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小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棵常青树,一直都在不断地发展,在不同的时代会诞生出不同意义的小说。这不仅受到欧洲文学的影响,最离不开的还是自身的国民特点,每年都有来自各地的移民者进入美国区域,给美国这个国家注入新鲜热情的血液,领土的广阔性以及人员流动性使这个国家充满生机活力。这是一个没有限制,充满无限可能的社会,同时也是面临着无限挑战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年轻人,每天都充满了突破与成长。
一、成长小说的来源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经常和德国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联系起来,它的来源毫无疑问是在德国,而歌德的代表作《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被大家认为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之作,它是一部小说是否属于成长类型的重要判断标准,由于这新颖的题材在欧洲被广泛流传,在当时红遍整个欧洲,后来经过英国流向美国,并在美国开花结果。
对于大部分成长小说,整个成长过程尤为重要,过程就是成长小说的核心。而人类的成长无疑是较为复杂的,哪怕是在年少单纯的时期,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成长小说就是将这种复杂的矛盾完全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它和普通的儿童文学区分开来,儿童文学中有许多禁忌部分是不能写的,成长小说则不需要关心这些东西,可以进行大胆的创作,不需要把握所谓的尺度,相对而言,属于一种更加放得开的文体。从成长的本质上看,成长文学更加接近于成人文学,二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分。例如在美国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它使用的就是一般的写作方法,唯一的区别则是更加注重成长的过程,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天,但在这几天里所经历的却是真正的成长,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成长这一过程。就其语言上来说,成长小说拥有区别于儿童文学的语调以及写作方式。有一些主要是以青少年为重点描写对象的作品,看起来好像和传统的儿童文学并不一样,有些读者还会责怪这些作品过于成人化,从而不愿意将其归类于儿童文学。而有些类别的成人文学则会因为描述对象主要为少年,不愿意将其归类为儿童文学。有些文学家在写成长小说时会陷入一种四不像的情况,自己亲手写下的小说好像什么也不是,但又好像什么都是,作家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他们的作品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四不像作品,它们只是没有自己的名字而已,这就需要作家们重新做一个定位,确定成长小说的特点。
在对成长小说的命名中,对于其文学作品主角年龄的范围很难确定,主要范围是在少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之间的这段成长历程。也就是说在刚刚成为成年人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人们的情绪是多变的,常常出现各种情绪,对情感的表达与控制还不够熟练,这恰恰表明了青少年的一种单纯与成熟交织的情况。他们是单纯善良的,同时也是焦躁不安的。在这一意义上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叫作成长小说。例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老臣阳光成长小说系列》六部图书,收入作家老臣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三部。故事有的惊险、有的幽默、有的曲折,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书中的少年虽然处于逆境之中,但是依旧不服输,有的是遭受了自然灾害,有的经历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他们也会经历青春的迷茫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经历着心灵的真正成长。
成长类的小说在某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的多重性,它将青少年成长时期的经历直接毫无保留地描写出来,给予了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一定的经验指导,提供了许多可选择的道路,对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相信成长小说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二、美国经典成长小说的解读
说起美国最早的成长小说,那就不得不说一下麦尔维尔的《白鲸》,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年仅16岁的水手,叫作伊希梅尔,在他的海上探索之路中,通过一个个的困难认识了大海,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利害关系,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最终成了一个成熟的水手。这部成长小说在我国学者之间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对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人物本身的形象特点以及宗教的归属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著作,我们当然可以从它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表达方面入手进行阐述,但是缺少以主角伊希梅尔的成长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如果我们以伊希梅尔的角度看待海上探险的话,这就是一部经典的叙述成长的小说,小说描述了伊希梅尔想探寻生活的意义,他来到了海边的小镇,和魁魁格成了好朋友,一起加入“裴廓德号”,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海上探险,被“拉吉号”船长在大海中发现并解救出来。伊希梅尔在“裴廓德号”的探险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和新生。
我们在对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她在《所罗门之歌》中将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作为主要路线,奶娃在寻宝途中,发现了自己家族令人骄傲的历史,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不断前行,找到了开启自我心智的钥匙,重新对自我的身份进行了构造。奶娃在探险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注重自己玩乐的人,在探险后就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变成了更加认真负责的人。有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构建黑人的精神家园,还有的认为小说是作者对黑人未来道路的探索;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在写追寻,奶娃在成长的路上不停地追寻,追寻人性的本性、追寻传统的文化。一般情况下,追寻类小说和成长类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在路上不停探索的过程,但追寻主要是为了最终的目的,而成长小说则是没有目的,跟随内心深处的欲望进行一系列改变,最终到达未知的世界,他们在无目的的探索中重新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审视,走出了迈向成熟的一大步。奶娃在南下的路上脱离了家庭的束缚,走上了成长的道路,他只有不断经历社会的考验才可以认识全新的自己,完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国学者还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一定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从小说中的文化背景、人物分析、种族主义、南方的奴隶制、作家思想及生活背景等方面入手,从这些方面对社会文化进行批评的。这部小说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表现出了一个代表着大部分普通人成长的心路历程。1999年张德明的论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成人仪式》,首次从成长小说的角度,阐释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深刻影响几代美國文学家的深层原因。他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性’与‘他性’的冲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一部典型的当代成长小说。大部分人对这本书的理解是霍尔顿不想失去自己的童真,拒绝进入复杂的成人世界。霍尔顿成为一个无家(精神家园)可归的流浪儿。为了逃避世俗的束缚,寻找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他从学校逃到了纽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社会的毒打,進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和社会的不同,所以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与社会的磨砺中,他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和自我,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梦想表明了他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但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的。所以,霍尔顿只能通过心理上的治疗来使自己融入社会中。国内学术界对于该书的解读主要是从叙事的特点历史文学功能或者是结构主义等方面进行,还有的是从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角度进行分析。如果缺少从成长方面进行分析的话会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成长对大部分黑人作家来说相当熟悉,因为那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其中典型的作品包括拉尔夫·艾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书中没有名字的主人公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人,极其艰难地度过了从青年到成年这一重要人生阶段,由最初的天真无邪走向了成熟。从成长小说的角度看,书中设计的许多情节都为这位年轻黑人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提供了契机。其中一个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烧掉了所有身份证件,用1369盏灯来照亮他的地下室,以看清自己的本相,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作者在故事开篇就提醒读者,他只是暂时在冬眠。地下室就像是他获得新生的涅槃之地。国内学术界对这部经典作品给予了极大关注,有的从小说独特的叙述形式入手,有的从小说的象征主义手法入手,还有的从小说中体现出的社会现实的混乱和伪装入手。但是在我国文学界始终缺乏对小说中成长主题的重视。
成长主题和作为一种特殊小说类型的成长小说,没有受到国内学者关注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我国学者更加注重对大型社会题材的研究,更加关注美国文学中的各种矛盾,像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矛盾等。第二,青少年文学在我国文学中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不太重视青少年文学,而成长小说恰好描绘的是10~20岁的青少年,所以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容易忽略成长方面。第三,目前,我国的文学研究还没有引进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没有与国内外的研究方式相结合,还没有意识到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缺少将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切入点的一种本能反应。
结束语
美国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以及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小说进行剖析解读,从而对其思想文化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打开一道特殊的门,同时,对美国文学的了解也有助于我国文学的发展。
一、成长小说的来源
“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这一术语经常和德国18世纪末以及19世纪上半叶的一批著名作家创作的小说联系起来,它的来源毫无疑问是在德国,而歌德的代表作《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被大家认为是成长小说的代表之作,它是一部小说是否属于成长类型的重要判断标准,由于这新颖的题材在欧洲被广泛流传,在当时红遍整个欧洲,后来经过英国流向美国,并在美国开花结果。
对于大部分成长小说,整个成长过程尤为重要,过程就是成长小说的核心。而人类的成长无疑是较为复杂的,哪怕是在年少单纯的时期,也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成长小说就是将这种复杂的矛盾完全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真实性这一点上,它和普通的儿童文学区分开来,儿童文学中有许多禁忌部分是不能写的,成长小说则不需要关心这些东西,可以进行大胆的创作,不需要把握所谓的尺度,相对而言,属于一种更加放得开的文体。从成长的本质上看,成长文学更加接近于成人文学,二者没有根本性的区分。例如在美国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它使用的就是一般的写作方法,唯一的区别则是更加注重成长的过程,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天,但在这几天里所经历的却是真正的成长,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成长这一过程。就其语言上来说,成长小说拥有区别于儿童文学的语调以及写作方式。有一些主要是以青少年为重点描写对象的作品,看起来好像和传统的儿童文学并不一样,有些读者还会责怪这些作品过于成人化,从而不愿意将其归类于儿童文学。而有些类别的成人文学则会因为描述对象主要为少年,不愿意将其归类为儿童文学。有些文学家在写成长小说时会陷入一种四不像的情况,自己亲手写下的小说好像什么也不是,但又好像什么都是,作家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他们的作品也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四不像作品,它们只是没有自己的名字而已,这就需要作家们重新做一个定位,确定成长小说的特点。
在对成长小说的命名中,对于其文学作品主角年龄的范围很难确定,主要范围是在少年时期以及青年时期之间的这段成长历程。也就是说在刚刚成为成年人的这段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人们的情绪是多变的,常常出现各种情绪,对情感的表达与控制还不够熟练,这恰恰表明了青少年的一种单纯与成熟交织的情况。他们是单纯善良的,同时也是焦躁不安的。在这一意义上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叫作成长小说。例如,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老臣阳光成长小说系列》六部图书,收入作家老臣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三部。故事有的惊险、有的幽默、有的曲折,具有很好的可读性。书中的少年虽然处于逆境之中,但是依旧不服输,有的是遭受了自然灾害,有的经历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冲突。他们也会经历青春的迷茫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他们也经历着心灵的真正成长。
成长类的小说在某一方面增加了社会的多重性,它将青少年成长时期的经历直接毫无保留地描写出来,给予了正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一定的经验指导,提供了许多可选择的道路,对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相信成长小说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二、美国经典成长小说的解读
说起美国最早的成长小说,那就不得不说一下麦尔维尔的《白鲸》,小说的主角是一位年仅16岁的水手,叫作伊希梅尔,在他的海上探索之路中,通过一个个的困难认识了大海,了解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利害关系,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最终成了一个成熟的水手。这部成长小说在我国学者之间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大部分学者主要是对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义、人物本身的形象特点以及宗教的归属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作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著作,我们当然可以从它的思想内涵以及艺术表达方面入手进行阐述,但是缺少以主角伊希梅尔的成长角度进行分析的研究。如果我们以伊希梅尔的角度看待海上探险的话,这就是一部经典的叙述成长的小说,小说描述了伊希梅尔想探寻生活的意义,他来到了海边的小镇,和魁魁格成了好朋友,一起加入“裴廓德号”,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海上探险,被“拉吉号”船长在大海中发现并解救出来。伊希梅尔在“裴廓德号”的探险过程中获得了成长和新生。
我们在对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进行解读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她在《所罗门之歌》中将黑人青年奶娃的成长作为主要路线,奶娃在寻宝途中,发现了自己家族令人骄傲的历史,在寻找自我的路上不断前行,找到了开启自我心智的钥匙,重新对自我的身份进行了构造。奶娃在探险前是一个自私自利、只注重自己玩乐的人,在探险后就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变成了更加认真负责的人。有的学者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构建黑人的精神家园,还有的认为小说是作者对黑人未来道路的探索;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在写追寻,奶娃在成长的路上不停地追寻,追寻人性的本性、追寻传统的文化。一般情况下,追寻类小说和成长类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在路上不停探索的过程,但追寻主要是为了最终的目的,而成长小说则是没有目的,跟随内心深处的欲望进行一系列改变,最终到达未知的世界,他们在无目的的探索中重新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审视,走出了迈向成熟的一大步。奶娃在南下的路上脱离了家庭的束缚,走上了成长的道路,他只有不断经历社会的考验才可以认识全新的自己,完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国学者还对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一定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从小说中的文化背景、人物分析、种族主义、南方的奴隶制、作家思想及生活背景等方面入手,从这些方面对社会文化进行批评的。这部小说之所以可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表现出了一个代表着大部分普通人成长的心路历程。1999年张德明的论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成人仪式》,首次从成长小说的角度,阐释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深刻影响几代美國文学家的深层原因。他认为,该小说“是一部典型的含有成人仪式原型结构的成长小说。整部小说通过哈克的象征性的死亡与再生、出航与回归,充分表达了文化与人格、社会与个人、‘自性’与‘他性’的冲突”。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一部典型的当代成长小说。大部分人对这本书的理解是霍尔顿不想失去自己的童真,拒绝进入复杂的成人世界。霍尔顿成为一个无家(精神家园)可归的流浪儿。为了逃避世俗的束缚,寻找对自己有意义的生活,他从学校逃到了纽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社会的毒打,進一步认识到了自己和社会的不同,所以他想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与社会的磨砺中,他进一步认识了社会和自我,发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梦想表明了他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但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的。所以,霍尔顿只能通过心理上的治疗来使自己融入社会中。国内学术界对于该书的解读主要是从叙事的特点历史文学功能或者是结构主义等方面进行,还有的是从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角度进行分析。如果缺少从成长方面进行分析的话会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成长对大部分黑人作家来说相当熟悉,因为那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其中典型的作品包括拉尔夫·艾利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书中没有名字的主人公作为一名非裔美国人,极其艰难地度过了从青年到成年这一重要人生阶段,由最初的天真无邪走向了成熟。从成长小说的角度看,书中设计的许多情节都为这位年轻黑人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提供了契机。其中一个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事情是,他烧掉了所有身份证件,用1369盏灯来照亮他的地下室,以看清自己的本相,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作者在故事开篇就提醒读者,他只是暂时在冬眠。地下室就像是他获得新生的涅槃之地。国内学术界对这部经典作品给予了极大关注,有的从小说独特的叙述形式入手,有的从小说的象征主义手法入手,还有的从小说中体现出的社会现实的混乱和伪装入手。但是在我国文学界始终缺乏对小说中成长主题的重视。
成长主题和作为一种特殊小说类型的成长小说,没有受到国内学者关注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我国学者更加注重对大型社会题材的研究,更加关注美国文学中的各种矛盾,像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社会矛盾等。第二,青少年文学在我国文学中所占比例较小,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不太重视青少年文学,而成长小说恰好描绘的是10~20岁的青少年,所以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容易忽略成长方面。第三,目前,我国的文学研究还没有引进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没有与国内外的研究方式相结合,还没有意识到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缺少将成长小说作为研究切入点的一种本能反应。
结束语
美国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学思想以及写作手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小说进行剖析解读,从而对其思想文化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打开一道特殊的门,同时,对美国文学的了解也有助于我国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