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是相对一定主体的主观愿望、目标和实现愿望和目标条件之间的矛盾表现。已知的条件和愿望、目标和现在不能实现愿望和目标之间的矛盾是问题的实质,或者说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是问题的实质。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主要通过提问来进行;二是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的问题空间,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课堂提问,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认知和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物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推动创造思维的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向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最早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杜威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困难或问题的发现;②确定和限定问题;③收集一些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证据;④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假设;⑤检验假设。下面我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对课堂提问的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复习式提问
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互相联系,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扼要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导入新课。
2.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是课堂提问的核心,问题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问。其次,要趁热打铁,问题要在关键时刻提出来,下“及时雨”。当学生思考问题处在平静的状态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疑惑不解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舞信心。
3.事例式提问
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穿插讲一些成语典故、诗词格言、名人轶事等,以丰富所学的内容。在讲述后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事例去认识、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做,事理结合,学生的兴致较浓,对教材的内容理解较深刻。
4.定向式提问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因为想问题总要有个过程,故称之为“思维过程”,也叫“思路”。每件事都有一个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的过程。既然是过程,就有一个从什么地方起,朝什么方向去到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就是定向思维。与这种定向思维相对应的提问法便是“定向式提问”。
5.应变式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事,教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二是过早地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前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则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两者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堂课,学生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未必是堂好课。反之,学生能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则可能是一堂好课。学生错误的答案会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陷,或思维方法不对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随机应变地作出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渐渐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6.系统式提问
系统式提问是指按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逻辑关系组织提问。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服务。所以,提问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或综合归纳,或演绎分析。
7.互动式提问
互动,是社会心理学概念。人与人、与物、与环境、与社会,客观上都是一种互动。师生互动属于人际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为主体,以人际互动为条件,营造协调和谐的组合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实现功能整体优化,达到师生协调,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增强,学习动力系统得以启动,兴趣增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的问题所应具备的特点
1.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设计提问,首先应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板块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勾勒出知识链及网络,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序列,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提问才能在探求知识的拼搏中,为学生点火、加油、铺路、导航。切勿脱离学生的实际,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问,或会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挫伤其积极性,或会使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
2.遵循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要使课堂提问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两个原则:(1)注意科学性,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序列;(2)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
只有遵循以上两个基本原则,科学地设计问题序列,才有助于实现提问的目的,在探求知识的拼搏中,为学生点火、加油、铺路、导航。
3.注意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弄清提问的性质,运用不同层次的发问形式。由浅入深有判断性提问、叙述性提问、叙理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四个提问层次。切忌总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回答形式,因为这样的提问难以激发学生思考、不会活跃课堂气氛,也不会真正实现教师的主观意图。
(2)提问要有总体设计。在认真分析教案内容的过程中,设计几个关键问题,突出中心,环环相扣。否则,问题提得很多,但没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问处设问,将会使学生听得头脑昏昏,学却无所得。
(3)提问要把握时机,选择突破口。要在掌握知识的关键处提问,探求知识的疑难处提问,思考问题的困难处提问,解答习题的错漏处提问。
(4)问题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有助于反馈真实信息,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师生互动情形,触及理解掌握的深度。问题提得难而偏,多数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会使课堂教学如同一潭死水,呈现出启而不发的状态。
(5)提问要能引起兴趣、有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活跃课堂气氛,被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引发兴趣、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校上学,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主要是获得聪明,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开辟一方属于孩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钱光明.课堂提问的现状与思考.当代教育研究论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得知识的问题性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课堂提问,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唤起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并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获得认知和能力。
二、问题教学模式实施的理论依据
“问题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线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生物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推动创造思维的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是师生合作共同解决一个实际向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最早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杜威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五个步骤:①困难或问题的发现;②确定和限定问题;③收集一些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证据;④提出关于问题答案的假设;⑤检验假设。下面我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对课堂提问的策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复习式提问
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互相联系,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扼要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导入新课。
2.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是课堂提问的核心,问题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问。其次,要趁热打铁,问题要在关键时刻提出来,下“及时雨”。当学生思考问题处在平静的状态时,用提问巧设疑难,造成悬念,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疑惑不解时,用提问引导学生,指明思维方向;当学生的思维在“爬坡”,欲上而乏力时,用提问巧妙点拨,以减小难度,鼓舞信心。
3.事例式提问
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们可穿插讲一些成语典故、诗词格言、名人轶事等,以丰富所学的内容。在讲述后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事例去认识、去理解教材内容。这样做,事理结合,学生的兴致较浓,对教材的内容理解较深刻。
4.定向式提问
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学生的思维定向。因为想问题总要有个过程,故称之为“思维过程”,也叫“思路”。每件事都有一个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的过程。既然是过程,就有一个从什么地方起,朝什么方向去到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就是定向思维。与这种定向思维相对应的提问法便是“定向式提问”。
5.应变式提问
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有错误是正常的事,教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答案,二是过早地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前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者则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两者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堂课,学生有问必答,对答如流,未必是堂好课。反之,学生能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则可能是一堂好课。学生错误的答案会暴露出学生知识的缺陷,或思维方法不对等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随机应变地作出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渐渐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
6.系统式提问
系统式提问是指按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逻辑关系组织提问。提问的系统性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要为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服务。所以,提问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或综合归纳,或演绎分析。
7.互动式提问
互动,是社会心理学概念。人与人、与物、与环境、与社会,客观上都是一种互动。师生互动属于人际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为主体,以人际互动为条件,营造协调和谐的组合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实现功能整体优化,达到师生协调,并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增强,学习动力系统得以启动,兴趣增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的问题所应具备的特点
1.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并不是表面上的随堂问答或“满堂问”。设计提问,首先应对教材进行详尽的分析,明确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弄清知识板块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勾勒出知识链及网络,从而抓住本节中心问题并围绕该中心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数学问题序列,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提问才能在探求知识的拼搏中,为学生点火、加油、铺路、导航。切勿脱离学生的实际,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提问,或会给学生造成过重负担,挫伤其积极性,或会使学生觉得乏味而厌学。
2.遵循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要使课堂提问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两个原则:(1)注意科学性,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知识联系设计问题序列;(2)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
只有遵循以上两个基本原则,科学地设计问题序列,才有助于实现提问的目的,在探求知识的拼搏中,为学生点火、加油、铺路、导航。
3.注意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弄清提问的性质,运用不同层次的发问形式。由浅入深有判断性提问、叙述性提问、叙理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四个提问层次。切忌总用“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回答形式,因为这样的提问难以激发学生思考、不会活跃课堂气氛,也不会真正实现教师的主观意图。
(2)提问要有总体设计。在认真分析教案内容的过程中,设计几个关键问题,突出中心,环环相扣。否则,问题提得很多,但没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问处设问,将会使学生听得头脑昏昏,学却无所得。
(3)提问要把握时机,选择突破口。要在掌握知识的关键处提问,探求知识的疑难处提问,思考问题的困难处提问,解答习题的错漏处提问。
(4)问题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习程度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有助于反馈真实信息,不应满足于表面的师生互动情形,触及理解掌握的深度。问题提得难而偏,多数学生可望而不可及,会使课堂教学如同一潭死水,呈现出启而不发的状态。
(5)提问要能引起兴趣、有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活跃课堂气氛,被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教学是教师工作的灵魂,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老师的永恒追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达到引发兴趣、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校上学,不仅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主要是获得聪明,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精彩的问题空间,在轻松愉快的课堂里开辟一方属于孩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钱光明.课堂提问的现状与思考.当代教育研究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