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曲时代的情歌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u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闻捷是20世纪80年代新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诗歌集《天山牧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苹果树下》是其中一篇。该诗歌以其清丽的语调,异域的民族风情唤起人们对边疆的向往。诗人闻捷在时代的洪流中记叙了一对少数民族青年人在劳动中收获甜蜜爱情的故事,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风俗画卷。
  诗开头的小节:一个小伙子在苹果树下唱起了动人的情歌,等待他心爱的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歌声诱使姑娘的心“跳得失去节拍”。接着的三个小节,追述了小伙子和姑娘相爱的过程。春天,他们同在一个苹果园里劳作,播下了爱情的种子,而经过夏天的精心培育,到了秋天,爱情和苹果同时成熟。而最后的一个小节承接开头的细节:在歌声中“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笑容满面地来到小伙子身边,希望小伙子说出“那句真心话”,因为“种下了爱情已该收获”。
  诗人闻捷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陕北文工团﹑陕北公学工作﹑学习﹐这期间的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积累,基本确立了他此后的诗歌的风貌,他对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篇《苹果树下》描述的就是一对哈萨克族男女之间的故事。诗人热情地赞美了一对哈萨克族青年男女在共同劳动中结成的美好爱情。诗人力扬说闻捷的爱情诗歌唱的是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的爱情,是和劳动紧紧结合着的爱情,是服从劳动的爱情,是以劳动为最高选择标准的爱情,是有着崇高道德原则的爱情。闻捷的爱情诗表现了爱情生活中的新的生活内容和时代气息,把爱情与创造新生活的劳动联系起来。《苹果树下》紧紧把握住“幸福”与“欣喜”的情感因素,并且强调这一切情感体验与少数民族的劳动建设密不可分。唯有意识到劳动建设的意义,才能意识到新中国社会体制变革的巨大意义。
  诗人通过简单的叙事来表现主题,讲述了一个简短而又完整的爱情故事。初次见面,两人羞涩难当,不知所措,女孩心“跳得失去节拍”;春季到来,两人在果园劳作,男孩早已对女孩产生了爱意,哼着歌想让女孩知道自己的心意又不好明说,女孩却还没反应过来,一心劳作,心里嗔念着“别用歌声打扰我”;到了夏天,男孩的爱意越发按捺不住,“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面对男孩的炽热注视,女孩害羞又苦恼,怯于面对;秋天到了,女孩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心意:自己也十分中意他,便期许着男孩能和她表白,男孩的喜欢终于得到了回应。作者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首尾呼应的结构,并在对“细节”“心理”的单纯化提炼中,来增强情感表达的空间。诗人在创作中并没有用委婉曲折的手法或优美华丽的辞藻来修饰他的诗歌语言,整个叙事朴实而又充满热情,而青年人的爱情不正是如此—青春蓬勃、直率真诚?袒露的诗句化作诗中俩人最诚挚最热烈的感受,我们最直观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情愫彌漫的氛围。
  抒情诗歌很容易陷入一种空洞、不知所云的状态。大多数的抒情诗歌都倾向于朦胧、含蓄地表达。而闻捷的《苹果树下》可谓另辟蹊径,将这样一首抒情诗歌小说化。这里的小说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人物、情节、环境基本要素的文学体式。果园的苹果树下,心怀倾慕、放歌抒怀的小伙子和芳心暗许又羞涩难当的姑娘在劳作中走过了一年四季,感情也随之升温,最后“种下的爱情”已收获。诗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完整生动,环境的塑造也如画卷一般令人神往。在一首简短的诗歌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甜蜜的爱情故事。在这首诗中,语言质朴平实而又简练,情节脉络却清晰完整。究其原因,诗人以苹果的生长周期、季节更替为线索贯彻到底,诗中俩人的感情依附着这颗“苹果树”,使之具体可感。
  这种别具一格的诗歌风格与诗人本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诗人闻捷曾历任新华通讯社西北总社采访部主任、新疆分社社长。写新闻稿、通讯稿是他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和发生过程,并且要求语言客观简练。用最短的文字清楚地交代完整的一件事,是每个新闻人的必备素养。作为诗人,闻捷也没有摒弃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从《苹果树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强大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在短小的篇幅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完整而又鲜活的故事,人物的塑造也活灵活现,形象突出,画面感极强。
  《苹果树下》诗歌语言直白通俗,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却是极为细腻,对细节的把握也十分恰当。诗歌开头一节“你不要、不要再唱歌”,我们欣赏的角度可以多样,可以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喊出这句话,作为观众的诗人和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姑娘的羞涩和矜持,所以替姑娘喊出了这一句。也可以是姑娘内心的自我独白,“你不要、你不要再唱歌”,姑娘急促地嗔怪,憨态可掬。这样一个细腻的心理描写,不难想象出怀揣着少女情怀的姑娘此时此刻面对心上人的无措和心慌,扰人的究竟是歌声还是心跳?紧接着下面两句疑问,“她的心为什么跳呵?”“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以及诗的最后问“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诗人“明知故问”,答案已然隐匿在字里行间,读来不禁会心一笑,为两个年轻人炽热而懵懂的爱情,为他们美好而又纯洁的心灵。诗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极为生动,就几处动作而言,歌声从姑娘耳边“飘”过,小伙子一边劳动一边将姑娘“盯”着,像影子一样地“缠”着,最终是姑娘“踏”着草坪来了。这一系列的行动把这对纯洁质朴的青年人的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年轻人对于爱情的觉悟是存在时间差的,小伙子用歌声主动追求,姑娘起先是觉得难为情的,之后才觉察到自己的感情。这种巧妙的构思、独具匠心的心理安排使整个故事充满生趣。“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有句话你怎么不说”,真实地反映了青年人在爱情之中的急切和欣喜,有着共同期待的俩人,心照不宣地互相爱慕着,却都不敢直接挑明心意,希望得到对方的回应。作为读者的我们已然成为画中人,深切地体会到了两个青年人之间的情愫蔓延,随着他们的急切而急切,欣喜而欣喜。
  该诗歌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在第三人称的叙事中,叙事人不在故事之中,是一种全知视角,也就是我们说的“上帝视角”,这样的叙事方法有利于诗人随时进入自己构造的世界,也可以随时窥探人物的内心想法。读者也就随着作者视角的转换而转换,完整地体会故事的发展,人物心境的变化。诗歌开头直接地呼喊“你不要、不要再唱歌”一下子把我们拉进了这个故事之中,我们仿佛也看见一个小伙子唱着歌,走进果园,姑娘看不见人影,歌声已足以扰乱她的心弦。中间的三节,视角又退出故事,作为旁观者看果园的苹果树以及俩人之间的爱情果实从春天至秋天,果实成熟,爱情也丰收。最后的结尾又是呼喊“你不要、不要再唱歌”,首尾呼应,视角又切换到故事之中。诗人通过视角的不断转换,将读者带入情境,又拉出来,忽远忽近,为读者寻找最佳观看视角,切换自如且不觉突兀,不仅让人生出身临其境之感,又通晓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让我们与诗歌中的两个青年人感同身受,乐在其中。   这是一幅色彩鲜明,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民族画卷。春天“枝头的花苞”含羞待放,清风徐徐,小伙的歌声缥缈动听;盛夏青果滴翠,阳光下树影婆娑;“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苹果熟,秋意浓。明确表现色彩的词语寥寥,在我们脑海中映出的却是一帧帧旖旎风光,无疑,诗人深谙曹雪芹先生所说“置一点鲜彩于通体淡色之际,自必绚丽夺目”,一点淡红一抹绿,足矣。
  劳动是诗人所处时代的主旋律,诗歌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从萌芽到收获都是在果园里劳作时发生,“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这样的描写更好地贴合了主题,这是一首劳动和爱情的赞歌,通过这种生活场面的描写,突出了主人公们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形象。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新社会中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一个侧面。
  诗歌中两条线索平行又相互映衬,既没有弃时代特征于不顾,又写出了年轻人情感的审美化。果树的成长周期与两个年轻人的恋爱过程映衬发展。不同于一般的借景抒情、以物寓情的写作手法,诗人直接将两个青年人的爱情过程移接到苹果树果实的季节变化上。更可见诗人的奇巧构思,不落俗套。诗人巧妙地将苹果的逐渐成熟和爱情的孕育、发展、成熟相映衬。初见,他们的爱情还是一颗刚入土的种子;春天,这颗种子长成枝条结出了花骨朵;到了夏季,“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秋季,一个丰收的季节,“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一年四季的更替,種子从发芽、开花、结果、成熟都喻示着男女之间的爱情进程。生动鲜活的叙述,让这段爱情故事变得形象而有实感。两条线索的巧妙处理,也让诗歌主题饱满而富有生命力,契合时代又饱含人情味儿。
  这篇《苹果树下》读来不禁让人对年轻人美好甜蜜的爱情神之以往,他们热烈而又朴实、青涩而又真挚。果园里的四季分明,是他们生活和爱情的底色,缤纷色彩是果园的原色,也是劳动的人儿生命活力的代表色。这是一首充满生命活力、生活热情的抒情诗。诗人的写作紧紧地贴合了时代的动脉,同时也兼顾了两个年轻人的审美情感,是时代的讴歌,也是爱情的赞歌。诗人通过对劳动青年爱情的赞美透露出社会主义建设给少数民族带来了幸福生活,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的生活筑巢,在不期而遇中孕育了爱情的种子。诗人借一首时代的情歌告诉人们,美好生活和甜蜜爱情都需要靠自己去争取。作为当代“写实”的主要代表者之一,闻捷也自觉地担当起了紧跟时代的责任。
其他文献
摘 要:空间叙事是科幻电影一个重要的维度,电影的空间叙事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影《流浪地球》不仅在叙事文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国产科幻电影叙事范式,而且在叙事的整体策略中更加注重空间叙事的运用。[1]本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空间建构的角度切入,对电影中的叙事空间类型进行大致的划分,从中总结出电影空间叙事的规律以及其在电影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科幻电影;空间叙事;叙事规律  作者
总有一份幸福  挂在旷野的树梢  月色浸润  幸福總是擦肩而过  在乎某一次眼神  将心刺穿  血液就这样奔流过你颤抖的指尖  你挖的坑洞不见底  上面铺满娇艳的玫瑰  只等我胆怯又痴情地坠落  在乎你的笑  在乎习惯的问候  在乎你走时  一抚我脸颊的轻风
采撷阳光的小鸟们  离开了家 飞翔的梦  执着而又坚定  寂寞的空巢里  风和雨成了常客  充当门卫的蜘蛛侠  布下了天罗地网  月光孤影 思念的漣漪  在深夜里泛起  夜 总是无眠
也许更高更远处  有冰山  明月更喜欢贴近  人间的暖  與不眠的灯火  相依相偎  皎洁的月光  轻轻推开 往事的窗  那些青春的身影  和归隐了的记忆  一颗两颗  星子一样不断闪现  向月围拢了过去  恍若一些梦  离真实越来越近  闭上眼 一切美好  从时光的万花筒里飞出  穿透夜的铜墙铁壁  活生生地站在了  我的面前
摘 要:弋舟,这个骨子里其实是诗人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既有中國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的遗风,又规避了早期先锋文学的暴力叙事。弋舟对城市生存本质的书写,展现了身处城市的繁华,精神却无处安放的人们,孤独充斥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弋舟在新世纪的书写中试图去克制欲望,力图召唤人的耻感和清洁的精神。  关键词:弋舟;先锋精神;城市;孤独;探寻;自省  作者简介:方梅(1996-),女,汉族,河南省信阳人,沈阳师范大学
鱼肥许我心,送肉上刀砧。  既入名师宴,还添散养禽。  围炉温老酒,酣饮暖罗衾。  两地传唇语,应和且置琴。   杂 感(通韵)  不周山下愣头青,化羽凌霄欲赋形。  半世无非拼半饱,浮身恰似寄浮萍。  棹歸洲渚平心绪,浪打沙鸥充耳听。  怎奈疮痍无处写,低头羞作育儿经。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他将“存在”分为“自在”和“自为”。外部世界是“自在”,是本就存在着的,而人是“自为”,随着时间逐渐形成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萨特看来,未来是未知的,且人不被任何神的意志或人类天性所束缚,因此人生而自由,应当通过自由选择来创造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虽然人拥有选择的自由,但也不得不承担选择的后果,因此荒谬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在該哲学原理的基础上
林珂,中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出色的女诗人之一,曾任海南出版社编辑,出版有诗集《在夜的眼皮上独舞》《哑夜独语》《K型感觉》,诗文集《隔纸听海》,她的诗歌创作基于她对艺术真诚执着的追寻,极富灵性。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诗人是在世界的黑夜更深地潜入存在的命运的人,是一个更大的冒险者;他用自己的冒险探入存在的深渊,并用歌声把它敞露在灵魂世界的言谈之中。”林珂也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其诗歌创作的支撑,把其对世界独
至今,在陕北城市周边和山村里,醒目的窑洞和窑洞里那盘热乎乎的土炕,依然是山村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俗话说:“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乡村俗语,真实地反映了乡村生活现状,也实事求是地再现了窑洞和土炕所承载的陕北人平凡人生的朴素情怀和现实理想。  陕北是块伟大而神奇的土地。延安黄陵县的桥山,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为了缅怀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就将黄帝陵建于桥山,并成为炎黄子孙在此进行祭拜
(一)  春风吹过  大地飞花  每一棵树木  伸展着新鲜的枝芽儿  每一滴露珠儿  都是喜悦的泪花儿  (二)  夏天来临  每一片葉子都在采集阳光  大地上的植物  都在风中抒情  入画  (三)  秋风飒飒  落叶飘洒  那无声的谢幕  谱写了一个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