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兴趣点;情感点;闪光点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6—01
美是和谐的,任何事物,只要它具有一定的和谐性,便会进入美的范畴,给人带来程度不同的愉悦和兴奋。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至今仍然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十分低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课教学内部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关系,学生感到缺乏美感,缺少吸引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寻求积极能动的因素,以打破不协调的呆板组合,达到新的和谐,使学生获得新的振奋。
在现实的政治教学中,在教学节奏、氛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第一,课堂节奏不和谐。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以强迫学生记住知识点为主,一讲到底,抹杀了学生的发言权、思考权;课堂内容平淡,节奏毫无起伏,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升华了。
第二,课堂氛围不和谐。
在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总是把目光盯在得分率、合格率、上线率,以“教参”为模板,以分数为终极目标,“无暇”以理服人,也“无暇”让学生进入状态从而体味政治课的真正的道德内涵,只求学生快速接受,死记条条框框。有些问题看似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实尚未展开,教师很快就做出“终极裁决”,筑起“权威横行,学生臣服”的神坛,缺乏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抵触之情渐长。
第三,理性和感性关系的不和谐。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模式来把握课堂教学。他们非常钟情于对知识进行解剖式分析,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官认识,甚至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讽刺和挖苦。虽然教师用心良苦,其系统性、知识性无懈可击,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枯燥乏味。
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追求美的和谐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寻找“兴趣点”,创设课堂教学的旋律之美。
旋律是美的。而我们的课堂缺乏的是课堂节奏的旋律美。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没有一点活力和色彩,教师从始至终一种方法,一种语调,课堂如一潭死水。而“兴趣点”,就是一个个旋律的音符,弹奏它就有美的旋律。教师寻找“兴趣点”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地搜集、积累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时事、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等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使教学充满旋律的和谐之美。
第二,抓住“情感点”,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和谐便是其最起码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创收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情感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怀着满腔热情,以丰富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去探求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性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情趣和生活经验等走进文本世界之中,同化整合异己世界,这样才能达到生命成长同精神成长融合的目的。我曾听一位教师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难报三春晖”一课,他先播放了电影《垂直极限》的片段:在一次登山中发生意外,千钧一发之际,父亲命令儿子割断绳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则坠入万丈深渊。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接着,他以自己儿时在会宁求学时的经历,向大家真情告白——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为自己送饭的,这深深震撼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
第三,捕捉“闪光点”,搭建课堂教学的人文之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不断地激励学生,做永远的赞扬者,用欣赏的视角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师生情交织于一起,从而能够共同演奏出多声部和谐的交响曲。如我在上“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林妹妹从多愁善感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了跑步、听音乐、画画、旅游等方式,学生们的想法远远超出我的预想。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各种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26—01
美是和谐的,任何事物,只要它具有一定的和谐性,便会进入美的范畴,给人带来程度不同的愉悦和兴奋。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至今仍然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十分低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课教学内部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关系,学生感到缺乏美感,缺少吸引力。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寻求积极能动的因素,以打破不协调的呆板组合,达到新的和谐,使学生获得新的振奋。
在现实的政治教学中,在教学节奏、氛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
第一,课堂节奏不和谐。
在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以强迫学生记住知识点为主,一讲到底,抹杀了学生的发言权、思考权;课堂内容平淡,节奏毫无起伏,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的升华了。
第二,课堂氛围不和谐。
在应试教育中,许多教师总是把目光盯在得分率、合格率、上线率,以“教参”为模板,以分数为终极目标,“无暇”以理服人,也“无暇”让学生进入状态从而体味政治课的真正的道德内涵,只求学生快速接受,死记条条框框。有些问题看似要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实尚未展开,教师很快就做出“终极裁决”,筑起“权威横行,学生臣服”的神坛,缺乏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抵触之情渐长。
第三,理性和感性关系的不和谐。
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模式来把握课堂教学。他们非常钟情于对知识进行解剖式分析,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官认识,甚至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讽刺和挖苦。虽然教师用心良苦,其系统性、知识性无懈可击,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枯燥乏味。
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追求美的和谐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情境,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谐教学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寻找“兴趣点”,创设课堂教学的旋律之美。
旋律是美的。而我们的课堂缺乏的是课堂节奏的旋律美。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没有一点活力和色彩,教师从始至终一种方法,一种语调,课堂如一潭死水。而“兴趣点”,就是一个个旋律的音符,弹奏它就有美的旋律。教师寻找“兴趣点”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与视角,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广泛地搜集、积累教学用的各种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如生动的文学、历史、时事、科学故事、各种有趣的问题,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等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使教学充满旋律的和谐之美。
第二,抓住“情感点”,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的和谐便是其最起码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创收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情感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催化剂。教师只有怀着满腔热情,以丰富的语言、极大的耐心去探求学生的思想感情、兴趣、性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情趣和生活经验等走进文本世界之中,同化整合异己世界,这样才能达到生命成长同精神成长融合的目的。我曾听一位教师在讲八年级《思想品德》“难报三春晖”一课,他先播放了电影《垂直极限》的片段:在一次登山中发生意外,千钧一发之际,父亲命令儿子割断绳子,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则坠入万丈深渊。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接着,他以自己儿时在会宁求学时的经历,向大家真情告白——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为自己送饭的,这深深震撼了所有的学生和听课的教师!
第三,捕捉“闪光点”,搭建课堂教学的人文之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不断地激励学生,做永远的赞扬者,用欣赏的视角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师生情交织于一起,从而能够共同演奏出多声部和谐的交响曲。如我在上“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林妹妹从多愁善感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提出了跑步、听音乐、画画、旅游等方式,学生们的想法远远超出我的预想。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各种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