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给学生提供保证生长的条件,而生活就是最好的土壤。长期以来,高中政治课堂由于远离生活实际,呈现出理论知识“一边倒”的形式。以知识输送为主的高度理性化的课堂环境,不仅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粗暴”地将学生从生活中隔离出来,“高分低能”现象比比皆是。高中政治课堂构建必须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课程理论知识为支撑,让政治走进生活,让生活融入政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实现政治教学的生活化。
一、再现生活
从生活“万花筒”中,我们不仅能够窥见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还能够聆听中华文化的回声、追逐“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脚步。离生活远近,决定着政治课堂的生动与否,决定着多少学生愿意“打开”自己的耳朵。因此,教师必须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重视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典型案例,从而实现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贯通。
例如,在学习“生产决定消费”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来说明生产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同学们,假设我们穿越到了唐朝,你会选择何种通讯工具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交流?你会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出去游玩?”“当然是信鸽和马车了。”“为什么不借助手机和飞机呢?”“唐朝哪里来的手机和飞机啊?”随着学生的一声惊叹,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这几种通讯和交通工具。“看来同学们都明白,对于没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换一句话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产品只有生产出来了,才能够有被消费的可能性。”同样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的方式来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境,将理论观点蕴含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题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地引出理论知识,以提供学生思维“跳跃”的一个平台,从而实现思维的自然过渡,以达到“由生活观政治,由政治思生活”的教学目的。
二、体验生活
有一位教育家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发现学习”的教育理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即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生活作为资源宝库,不仅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更为他们的探索和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验室。因此,教师必须要从“学会什么”向“知道怎样处理”的教学目标转化,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吻生活”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生活,了解生活。
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带领学生到菜市场或附近超市去观察蔬菜在一天内的价格变化,并要求学生记录不同时段的蔬菜价格、消费者人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会发现:从价格变化来看,傍晚的蔬菜价格往往要比早上便宜些,超市甚至采用“买一送一”的促销手段。过节前的蔬菜价格往往比平常贵。从消费者人数来看,早上消费者人数远远多于晚上,过节前消费者比过节后多。实地考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根据课本知识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即将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渗透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从狭窄的课堂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概括、剖析生活现象,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体验生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理解生活,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周围的人和社会,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悟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的智慧既深藏于自然的本质中,又浮于人与社会的表象中,感悟生活需要大脑与其对话,需要灵魂与其搏击,更需要心灵与其静心沟通,以打破理论知识框架对学生身心的束缚。在与生活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不断地质疑、发问、探索,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直面生活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思考生活、剖析生活,发掘生活本质,达到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激发学生灵感,通过适时点拨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学习“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解决困惑。如几年前,人们对彩电、冰箱需求的增长,促使彩电业、冰箱等家电企业迅速发展。现在,人们的需求热点是住房、汽车和旅游等,因此,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几年前”与“现在”热点产业的对比,来阐释消费是如何反作用于生产的。进而,由“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上升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即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会,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既时尚又有质量的商品,以最大程度地占据市场;或由“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引申到“就业”,即如何利用消费对劳动力的影响,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消费对于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和劳动力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且还能够明白当前我国“就业举措”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意义和影响。通过思维发散,梳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从生活现象出发,结合政治理论知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概括和总结事物的规律,从而达到认识生活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对理论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生活经验不断发展、改造的过程。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生活化政治课堂模式将理论知识巧妙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减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不适应性,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生活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有扎根于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服务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和概括经验、汲取养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精髓。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
一、再现生活
从生活“万花筒”中,我们不仅能够窥见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还能够聆听中华文化的回声、追逐“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脚步。离生活远近,决定着政治课堂的生动与否,决定着多少学生愿意“打开”自己的耳朵。因此,教师必须拉近生活与课堂的距离,重视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典型案例,从而实现生活现象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贯通。
例如,在学习“生产决定消费”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来说明生产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同学们,假设我们穿越到了唐朝,你会选择何种通讯工具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交流?你会选择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出去游玩?”“当然是信鸽和马车了。”“为什么不借助手机和飞机呢?”“唐朝哪里来的手机和飞机啊?”随着学生的一声惊叹,教师可以在PPT上展示这几种通讯和交通工具。“看来同学们都明白,对于没有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是无能为力的。换一句话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产品只有生产出来了,才能够有被消费的可能性。”同样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的方式来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情境,将理论观点蕴含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题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地引出理论知识,以提供学生思维“跳跃”的一个平台,从而实现思维的自然过渡,以达到“由生活观政治,由政治思生活”的教学目的。
二、体验生活
有一位教育家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发现学习”的教育理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即主动去思考、去探索。生活作为资源宝库,不仅为学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更为他们的探索和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验室。因此,教师必须要从“学会什么”向“知道怎样处理”的教学目标转化,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亲吻生活”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一起体验生活,了解生活。
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带领学生到菜市场或附近超市去观察蔬菜在一天内的价格变化,并要求学生记录不同时段的蔬菜价格、消费者人数。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会发现:从价格变化来看,傍晚的蔬菜价格往往要比早上便宜些,超市甚至采用“买一送一”的促销手段。过节前的蔬菜价格往往比平常贵。从消费者人数来看,早上消费者人数远远多于晚上,过节前消费者比过节后多。实地考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根据课本知识对该现象进行分析,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即将政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渗透课堂的角角落落,学生从狭窄的课堂走向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概括、剖析生活现象,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体验生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理解生活,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关注周围的人和社会,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感悟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的智慧既深藏于自然的本质中,又浮于人与社会的表象中,感悟生活需要大脑与其对话,需要灵魂与其搏击,更需要心灵与其静心沟通,以打破理论知识框架对学生身心的束缚。在与生活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不断地质疑、发问、探索,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直面生活所遗留下来的问题,思考生活、剖析生活,发掘生活本质,达到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激发学生灵感,通过适时点拨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在学习“消费对生产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解决困惑。如几年前,人们对彩电、冰箱需求的增长,促使彩电业、冰箱等家电企业迅速发展。现在,人们的需求热点是住房、汽车和旅游等,因此,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业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几年前”与“现在”热点产业的对比,来阐释消费是如何反作用于生产的。进而,由“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上升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即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会,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既时尚又有质量的商品,以最大程度地占据市场;或由“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引申到“就业”,即如何利用消费对劳动力的影响,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消费对于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和劳动力自我发展的过程,而且还能够明白当前我国“就业举措”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层意义和影响。通过思维发散,梳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从生活现象出发,结合政治理论知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概括和总结事物的规律,从而达到认识生活的目的。这不仅是一个对理论知识运用、巩固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生活经验不断发展、改造的过程。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生活化政治课堂模式将理论知识巧妙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减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不适应性,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生活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有扎根于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服务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取和概括经验、汲取养分,才能够真正地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精髓。
(江苏省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