山水旁,目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最后让学生欣赏课文,看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的,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品味课文,从而真正潜心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无穷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情感上初步与文本产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运用信息技术,观察中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无疑是对学生感知刺激的强化。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一只恶狼在咬一只小山羊的情景,让学生观察狼的凶狠,使学生有一个初步感知。然后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与文本认真对话,理解具体的语言文字。
当让学生看“狼半闭眼睛”时,教师要诱导学生思考、探究,最后自己弄懂“狼半闭着眼睛是为了讨好老山羊”。这时,我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狼没有闭眼睛时的神态,并引导学生思考:狼的眼神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就会从观察到的神态懂得:“很凶。”这时,教师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狼半闭着眼睛?不全闭上呢?学生很快就会领悟出:狼不但善于伪装自己,还很有心计,不露声色地观察老山羊的神态,判断自己的诡计是否得逞,从而说明狼的狡猾。
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映出的直观、生动的图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就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了,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得到了解决。同时,观察、感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想象中参与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利用思维空间,创设良好情境,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点燃他们参与想象的兴趣之火,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開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直至超越文本。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呈现:“乌鸦拾石子让水涨起来,从而喝到水”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这幅画拓展思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的学生画出这样的画:“乌鸦用嘴放在瓶子里,然后把瓶子推倾斜进而喝到水。”还有一个学生画了“乌鸦夹一支塑料管放在瓶子里,进而喝到水。”……我再把这些学生的画在大屏幕上投放出来。这样,不但让学生把获得的美的知识加以引申推广,而且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备课时准备了一遍又一遍,课堂上用传统讲授也十分透彻,自我感觉很好。但当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时,却出现重重困难。仔细进行分析,这恰恰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缘故。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如同容器一样装知识,课堂上成为“观众”,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巩固,课堂上没有真正做到用眼看、用脑想、动手做,所接受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让语文教学在学生参与中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欣赏中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心情时,我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的图片,引导学生神游桂林山水,饱览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然后启发学生由此所见产生联想——仿佛我们也来到桂林山水旁,目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最后让学生欣赏课文,看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和形象描写的,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品味课文,从而真正潜心感受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无穷魅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把学生带进文本,使学生情感上初步与文本产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激起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达到情境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运用信息技术,观察中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无疑是对学生感知刺激的强化。例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一只恶狼在咬一只小山羊的情景,让学生观察狼的凶狠,使学生有一个初步感知。然后教师利用色彩鲜艳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与文本认真对话,理解具体的语言文字。
当让学生看“狼半闭眼睛”时,教师要诱导学生思考、探究,最后自己弄懂“狼半闭着眼睛是为了讨好老山羊”。这时,我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狼没有闭眼睛时的神态,并引导学生思考:狼的眼神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就会从观察到的神态懂得:“很凶。”这时,教师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狼半闭着眼睛?不全闭上呢?学生很快就会领悟出:狼不但善于伪装自己,还很有心计,不露声色地观察老山羊的神态,判断自己的诡计是否得逞,从而说明狼的狡猾。
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映出的直观、生动的图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就这样利用多媒体手段解决了,学生通过感知、观察得到了解决。同时,观察、感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有目的、有重点、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想象中参与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利用思维空间,创设良好情境,诱导和激励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点燃他们参与想象的兴趣之火,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開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加深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直至超越文本。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呈现:“乌鸦拾石子让水涨起来,从而喝到水”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由这幅画拓展思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的学生画出这样的画:“乌鸦用嘴放在瓶子里,然后把瓶子推倾斜进而喝到水。”还有一个学生画了“乌鸦夹一支塑料管放在瓶子里,进而喝到水。”……我再把这些学生的画在大屏幕上投放出来。这样,不但让学生把获得的美的知识加以引申推广,而且为学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备课时准备了一遍又一遍,课堂上用传统讲授也十分透彻,自我感觉很好。但当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学习时,却出现重重困难。仔细进行分析,这恰恰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缘故。学生没有参与意识,如同容器一样装知识,课堂上成为“观众”,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巩固,课堂上没有真正做到用眼看、用脑想、动手做,所接受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让语文教学在学生参与中焕发出无穷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