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是一块古老的文明荟萃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夏为鬼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西汉名土军,隋开皇18年(公元598年)改为石楼至今。当地虽地处黄土高原一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山西省倒数第一,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可当地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和大量地上文物遗址却向世人展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郭沫若用甲骨文考证,认为石楼可能就是商代的鬼方。刘敦愿先生在《文史哲》上发表的《山西石楼出土龙纹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研究了名家的众多说法,并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如果更具体一点说,很可能是鬼方的遗存。石楼县现有文物229件、59处文物保护单位,有11处古建筑、4处古墓葬、33处古建筑和56件国家一、二级青铜器文物。
绝世孤品青铜文物——龙形觥
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确实罕有。这里发现大量陆龟、大象、犀牛、三趾马的化石,为研究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和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在当地还发现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并伴有300余件珍贵的殷商青铜器。这些文物的大量出土,对研究商周时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
自1956年至1993年,在石楼县城二郎坡、义牒、桃花庄等17个遗址,分9批、8次,出土殷商青铜器3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兵器、乐器、食器、酒器、生活用具6个类型,以酒器居多,兵器次之。这些殷商青铜器,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1959年8月,姜太公妻桃花女的原籍桃花庄姜太公岳父的坟墓中一次就出土商代青铜器79件。在这些已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价值最珍贵的当属“龙形觥”(也称龙纹觥),被称为姜太公酒器。据专家考证,姜子牙就是石楼县义碟镇人,其岳父去世时,姜子牙送龙形觥予岳父陪葬。
龙形觥系商代后期盛酒器,是稀世孤品,被誉为国宝,先后出国展览十余次,央视四套“国宝档案”栏目曾经专门讲述。曾经,史学泰斗郭沫若、李学勤、唐兰、张涛等在看到龙形觥时无不啧啧称赞,称誉它为“稀有宝物”。
龙形觥因其形象酷似龙而得名,距今3600年到3100年之间。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件青铜器被铸造出来之后,其模具就被毁掉,所以是一件孤品。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古代用兽角做成的酒器,看来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至少龙形觥绝对不是用兽角制成。名曰龙形,实则取形于鳄鱼,说明当时有鳄鱼生存;其次,一件酒器竟然铸造得如此精致,可见商代人对酒情有独钟,所以有“商人好酒”的说法;从这件器物的工艺看,早在3000多年以前,商代人的青铜器铸造业就已经非常发达,工艺堪称一流。
而如此珍贵的文物,却是由于被盗墓者盗掘才被人们发现的。
盗墓猖獗,文物多流失
“夸张地说,我们这里随便刨开一块黄土就能发现商代的青铜器”,石楼县文化和旅游管理局局长曹哲元说,“我们去年到现在修了很多路,发现了很多青铜剑、鼎等物品,但这些文物都被工地的人据为己有,听说一个鼎卖了数百万。我们这里的文物太多太珍贵了,我们实在没有能力保护,如果再不保护,以后会有更多的民族遗产流失。”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一件颇为离奇的事件:石楼县要修一段公路,施工方早已设计完成工程图纸,并且已经中标,在施工进行不到一半的时候,前一天工人们还忙得热火朝天,第二天整个工地居然静悄悄的,一些施工用的工具凌乱地随地堆砌着,而施工人员一夜之间竟集体失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施工人员集体“蒸发”了呢?
原来,这些人在施工过程中,偶然挖掘出地下一个小规模的商周时代古墓群,里面陪葬品非常丰富,所有施工人员立刻停止手中的活儿,疯狂争抢,不仅墓内文物被洗劫一空,古墓群也被翻得一片狼藉。拿了这些文物,施工人员担心政府发现后没收,所以集体“大逃亡”,甚至连施工用具都来不及带走,可见他们的逃离是何等的狼狈。
石楼县境内的地下文物可谓“俯拾皆是”。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一次一个外地人来石楼旅游,看到街上一个小男孩一边走路一边用脚踢着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的类似瓦罐的东西。这个在当地人看来很平常的景象引起这个旅游者极大的注意,他赶上小孩,把东西捡起来,端详着跟小孩说:“你把它给我,我买好吃的给你,你要什么都可以。”小男孩说:“买一斤糖果就可以。”据称这个旅行者用一斤糖果换取了一件较为罕见的商代文物,随后也不顾自己的旅程安排,匆匆返程。后经有关专家根据描述证实,这件文物全国出土数量都有限,初步确定属于珍品,价值连城,只是现在已经无法查找。
在2006年的时候,石楼县故乡村42岁的村民杨存民在距春节不到半个月的时候不幸去世了,留下妻子一个人养活两个上学的孩子。杨的家人很让人同情,但杨的死,却有不少人“不知该怎么样说”——杨是在盗掘古墓时,死在了盗掘现场。从法律上说,杨的行为是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的,但在当地去挖古墓的人很多。自然,杨的违法行为在当地也就不是个别现象。
在石楼,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要致富,挖古墓,一夜便成万元户。”由于出土文物数量巨大,而当地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有限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保证这些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一大批重点文物一部分交由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部分由山西省文物局和吕梁市代为接管和保存。而相当一部分被盗掘的文物被几经转手,流失在全国各地,甚至被卖到国外。
由于当地村民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差,而县里由于经费问题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当地盗墓活动一度极为猖獗。当地警方告诉记者,盗墓的每天都有,警察根本忙不过来。
石楼县文化和旅游管理局局长曹哲元介绍:当地的盗墓者颇为专业,一个“专业”的盗墓群体,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风水先生,因为古人的墓地选址是遵循一定的天时和地利选定的,因此,懂得风水的人,对墓葬的地点大多了如指掌,经他们指点的地区,多半会有“大鱼”。墓地选定,盗墓者先用一种名为“洛阳铲”的盗墓工具往地下深处打洞。“洛阳铲”形同一只巨大的钢笔,能够将泥土按照土层结构铲出,然后供盗墓者观察土层变化以确认地下是否存在古墓。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盗墓者都会有收获。而一些对此不熟悉的人盲目挖掘,经常会发生将现代人墓葬挖开的闹剧。
2005年11月,一个十余人的盗墓团伙,因其中一人嫌分到的赃款少,便向公安局报案。有传言说,这个团伙从地下挖出一个盛满水的金盆,能卖几千万,但因不懂只卖了几百万。还有的说,他们从放在朱砂上的墓主人遗体中盗出了巨宝……后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个墓的主人就是姜子牙本人!经过审讯,盗墓者招供称,墓葬位于石楼县义牒镇,墓穴内遍地铺有朱砂,墓中有53件商周青铜器,其中编钟一套13件、大鼎7个和零散青铜器33件。而这套编钟和零散的青铜器已不知下落。
盗墓者没有来得及倒手的文物被悉数追回,其中包括姜子牙和其妻子桃花女的青铜雕像以及一部分商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文物。然而,由于墓地现场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的下葬习俗以及能显示当时风土人情的重要见证已不复存在。著名考古学家白礼昌先生痛心地说:“墓地破坏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流失文物造成的损失!” 以贫穷闻名的石楼,因为不断发掘出重量级的地下文物,因此成为众多文物贩子和文物收藏家觊觎的对象。地下文物交易市场异常猖獗,当地公安机关防不胜防。当地政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打击挖掘、贩卖文物,县政府每年要从为数不多的财政收入中挤出相当一部分经费,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另外,人员的缺乏也是文物保护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曹哲元告诉记者:“文管所一共只有不到10名工作人员,他们没有任何可以防身的武器。相比较而言那些盗墓者的实力显得较为强大。总不能因为盗墓让全县境内的干警们整天只盯着文物吧?”
据曹哲元介绍:有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县文物馆保存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员把所有文物都放进看守所的一间房内,由数名武警战士负责看管。后来由于参观者进出看守所实在太不方便了,只好把价值较高的一批青铜器文物送到吕梁市博物馆借展。根据相关规定:文物一般借展3年以后就应该收回原处。但如今借展8年多了,那批文物仍在吕梁市博物馆陈列。“因为拿回来怕不安全。而这些文物并不能给石楼带来丝毫的经济效益,政府不可能把这些文物拿去卖掉,所以这些文物对于贫穷的石楼来说,实在是一种负担。但是负担也好,财政空耗也罢,总不能不管吧,只能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护文物了。”曹哲元最后说。
郭沫若用甲骨文考证,认为石楼可能就是商代的鬼方。刘敦愿先生在《文史哲》上发表的《山西石楼出土龙纹觥的装饰艺术与族属问题》一文,研究了名家的众多说法,并提出“以龙蛇纹样为主装饰青铜器,应是夏族余民”的观点,亦即商代山西地区的戎狄族的制作,如果更具体一点说,很可能是鬼方的遗存。石楼县现有文物229件、59处文物保护单位,有11处古建筑、4处古墓葬、33处古建筑和56件国家一、二级青铜器文物。
绝世孤品青铜文物——龙形觥
石楼县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珍贵,确实罕有。这里发现大量陆龟、大象、犀牛、三趾马的化石,为研究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和物种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在当地还发现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址,并伴有300余件珍贵的殷商青铜器。这些文物的大量出土,对研究商周时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大量商周时代青铜器的频频出土,石楼县被称为“全国三个殷商出土方国之一”。
自1956年至1993年,在石楼县城二郎坡、义牒、桃花庄等17个遗址,分9批、8次,出土殷商青铜器3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兵器、乐器、食器、酒器、生活用具6个类型,以酒器居多,兵器次之。这些殷商青铜器,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1959年8月,姜太公妻桃花女的原籍桃花庄姜太公岳父的坟墓中一次就出土商代青铜器79件。在这些已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中,价值最珍贵的当属“龙形觥”(也称龙纹觥),被称为姜太公酒器。据专家考证,姜子牙就是石楼县义碟镇人,其岳父去世时,姜子牙送龙形觥予岳父陪葬。
龙形觥系商代后期盛酒器,是稀世孤品,被誉为国宝,先后出国展览十余次,央视四套“国宝档案”栏目曾经专门讲述。曾经,史学泰斗郭沫若、李学勤、唐兰、张涛等在看到龙形觥时无不啧啧称赞,称誉它为“稀有宝物”。
龙形觥因其形象酷似龙而得名,距今3600年到3100年之间。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件青铜器被铸造出来之后,其模具就被毁掉,所以是一件孤品。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古代用兽角做成的酒器,看来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至少龙形觥绝对不是用兽角制成。名曰龙形,实则取形于鳄鱼,说明当时有鳄鱼生存;其次,一件酒器竟然铸造得如此精致,可见商代人对酒情有独钟,所以有“商人好酒”的说法;从这件器物的工艺看,早在3000多年以前,商代人的青铜器铸造业就已经非常发达,工艺堪称一流。
而如此珍贵的文物,却是由于被盗墓者盗掘才被人们发现的。
盗墓猖獗,文物多流失
“夸张地说,我们这里随便刨开一块黄土就能发现商代的青铜器”,石楼县文化和旅游管理局局长曹哲元说,“我们去年到现在修了很多路,发现了很多青铜剑、鼎等物品,但这些文物都被工地的人据为己有,听说一个鼎卖了数百万。我们这里的文物太多太珍贵了,我们实在没有能力保护,如果再不保护,以后会有更多的民族遗产流失。”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一件颇为离奇的事件:石楼县要修一段公路,施工方早已设计完成工程图纸,并且已经中标,在施工进行不到一半的时候,前一天工人们还忙得热火朝天,第二天整个工地居然静悄悄的,一些施工用的工具凌乱地随地堆砌着,而施工人员一夜之间竟集体失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施工人员集体“蒸发”了呢?
原来,这些人在施工过程中,偶然挖掘出地下一个小规模的商周时代古墓群,里面陪葬品非常丰富,所有施工人员立刻停止手中的活儿,疯狂争抢,不仅墓内文物被洗劫一空,古墓群也被翻得一片狼藉。拿了这些文物,施工人员担心政府发现后没收,所以集体“大逃亡”,甚至连施工用具都来不及带走,可见他们的逃离是何等的狼狈。
石楼县境内的地下文物可谓“俯拾皆是”。当地官员告诉记者,一次一个外地人来石楼旅游,看到街上一个小男孩一边走路一边用脚踢着一个不规则椭圆形的类似瓦罐的东西。这个在当地人看来很平常的景象引起这个旅游者极大的注意,他赶上小孩,把东西捡起来,端详着跟小孩说:“你把它给我,我买好吃的给你,你要什么都可以。”小男孩说:“买一斤糖果就可以。”据称这个旅行者用一斤糖果换取了一件较为罕见的商代文物,随后也不顾自己的旅程安排,匆匆返程。后经有关专家根据描述证实,这件文物全国出土数量都有限,初步确定属于珍品,价值连城,只是现在已经无法查找。
在2006年的时候,石楼县故乡村42岁的村民杨存民在距春节不到半个月的时候不幸去世了,留下妻子一个人养活两个上学的孩子。杨的家人很让人同情,但杨的死,却有不少人“不知该怎么样说”——杨是在盗掘古墓时,死在了盗掘现场。从法律上说,杨的行为是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的,但在当地去挖古墓的人很多。自然,杨的违法行为在当地也就不是个别现象。
在石楼,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谣:“要致富,挖古墓,一夜便成万元户。”由于出土文物数量巨大,而当地又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有限的财政收入根本无法保证这些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一大批重点文物一部分交由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一部分由山西省文物局和吕梁市代为接管和保存。而相当一部分被盗掘的文物被几经转手,流失在全国各地,甚至被卖到国外。
由于当地村民文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差,而县里由于经费问题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极为有限,当地盗墓活动一度极为猖獗。当地警方告诉记者,盗墓的每天都有,警察根本忙不过来。
石楼县文化和旅游管理局局长曹哲元介绍:当地的盗墓者颇为专业,一个“专业”的盗墓群体,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风水先生,因为古人的墓地选址是遵循一定的天时和地利选定的,因此,懂得风水的人,对墓葬的地点大多了如指掌,经他们指点的地区,多半会有“大鱼”。墓地选定,盗墓者先用一种名为“洛阳铲”的盗墓工具往地下深处打洞。“洛阳铲”形同一只巨大的钢笔,能够将泥土按照土层结构铲出,然后供盗墓者观察土层变化以确认地下是否存在古墓。一般情况下,有经验的盗墓者都会有收获。而一些对此不熟悉的人盲目挖掘,经常会发生将现代人墓葬挖开的闹剧。
2005年11月,一个十余人的盗墓团伙,因其中一人嫌分到的赃款少,便向公安局报案。有传言说,这个团伙从地下挖出一个盛满水的金盆,能卖几千万,但因不懂只卖了几百万。还有的说,他们从放在朱砂上的墓主人遗体中盗出了巨宝……后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个墓的主人就是姜子牙本人!经过审讯,盗墓者招供称,墓葬位于石楼县义牒镇,墓穴内遍地铺有朱砂,墓中有53件商周青铜器,其中编钟一套13件、大鼎7个和零散青铜器33件。而这套编钟和零散的青铜器已不知下落。
盗墓者没有来得及倒手的文物被悉数追回,其中包括姜子牙和其妻子桃花女的青铜雕像以及一部分商周时期的重要青铜器文物。然而,由于墓地现场遭到严重破坏,当时的下葬习俗以及能显示当时风土人情的重要见证已不复存在。著名考古学家白礼昌先生痛心地说:“墓地破坏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流失文物造成的损失!” 以贫穷闻名的石楼,因为不断发掘出重量级的地下文物,因此成为众多文物贩子和文物收藏家觊觎的对象。地下文物交易市场异常猖獗,当地公安机关防不胜防。当地政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打击挖掘、贩卖文物,县政府每年要从为数不多的财政收入中挤出相当一部分经费,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另外,人员的缺乏也是文物保护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曹哲元告诉记者:“文管所一共只有不到10名工作人员,他们没有任何可以防身的武器。相比较而言那些盗墓者的实力显得较为强大。总不能因为盗墓让全县境内的干警们整天只盯着文物吧?”
据曹哲元介绍:有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县文物馆保存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员把所有文物都放进看守所的一间房内,由数名武警战士负责看管。后来由于参观者进出看守所实在太不方便了,只好把价值较高的一批青铜器文物送到吕梁市博物馆借展。根据相关规定:文物一般借展3年以后就应该收回原处。但如今借展8年多了,那批文物仍在吕梁市博物馆陈列。“因为拿回来怕不安全。而这些文物并不能给石楼带来丝毫的经济效益,政府不可能把这些文物拿去卖掉,所以这些文物对于贫穷的石楼来说,实在是一种负担。但是负担也好,财政空耗也罢,总不能不管吧,只能尽我们最大的能力保护文物了。”曹哲元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