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地方都负载着丰富的文化,文化为区域内的学校注入了核心发展力。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地方文化的浸润。让学校文化建设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从地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才能使学校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身为秦淮教育人,我们应依托秦淮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秦淮是古城南京的老城区,其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秦淮文化。自公元前472年勾践筑越城于秦淮河岸起,至今2500年以来,秦皇断陇,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南朝奢丽,南唐文采,大明气象,天国风云,民国遗韵,流荡六代之金粉,洋溢十朝之灵气。夫子庙、白鹭洲、凤凰台和中华门,诗、词、歌、赋,翰墨文章,都是秦淮的历史注脚,秦淮,以文为魄,以水为魂,她至今仍代表着南京历史人文的精华和气韵,是名副其实的金陵文脉所在。作为南京的文化大区,历史文化永远是秦淮的灵魂和名片,是接受秦淮风韵千年滋润的秦淮人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精神之源。秦淮文化无所不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资源宝库。将这些文化资源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将对学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文化资源进入校园,直面学生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教育化的选择和改造,以适应学校教育自身的规律要求。
一、探寻与发掘
探寻秦淮文化,才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秦淮文化如此璀璨,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非凡。然而,现代化的进程裹挟着多元文化,改造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影响我们的文化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根植于传统的秦淮文化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的教师对秦淮文化不够重视,我们的学生对秦淮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改变这种状况,发动全体师生共同探寻秦淮文化,唤醒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记忆,从而发现她的宝贵价值,产生对秦淮文化的认同和欣赏的感情。
探寻秦淮文化,才能发现她到底包含哪些资源。由于秦淮文化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形态各异,散落于秦淮区的每一寸土地中,我们需要通过努力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同时由于战火焚毁、历史变迁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一些优秀的秦淮文化已被分化为碎片,有的甚至已经濒临消逝的边缘。只有用心探索、悉心寻找才能觅得她的踪影,了解她的全貌,发现她的精华。要善于在自己所处的地方探寻,不断地发现鲜活的精神层面、物化层面、规范层面的文化资源,加以整理后建立秦淮文化资源库。
探寻秦淮文化资源是一个艰巨又复杂的工程,要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搜索。坚持科研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有序推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研究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检索文献,可以参观相关的文化场馆,也可以访问文化艺术学者和民俗学者等等,分类记录,建立资源库,深入了解秦淮文化。例如武定新村小学为了探寻秦淮民俗文化资源,学校教师分工合作,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走访秦淮区文化局、史志办、联系秦淮民俗大观园及秦淮艺苑,走访民间艺人等,搜集了大量秦淮民间民俗文化素材与资源。
二、甄别与选择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秦淮文化内涵丰厚,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将其纳入到教育的视野中去开发和利用必然要进行甄别。即弘扬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形态和内容,凸显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
怎样的文化资源才能成为教育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甄别可以根据以下基本标准:其一,具有教育性。选取的资源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教育规律,适应学生的能力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作用。其二,追求时代性。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体现该领域近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及时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和文化。其三,注意儿童性。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四,具有综合性。应选择对本土的地理、历史、科学、经济、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的资源,注重区域文化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使其兼具多种教育的多重价值。
经过甄别,具有深厚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教育资源成为各校文化建设的沃土。由于学校受文化积淀、硬件投入、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校际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各校还应在这片沃土中寻找秦淮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契合点,选择合适的秦淮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其一,根据学校办学传统。我区的众多学校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从自身办学传统出发是文化选择的重要依据。其二,根据学校的办学追求。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吻合,在秦淮文化中寻找特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其三,根据学校资源。要分析学校资源中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结构和优势,合理选择。其四,根据社区资源。即使在同一个秦淮地区,不同社区的资源状况仍有所不同,应当有效地利用最贴近学校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便于学校开发与利用。
三、传承与创新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但是,传承秦淮文化绝不是因循守旧或拿来主义,而要注意转化生成,勇于创新。创新,就是在对秦淮文化认同和坚守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同时结合现代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开发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校文化,进而促使秦淮文化获得新的超越,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如此,秦淮文化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也才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首先要整合资源,创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体系。秦淮文化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走入学校、走进课堂时必须对其整合,进行新的实践,完善新的体系。诸如学校精神建构、校园环境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实践活动设计等。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我区引导各校贯彻“适性、多元、快乐”的理念,构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群。考棚小学的《溢彩秦淮润童心》、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风游寺小学的《千年百尺凤凰台》等都是优秀的代表。这些校本课程的编写和教学,使秦淮文化从零散走向系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淮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要与时俱进,拓展秦淮文化新内涵。秦淮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生硬僵化的,和着时代的脉搏,她必然会在我们这里焕发新色彩、奏出新曲调。以秦淮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深融合,赋予秦淮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为构建更加优秀的秦淮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例如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夫子庙小学这样诠释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这一诠释,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关爱和尊重的位置上,深得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精髓,同时又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创新,它尊重校同内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状态,超越了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局限。
当然,在文化交流迫切的今天,还必须融合外来文化。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我们不必过于恐慌和排斥,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是对秦淮文化的有利补充,也有助于秦淮文化的不断创新。我区考棚小学的“英语节”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多年的持续推进,使得“英语节”成为该校的一个传统。不仅是学生,包括家长和社会,提到考棚小学,都会联想到该校的英语特色活动,这正是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学校文化的成功典型。可见,倚重地域文化,又不局限于地域文化,这就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加灵动、丰富。
参考文献:
[1]杨小微,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淮安日报,2009—09—23,B2
(作者单位: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南京市凤游寺小学)
身为秦淮教育人,我们应依托秦淮文化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秦淮是古城南京的老城区,其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秦淮文化。自公元前472年勾践筑越城于秦淮河岸起,至今2500年以来,秦皇断陇,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南朝奢丽,南唐文采,大明气象,天国风云,民国遗韵,流荡六代之金粉,洋溢十朝之灵气。夫子庙、白鹭洲、凤凰台和中华门,诗、词、歌、赋,翰墨文章,都是秦淮的历史注脚,秦淮,以文为魄,以水为魂,她至今仍代表着南京历史人文的精华和气韵,是名副其实的金陵文脉所在。作为南京的文化大区,历史文化永远是秦淮的灵魂和名片,是接受秦淮风韵千年滋润的秦淮人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精神之源。秦淮文化无所不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资源宝库。将这些文化资源运用于教育实践中,将对学校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文化资源进入校园,直面学生的时候,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教育化的选择和改造,以适应学校教育自身的规律要求。
一、探寻与发掘
探寻秦淮文化,才能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秦淮文化如此璀璨,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非凡。然而,现代化的进程裹挟着多元文化,改造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影响我们的文化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根植于传统的秦淮文化似乎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的教师对秦淮文化不够重视,我们的学生对秦淮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改变这种状况,发动全体师生共同探寻秦淮文化,唤醒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记忆,从而发现她的宝贵价值,产生对秦淮文化的认同和欣赏的感情。
探寻秦淮文化,才能发现她到底包含哪些资源。由于秦淮文化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形态各异,散落于秦淮区的每一寸土地中,我们需要通过努力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同时由于战火焚毁、历史变迁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一些优秀的秦淮文化已被分化为碎片,有的甚至已经濒临消逝的边缘。只有用心探索、悉心寻找才能觅得她的踪影,了解她的全貌,发现她的精华。要善于在自己所处的地方探寻,不断地发现鲜活的精神层面、物化层面、规范层面的文化资源,加以整理后建立秦淮文化资源库。
探寻秦淮文化资源是一个艰巨又复杂的工程,要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搜索。坚持科研引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有序推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研究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可以检索文献,可以参观相关的文化场馆,也可以访问文化艺术学者和民俗学者等等,分类记录,建立资源库,深入了解秦淮文化。例如武定新村小学为了探寻秦淮民俗文化资源,学校教师分工合作,上网搜索、图书馆查阅、走访秦淮区文化局、史志办、联系秦淮民俗大观园及秦淮艺苑,走访民间艺人等,搜集了大量秦淮民间民俗文化素材与资源。
二、甄别与选择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说: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秦淮文化内涵丰厚,有许多先进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将其纳入到教育的视野中去开发和利用必然要进行甄别。即弘扬文化资源中的积极形态和内容,凸显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
怎样的文化资源才能成为教育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甄别可以根据以下基本标准:其一,具有教育性。选取的资源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教育规律,适应学生的能力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起到正面的、积极的教育作用。其二,追求时代性。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体现该领域近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及时反映当前出现的技术和文化。其三,注意儿童性。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四,具有综合性。应选择对本土的地理、历史、科学、经济、文化、艺术等进行高度整合的资源,注重区域文化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开放性,使其兼具多种教育的多重价值。
经过甄别,具有深厚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教育资源成为各校文化建设的沃土。由于学校受文化积淀、硬件投入、师资队伍、生源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校际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各校还应在这片沃土中寻找秦淮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契合点,选择合适的秦淮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其一,根据学校办学传统。我区的众多学校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从自身办学传统出发是文化选择的重要依据。其二,根据学校的办学追求。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吻合,在秦淮文化中寻找特色发展的新的生长点,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其三,根据学校资源。要分析学校资源中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结构和优势,合理选择。其四,根据社区资源。即使在同一个秦淮地区,不同社区的资源状况仍有所不同,应当有效地利用最贴近学校的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便于学校开发与利用。
三、传承与创新
学校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但是,传承秦淮文化绝不是因循守旧或拿来主义,而要注意转化生成,勇于创新。创新,就是在对秦淮文化认同和坚守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同时结合现代文化,融合外来文化,开发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学校文化,进而促使秦淮文化获得新的超越,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唯有如此,秦淮文化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学校也才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首先要整合资源,创建适应学生发展的新体系。秦淮文化涉及各个不同的领域,走入学校、走进课堂时必须对其整合,进行新的实践,完善新的体系。诸如学校精神建构、校园环境营造、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实践活动设计等。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我区引导各校贯彻“适性、多元、快乐”的理念,构成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群。考棚小学的《溢彩秦淮润童心》、夫子庙小学的《星星论语》、风游寺小学的《千年百尺凤凰台》等都是优秀的代表。这些校本课程的编写和教学,使秦淮文化从零散走向系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淮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要与时俱进,拓展秦淮文化新内涵。秦淮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生硬僵化的,和着时代的脉搏,她必然会在我们这里焕发新色彩、奏出新曲调。以秦淮文化为核心的传统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深融合,赋予秦淮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为构建更加优秀的秦淮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例如传承孔子教育思想的夫子庙小学这样诠释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这一诠释,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关爱和尊重的位置上,深得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精髓,同时又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创新,它尊重校同内每一个个体的生命状态,超越了重群体而轻个体的传统局限。
当然,在文化交流迫切的今天,还必须融合外来文化。面对强大的外来文化,我们不必过于恐慌和排斥,汲取优秀的外来文化是对秦淮文化的有利补充,也有助于秦淮文化的不断创新。我区考棚小学的“英语节”已经成为该校的一项特色活动,多年的持续推进,使得“英语节”成为该校的一个传统。不仅是学生,包括家长和社会,提到考棚小学,都会联想到该校的英语特色活动,这正是吸收外来文化,创新学校文化的成功典型。可见,倚重地域文化,又不局限于地域文化,这就使学校文化建设更加灵动、丰富。
参考文献:
[1]杨小微,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淮安日报,2009—09—23,B2
(作者单位: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学、南京市凤游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