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开展,离不开合理的教师权威。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统权威、制度权威、知识权威与感召权威面临消解的困境,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从教师权威存在的问题入手构建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消解与重构
随着20世纪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无论是“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师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面对如此的挑战,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依托的 “思政课”教师权威是被彻底消解、抛弃,还是应理性地审视与回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诉求,以新的教育理念重构“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权威,是目前大学“思政课”教学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網络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权威面临的困境
我国著名学者吴康宁在R.A.克利夫顿与L.W.罗伯兹教师权威学说的基础上把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两部分。“其中,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是指社会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是指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由教育者的学识、专长等因素产生,感召权威则源自教育者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1]。同样在我国大学“思政课”教师权威也是建立在这权威四个要素的合力之上。在传统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但在突出民主、创新、平等和个性发展的网络时代,教师逐渐失去了“绝对权威”的地位和令人敬畏的光环,这种权威明显趋于弱化和消解。
二、“思政课”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则是这一权威活动的具体执行者”[4]。“我国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高校这一教育机构将其所主张和坚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教化,为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而进行的一个系统工程”[5]。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带有很强权威色彩的教育活动,权威在大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合理的“思政课”教师权威不仅必需而且还能长久存在。
1.教师权威是“思政课”堂教学秩序之必需。
对于目前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大学“思政课”堂来说,没有秩序,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进行,而“思政课”教师权威正是达到课堂教学有序化目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大学“思政课”,可以说一个“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所产生的力量会远远胜过教育制度赋予他的权力所产生的力量,从而可以使他的教育意图和教育愿望得到很好的贯彻。
2.教师权威是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之必需。
“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而且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在他的《教育社会学》中指出:“受社会委托专门从事文化传播的教师不仅要根据社区的文化价值和规范来教育下一代,还要形成权威,再以它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权,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6]。
3.教师权威是提高“思政课”信度之必需。
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大学生施加教育、传递思想、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在思想、道德、感情、知识等方面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大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拥有较高威信,大学生才会对教师表现出信赖和认同,并从内心接受老师所讲之道并外化为行动,大学“思政课”教学才会增强信度。
三、“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孩子们的权威是最要紧、最普通、包罗一切,同时又是最锐利和不安全的手段。这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把伤口刺痛。这是一把不安全的,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刀子”[7]。“思政课”教师传统权威正面临着网络信息社会的挑战,为此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权威,发展新型教师权威,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平等、互动的新型教师权威
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不但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追求新奇潮流,而且他们的自主、平等及参与意识都很强”[8]。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基于知识而形成的以民主、和谐、平等、互动为特征的交往关系。面对如此的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权威不再是追求成为学生与课堂的主宰者与控制者,教师要置身学生的中间要成为平等讨论的引领者、学生思维的激发者、释疑解惑的点拨者、归纳总结的提高者。
2.与时俱进,增强知识权威
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头脑反应灵活,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知识信息获取日趋多途径化和快捷化,“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信息方面多于学生和先于学生的状况越来越难于保持,这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要保持和加强 “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锻炼自己捕捉、查询和筛选信息的网络技术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为自己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获取新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维护和提高自己教学权威的地位。
3.提升人格魅力,增强感召权威。
“教师的人格魅力权威,是由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学生的力量”[9]。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石”[10]。在信息网络时代随着教师制度权威日益衰微,知识权威受到挑战的情景下,教师的感召权威彰显的愈加重要,而教师最具感召的权威魅力就体现在其对至善人格的不懈追求和其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引领上,教师的人格和自身的道德力量是一种真正的生长性的教育力量,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格品质完善与发展。许多教师受到学生们的喜欢、敬重,最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心,处理事情公正合理,对待自己又严格要求,从而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深知,自身的道德素养与人格修养是促进大学生品格成长的重要因素,自己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具有道德示范和教育意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成长。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虽然可以自主、平等、快捷、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但是其道德品质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而直接承担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也要由传递者转变为引领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参考文献:
[1]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2]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7-208.
[3]魏忠明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 4月.
[4]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16.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49-250 .
[6]杨端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转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月.
[7]许传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消解与建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8.
[8][苏] 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消解与重构
随着20世纪网络技术在我国的出现和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无论是“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教师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面对如此的挑战,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依托的 “思政课”教师权威是被彻底消解、抛弃,还是应理性地审视与回应网络时代的教育诉求,以新的教育理念重构“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权威,是目前大学“思政课”教学亟待破解的问题。
一、網络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权威面临的困境
我国著名学者吴康宁在R.A.克利夫顿与L.W.罗伯兹教师权威学说的基础上把教师权威分为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两部分。“其中,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是指社会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是指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由教育者的学识、专长等因素产生,感召权威则源自教育者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1]。同样在我国大学“思政课”教师权威也是建立在这权威四个要素的合力之上。在传统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但在突出民主、创新、平等和个性发展的网络时代,教师逐渐失去了“绝对权威”的地位和令人敬畏的光环,这种权威明显趋于弱化和消解。
二、“思政课”教师权威存在的合理性
著名的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权威性活动,教师则是这一权威活动的具体执行者”[4]。“我国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是中国共产党通过高校这一教育机构将其所主张和坚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宣传和教化,为培养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而进行的一个系统工程”[5]。高校“思政”教育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带有很强权威色彩的教育活动,权威在大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存在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合理的“思政课”教师权威不仅必需而且还能长久存在。
1.教师权威是“思政课”堂教学秩序之必需。
对于目前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大学“思政课”堂来说,没有秩序,课堂教学一刻也不能进行,而“思政课”教师权威正是达到课堂教学有序化目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大学“思政课”,可以说一个“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所产生的力量会远远胜过教育制度赋予他的权力所产生的力量,从而可以使他的教育意图和教育愿望得到很好的贯彻。
2.教师权威是提高“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之必需。
“思政课”教师的权威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而且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美国社会学家华勒在他的《教育社会学》中指出:“受社会委托专门从事文化传播的教师不仅要根据社区的文化价值和规范来教育下一代,还要形成权威,再以它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权,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6]。
3.教师权威是提高“思政课”信度之必需。
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大学生施加教育、传递思想、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在思想、道德、感情、知识等方面进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大学“思政课”教师只有在学生心目中拥有较高威信,大学生才会对教师表现出信赖和认同,并从内心接受老师所讲之道并外化为行动,大学“思政课”教学才会增强信度。
三、“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孩子们的权威是最要紧、最普通、包罗一切,同时又是最锐利和不安全的手段。这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它也可能把伤口刺痛。这是一把不安全的,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刀子”[7]。“思政课”教师传统权威正面临着网络信息社会的挑战,为此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权威,发展新型教师权威,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函待解决的问题。
1.树立平等、互动的新型教师权威
如今,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不但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追求新奇潮流,而且他们的自主、平等及参与意识都很强”[8]。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基于知识而形成的以民主、和谐、平等、互动为特征的交往关系。面对如此的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权威不再是追求成为学生与课堂的主宰者与控制者,教师要置身学生的中间要成为平等讨论的引领者、学生思维的激发者、释疑解惑的点拨者、归纳总结的提高者。
2.与时俱进,增强知识权威
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头脑反应灵活,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知识信息获取日趋多途径化和快捷化,“思政课”教师在知识信息方面多于学生和先于学生的状况越来越难于保持,这对“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要保持和加强 “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思政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锻炼自己捕捉、查询和筛选信息的网络技术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来为自己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获取新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以维护和提高自己教学权威的地位。
3.提升人格魅力,增强感召权威。
“教师的人格魅力权威,是由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学生的力量”[9]。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石”[10]。在信息网络时代随着教师制度权威日益衰微,知识权威受到挑战的情景下,教师的感召权威彰显的愈加重要,而教师最具感召的权威魅力就体现在其对至善人格的不懈追求和其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引领上,教师的人格和自身的道德力量是一种真正的生长性的教育力量,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格品质完善与发展。许多教师受到学生们的喜欢、敬重,最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具有高尚的人格,他们对学生充满诚挚的爱心,处理事情公正合理,对待自己又严格要求,从而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深知,自身的道德素养与人格修养是促进大学生品格成长的重要因素,自己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具有道德示范和教育意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成长。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虽然可以自主、平等、快捷、多渠道地获取知识,但是其道德品质的发展还是离不开教育者的引导,而直接承担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思政课”教师的角色也要由传递者转变为引领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在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下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经师,更要做人师; 重言传,更要重身教。
参考文献:
[1]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9.
[2]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07-208.
[3]魏忠明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其出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 4月.
[4]杨昌勇、郑淮,教育社会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316.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249-250 .
[6]杨端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转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4月.
[7]许传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权威消解与建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8.
[8][苏] 苏霍姆林斯基 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