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使中学政治课既生动有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在学习中让学生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知识是基础,但学而不思只会越学越迷茫,而思考、领悟则是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升华,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悟比学更重要,更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领悟力和创造活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而悟“道”。一方面,让学生从学知识中得到启示;另一方面,使学生敢想、会想、善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如讲授哲学《合理想像与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我选取 “曹冲称象”为例,在讲完故事梗概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前二位大臣的主意为什么行不通?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包含了什么辩证逻辑思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在这个意见中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纳了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设法找一个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船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可以实现“化整为零”。 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加上生活经验积累和敏锐的观察,使曹冲创造性地解决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它包含了“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的辩证逻辑思维。这时,要让学生领悟到,要想在自然科学领域或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建,必须把“学”和“悟”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包括前人的、当代的,并能批判地继承,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做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有所成就。
二、在学习中让学生问
“问”不仅是“疑问”,更是“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问”是“问”出来的,学之越深,疑问越多。一个疑问贫乏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急于解答问题,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索精神。要引导学生在学中求问,问中求学,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很有裨益。如在讲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时,“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对学生讲述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关键是看其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内容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 .“张悟本食疗”的出现,它是新事物吗?为什么? 2 .“一切向钱看”是新观念吗?经过讨论后,告诉学生:“张悟本食疗”是骗人的,是反科学的,是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违背的,不是新事物。“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只不过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翻版,它是典型的拜金主义,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在学习中让学生用
古人云:“为学而学无异于废学”,这种观点或许有失偏颇,却也道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学习的终极自的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无疑是体现人的创造力的最佳途径,而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后天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如讲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时,联系本地的发展实际,找出发展本地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本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基础都和周边的地区差不多,为什么人家越做越大,我们怎么落后了?通过引导,不少同学们提出,除了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思想观念的落后,这里的思想观念就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对物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四、在学习后让学生去实践
如果说,课堂训练还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在实践中锻炼则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因此,教学之余要组织学生到本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考察;到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和服务;到革命遗址、纪念地瞻仰;请先进人物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出真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等道理,使学生自觉地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为他们今后的创新与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途径和方法必然多种多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在学习中让学生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习知识是基础,但学而不思只会越学越迷茫,而思考、领悟则是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升华,因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悟比学更重要,更能体现出学习主体的领悟力和创造活力。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而悟“道”。一方面,让学生从学知识中得到启示;另一方面,使学生敢想、会想、善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如讲授哲学《合理想像与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我选取 “曹冲称象”为例,在讲完故事梗概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前二位大臣的主意为什么行不通?曹冲的办法好在哪?包含了什么辩证逻辑思维?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在这个意见中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化整为零。曹冲正是吸纳了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设法找一个能承受大象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船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然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可以实现“化整为零”。 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加上生活经验积累和敏锐的观察,使曹冲创造性地解决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它包含了“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的辩证逻辑思维。这时,要让学生领悟到,要想在自然科学领域或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建,必须把“学”和“悟”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包括前人的、当代的,并能批判地继承,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对事物的本质及发展做出科学的说明,才能有所成就。
二、在学习中让学生问
“问”不仅是“疑问”,更是“学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问”是“问”出来的,学之越深,疑问越多。一个疑问贫乏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急于解答问题,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使学生敢问、想问、善问,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索精神。要引导学生在学中求问,问中求学,对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很有裨益。如在讲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时,“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对学生讲述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关键是看其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内容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 .“张悟本食疗”的出现,它是新事物吗?为什么? 2 .“一切向钱看”是新观念吗?经过讨论后,告诉学生:“张悟本食疗”是骗人的,是反科学的,是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违背的,不是新事物。“一切向钱看”的观点只不过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翻版,它是典型的拜金主义,它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三、在学习中让学生用
古人云:“为学而学无异于废学”,这种观点或许有失偏颇,却也道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学习的终极自的在于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无疑是体现人的创造力的最佳途径,而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关键在于后天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如讲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时,联系本地的发展实际,找出发展本地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本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基础都和周边的地区差不多,为什么人家越做越大,我们怎么落后了?通过引导,不少同学们提出,除了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外,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思想观念的落后,这里的思想观念就是属于意识的范畴,它对物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四、在学习后让学生去实践
如果说,课堂训练还只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在实践中锻炼则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认知和体验,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因此,教学之余要组织学生到本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考察;到贫困地区调查研究和服务;到革命遗址、纪念地瞻仰;请先进人物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出真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等道理,使学生自觉地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为他们今后的创新与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途径和方法必然多种多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