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例手外伤病人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麻醉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BMWi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81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ASAⅠ~Ⅱ级的手外科患者1000例,其中男688例,女312例,年龄15~68岁;体重35~85kg。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腕部、手掌、手指等。所有病例均采用臂丛腋神经阻滞,局麻药用国产0.75%罗哌卡因25ml+0.9%生理盐水15ml,总量40ml;具体用量25~40ml不等。10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神经刺激器定位组(PNS)和传统方法定位组(对照组),每组500例。
  麻醉方法:麻醉前30分钟常规肌注鲁米那钠0.1g和阿托品0.5mg。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神经刺激器(德国)和Stimuplex 0.7×50穿刺针,定位方法:平卧,患侧臂外展上举,头转向对侧,常规消毒。PNS组:将神经刺激器的正极通过电极片与患者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刺激针相连,当针刺入皮肤后,启动周围神经刺激器,以1Hz的频率、1.0~1.5mA的输出强度进行神经刺激,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颤动,即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强度至产生肌颤动,当在最低的电流强度(0.3~0.6mA)时仍有明显的肌颤,此时即可确定针的位置最接近神经丛,通过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对照组:体位与PNS组相同;用22G穿刺针与皮肤垂直刺入略向腋窝,观察针蒂随腋动脉摆动,若看不到摆动可调整针尖方向或出现异感回抽无血时再注药。
  观察指标:①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②麻醉效果:以针刺法测定手术部位疼痛、感觉消失的程度,注药后15~30分内每5分测定1次。根据患者对手术刺激的反应,将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优:手术时完全无痛;良:手术时轻微疼痛,可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差:手术时剧烈疼痛,需二次追加神经阻滞或改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其中麻醉效果优良者即为阻滞成功;③辅助药物种类及剂量;④并发症的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0.0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檢验。
  
  结 果
  
  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心电、血压、心率、呼吸、SpO2两组均稳定,两组比较无差异。
  麻醉效果:PNS组500例患者对1.0~1.5mA输出电流强度均产生前臂、腕部、手掌肌肉收缩反应,降至0.3~0.6mA仍有肌颤,6例因前臂去皮植皮和4例肘关节损伤探查修复时麻醉效果欠佳,15例因阻滞平面未满足手术要求而加用镇痛药,其中优375例(75%),良100例(20%),成功率为95%。对照组优290例(58%),良135例(27%),75例穿刺针随动脉波动良好或有异感但阻滞不全,成功率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辅助药用量:PNS组麻醉效果良的100例中有45例用了氟芬合剂,10例用了丙泊酚;差的25例全部用了氟芬合剂,20例同时加用了丙泊酚。对照组麻醉效果良的135例中有55例用了氟芬合剂;16例用了丙泊酚;差的75例中有42例用了氟芬合剂;55例用了丙泊酚。两组辅助药总用量情况见表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并发症:PNS组出现前臂肌群痉挛(持续收缩不松弛)5例,追加臂丛局麻药并给辅助药后半小时缓解;局麻药毒性反应3例,表现为口唇发麻、烦躁、全身肌紧张、心率快(120次/分以上)。处理:给地塞米松10ml,咪唑安定3~5ml静注,面罩吸氧;对照组出现前臂肌群痉挛8例,穿刺刺破血管形成小血肿6例。局麻药毒性反应5例,其中两例较重,出现全身僵直牙关紧闭神志不清,处理:用药同前+手控加压呼吸;5~10分钟后好转,抢救成功。术后随访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未见与神经刺激器的使用而引起的局部肌肉痛及皮下血肿,也
  未见感觉、运动异常等神经并发症。PNS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
  
  讨 论
  
  周围神经刺激器能产生单个的刺激波刺激周围神经干,诱发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从而帮助正确定位,并能直接通过与神经刺激器相连的绝缘针直接注入局麻药。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并发症,如误入血管、损伤神经等。定位方法是以阻滞区域肌纤维收缩为客观指标,因此它可用于意识不清以及定位困难的患者,可提高阻滞的成功率。本组研究PNS组阻滞成功率高达95%,而传统方法的对照组成功率只有85%。说明了电刺激神经干产生所支配的肌肉收缩为客观指标,避免了由于操作者主观判断失误或患者不合作等因素而导致的定位不准和麻醉失败。
  实践证明,周围神经刺激器能帮助麻醉医师准确定位,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性,但它并不能代替解剖的标志定位,仍需强调神经阻滞时患者的体位、解剖定位以及麻醉医生正确地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技术 。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我们认为此项技术实用、可靠、安全、优越性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马琳.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18(3):127-129.
  2 周琼英.应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观察.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2,9(9):802-803.
  3 王昆鹏,王俊科.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8):507.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观察宫糜脱对轻、中度宫颈糜烂(现已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治疗效果及其配合微波对重度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 方法:阴道给药,使宫糜脱贴敷于宫颈表面。结果:轻度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中度者有效率为90%,重度配合微波治疗者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宫糜脱治疗宫颈糜烂疗效确切。  关键词 宫糜脱 微波 慢性宫颈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合并椎间盘损伤的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机理。方法:38例Hangman骨折伴C2、3椎间盘损伤,行颈椎前路C2、3椎间隙植骨融合, Zephir颈前路钛板固定术,8例植入Syn Cage。结果:35例颈痛症状消失, 3例残留轻度颈痛症状,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植骨块移位、吸收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6个月C2、3获得骨性融合。随访2~6年,平均3年7个月,均不影响工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总结经验。方法:2005年1月~2008年6月对133例胆囊结石、5例胆囊息肉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136例手术均获成功,2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5小时,术后出血1例,胆漏1例,残余胆总管结石1例,右侧胸腔积液肺部感染1例。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但具有微创,且安全可行,并发症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doi:10.
期刊
摘 要 目的:减少异位妊娠误诊的发生。方法:收集我院2004~2007年异位妊娠误诊宫内早孕病人38例,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8例病人均误诊为宫内早孕,而行人流术或保胎,最终引起宫外孕的破裂出血。结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异位妊娠的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减少误诊率。  关键词 异位妊娠 误诊 宫内早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89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妈富隆对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青春期功血)的止血及调经效果。方法:妈富隆治疗青春期功血与传统的雌孕激素联合治疗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止血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妈富隆能迅速控制青春期功血,有效的调整月经周期,不仅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妈富隆 青春期功血 调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63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6小时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21例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人工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无沙袋压迫,6小时后下地活动,观察患者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10.74%(13例)。结论: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沙袋压迫,6小时下地活动安全可行,可减少患者的不适。  关键词 经皮股动脉穿刺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074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咳嗽是其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但有气道高反应性。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夜间咳嗽症状尤为严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咳嗽变异性哮喘逐渐获得重视。2006年6月~2008年12月笔者运用止喘灵口服液宣肺祛邪、解痉平喘,结合西药治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作用及效果。方法:83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血清CK-MB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升率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给予升率汤,1剂/日,水煎服;对照组(50例)口服心宝丸,每次2丸,3次/日,两组均已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Holter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两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提升心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
期刊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7.160    1995年1月~2001年1月我院采用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110例,并与促胃肠动力药吗丁啉进行对照观察,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110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嚴格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的系统治疗。血糖控制在<6.1mmol/L,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