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学地理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内容,中学地理学科肩负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使命。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整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探讨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笔者就“可持续发展与中学地理教学”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30年制订的《世界保护策略》中提出。1987年,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逐渐被多数人认可。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社会、经济、生态、人口、区域等持续发展。其科学性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总的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剧其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由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五个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庞大系统,强调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内部各因子的协调发展。
(2)和谐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就必须从维护生物圈的角度来规范,按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行事,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指地理环境持续不断地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能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应根据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调控自身的需求,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生活方式和消耗标准,使资源和环境能持久地被人类利用。
(4)公平性原则。这里的公平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二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三是地区之间的空间公平性。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
1.在空间尺度上,全球、大洲、国家、区域都会有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建设的持续发展内容。
2.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
(1)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
(2)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交通与通讯业的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开发等。
(3)生态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和整治;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防治酸雨;固体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国土整治与管理等。
3.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协作。内容包括:地球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共有一个地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资源枯竭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参加国际协作,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等。
4.可持续发展认识过程中的正反经验和教训。如“三北”防护林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桑基鱼塘模式就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功经验;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臭氧层破坏等则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教训。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
1.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地理教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动力和关键。造就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师资队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保障。学校要为教师的进修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适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理教学改革;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意识,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识;接受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研和交流中寻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地理教学的主导方式是:大班授课,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讲述为主体。时至今日,地理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我们应关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教学法的改革,引入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3.突击教材主线。
中学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素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素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教师要突出教材主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应运用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学生懂得了这一点,也就会真正理解三圈环流的形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大气污染的全球性联系起来思考。这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4.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同时,教师要拓宽教育渠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如:开展天文和气象观测、气候调查、野外考查、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举办地理科普讲座、演讲比赛以普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收集各种宣传媒体的宣传材料、图片,办好可持续发展宣传专栏,开阔学生眼界;抓住每年世界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粮食日的契机,大力宣传,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容、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30年制订的《世界保护策略》中提出。1987年,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逐渐被多数人认可。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战略、社会、经济、生态、人口、区域等持续发展。其科学性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控制人口的适度规模,使之与地区的自然承载力相适应;二是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以保证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扭转某些地区的环境恶化趋势;四是促进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均衡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水平的差距。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总的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剧其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由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五个系统有机结合而成的庞大系统,强调子系统及各子系统内部各因子的协调发展。
(2)和谐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实现这种和谐就必须从维护生物圈的角度来规范,按照对环境负责的原则行事,这样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
(3)持续性原则。持续性是指地理环境持续不断地供给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能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应根据生物圈的承载能力调控自身的需求,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生活方式和消耗标准,使资源和环境能持久地被人类利用。
(4)公平性原则。这里的公平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二是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三是地区之间的空间公平性。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
1.在空间尺度上,全球、大洲、国家、区域都会有资源开发利用、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建设的持续发展内容。
2.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领域。
(1)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
(2)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持续发展;工业、交通与通讯业的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开发等。
(3)生态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和整治;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防治酸雨;固体废弃物作无害化处理;国土整治与管理等。
3.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协作。内容包括:地球空间是有限的,我们共有一个地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资源枯竭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参加国际协作,促进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等。
4.可持续发展认识过程中的正反经验和教训。如“三北”防护林及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桑基鱼塘模式就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的成功经验;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臭氧层破坏等则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教训。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
1.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地理教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动力和关键。造就一支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师资队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的保障。学校要为教师的进修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适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地理教学改革;加强自身可持续发展意识,丰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认识;接受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在教研和交流中寻求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
2.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地理教学的主导方式是:大班授课,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以讲述为主体。时至今日,地理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相应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我们应关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教学法的改革,引入多媒体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3.突击教材主线。
中学地理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地理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素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素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教师要突出教材主线,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如在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时,应运用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分析,学生懂得了这一点,也就会真正理解三圈环流的形式。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大气污染的全球性联系起来思考。这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4.拓宽教育渠道。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同时,教师要拓宽教育渠道,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如:开展天文和气象观测、气候调查、野外考查、社会调查,以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感性认识;举办地理科普讲座、演讲比赛以普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收集各种宣传媒体的宣传材料、图片,办好可持续发展宣传专栏,开阔学生眼界;抓住每年世界环境日、气象日、地球日、粮食日的契机,大力宣传,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