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宁军,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报告文学《大学生村官》《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分获第11届、第13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此岸,彼岸》获江苏“五个一工程”奖、紫金山文学奖。《吞吐大荒》获徐迟报告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担任总撰稿的8集纪录片《血脉》获第9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纪录片奖。
知 道沈括这位北宋大科学家与镇江有缘, 是在我当了半个镇江人之后。早在学校念书时我就对列入世界名人的沈括充满敬仰,知道他为我们中国人赢得了一份世代相传的荣耀。后来我获悉,沈括呕心沥血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八百多年前一个中国人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彪炳于人类追求文明和进步的史册,这在科举至上的封建社会,几乎是凤毛麟角,何等辉煌。
说起来,我在镇江生活过数年,感受着它的悠久文化、淳朴民风,耳闻目睹它日新月异的变化,自诩为半个镇江人。长江边的这方水土,是一个神奇的人生大舞台,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青睐此地,上演过多少或神奇、或悲怆、或壮烈的故事。那年镇江朋友告我一个好消息,沈括逝世890周年之际,当年的梦溪园在原址上修复了。沈括遭贬迁至镇江,传世之作《梦溪笔谈》就在镇江完成,他最后的日子也是在镇江度过的。
原来以为梦溪园只在文字上存在,没想到真的确有其园,我在朋友陪同下赶去拜访。穿过城区一片错落的公寓民宅,远远地看见别致的粉墙黛瓦,设计简洁的梦溪园闹中取静,外表素雅而不张扬,一如主人的内敛个性。急切地踏入院门,一条弯曲的石径伸展着,引领我们缓缓步入园中。古朴的建筑、精巧的假山和茂盛的翠竹花草,隐约可见园主人当年在此徜徉的踪迹。据说沈括在此选定园址,觉得这里与他33岁时梦到过的幽静而秀丽的景色极相似,尤其那长年不绝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溪,仿佛一直能流进他的心里去,于是他捻动胡须沉吟良久,起名曰“梦溪园”。
站在沈括纪念馆里的沈括坐像前,我望着脱下宫廷朝服的沈括,这位立志于科学的伟大先辈,神态安详,一手托起一块陨石,一手按着线装书,仿佛思绪已跃入科学的大千王国,使人不禁想起沈括那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一生。雕塑家依据《梦溪笔谈》第20卷有关宜兴发现陨石后被藏于金山寺的记载和沈括在梦溪园著书立说的情景,塑造了我们面前的沈括形象,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古代大科学家的形象。
沈括曾经是一位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他做过朝廷的提举司天监这样辅佐皇帝的重臣,竭力拥护和支持丞相王安石的变法。随着变法失败沈括被贬谪,后宋哲宗开恩,特允他选择居住地,他在58岁时携家人从浙江嘉兴迁到镇江,是镇江山水,抚平了他心头积郁的苦闷。不过,一度在政治舞台失意的沈括能以平常心看待官场风云,在梦溪园著书总结科研考察的丰硕成果,谁能说,其中没有镇江风土人情的陶冶?
事实会说话。陈列馆用文字,还有陈列的浑天仪、漏壶、陨石、石油等图片或实物标本,展示着好学不倦、博学多才的沈括在各个领域的探索,许多科学创见当时别人想都不敢去想。沈括研究成果的范围之广、恩泽后人之多,为中国历史上罕见。英国李约瑟先生评价他是“中国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梦溪笔谈》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版本,证实着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事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留意到,这里还存有两块弥足珍贵的书法匾额,并非出自书法家,却有着更为珍贵的分量。一是钱伟长所书“学坛巨擘”,一是钱三强所书“通才硕学”。这两位当代中国著名科学家,都曾以他们的学识和顽强的奋斗,为今天中国的强盛建立过伟大的功勋。他们作为后来者,敬重沈括等古代的科学先驱,不是把沈括当作神祇供奉起来,而是承继着沈括的事业继续前行。此时有不少观众在听解说员介绍,其中的孩子尤为神往。中国人需要懂得珍视我们民族的昨天,科学家们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在梦溪园我看到一块出土石碑,刻着“梦溪”两个笔力雄健的毛笔字。专家考证,是沈括手迹。
沈括在《自志》里说,梦溪园是圆他33年的梦,而他正是33岁中的进士。时光如梭,饱尝官场沉浮的滋味而顿悟人生,沈括思绪遨游于天上地下。一个科学家在封建社会里受到多少掣肘,后人难以想象。“梦溪园”的一个“梦”字,能读出几多沉重几多辛酸……
高高的门楼匾额“梦溪园”三字,则出自当代科学大家茅以升之手。在镇江的英名录上,茅以升也是一个辉煌的存在。他出生于此,是个真正的镇江人,曾远赴美国留学获土木工程学位,上世纪20年代回到祖国。青年茅以升痛心的是,当时大江大河上的桥梁建设全为外国人垄断。比利时人造郑州黄河大桥,德国人造济南黄河大桥,英国人造蚌埠淮河大桥,没有一座中国人造的桥。茅以升发誓,要为中国人争这口气!
茅以升的英名和钱塘江大桥联系在一起。那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也是一段令人悲喜交加的史实。1937年,茅以升历经艰辛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圆满竣工,他亲自主持了通车典礼。三个月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阻滞日本侵略军的机械化攻势,奉民国政府之命,茅以升不得不亲手把钱塘江大桥炸掉。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面临深重的灾难,民族危亡之际,科学进步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当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茅以升又主持了钱塘江大桥的重建,他还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如果说,是沈括等中国古代科学先辈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之河,那么,他们的志向、希望和苦苦探求,依然在今天延续着、闪亮着。
茅以升比沈括幸运。他的强国理想在战乱之后的兴盛之秋付诸了实践。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世长辞的时候,已经欣喜地看到科学春天在中华大地的回归。镇江的梦溪园里,仿佛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家相聚一堂,用一代代的梦想,构建着中国千年文明的璀璨星系。假如不是中国再一次战胜愚昧,梦溪园何以能在镇江重现它的风貌?而镇江人,又哪能把沈括老先生请回他生活过的梦溪园?
我们在梦溪园里寻觅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没有梦更悲哀了。我们庆幸有过梦溪园。我们可以告慰先人的是,科技腾飞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变为现实的梦,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已是振兴中华的宏伟国策。而梦溪园,不仅使我们遐想在历史文化遗迹间,也令我们感奋着科學先驱者的精神传承,生生不息。
其实,沈括毕竟曾是官场中人,一个读书人在官场的表现,一个重臣在官场的得失,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历史学家或褒或贬多有争议。然而,沈括的科学情怀与科学成就,毕竟无可否认。他的老家在杭州钱塘,而他选中长江之滨的镇江安度晚年,他也算半个镇江人。他选镇江算选准了,因为他在镇江有了他的梦溪园,他在镇江写成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巨著《梦溪笔谈》,他在镇江永远留下对人间对大自然无尽的挚爱。
我们在梦溪园惊叹沈括其人其事,更惊叹这一“科学座标”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巨大反差,它留下的是一连串的疑问与思考。我们应该感谢有情有意的镇江,它记住了所有的英雄豪杰,包括伟大的科学先驱沈括。让脱下官袍的沈括老先生,在梦溪园里凝视浩瀚的星空,久久地思考他的科学命题吧。我们告别梦溪园时脚步轻轻,向心无旁骛的沈括默默致意,但愿我们没有打扰他。
知 道沈括这位北宋大科学家与镇江有缘, 是在我当了半个镇江人之后。早在学校念书时我就对列入世界名人的沈括充满敬仰,知道他为我们中国人赢得了一份世代相传的荣耀。后来我获悉,沈括呕心沥血所著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先生誉为十一世纪的“科学坐标”。八百多年前一个中国人对世界的卓越贡献,彪炳于人类追求文明和进步的史册,这在科举至上的封建社会,几乎是凤毛麟角,何等辉煌。
说起来,我在镇江生活过数年,感受着它的悠久文化、淳朴民风,耳闻目睹它日新月异的变化,自诩为半个镇江人。长江边的这方水土,是一个神奇的人生大舞台,古往今来仁人志士青睐此地,上演过多少或神奇、或悲怆、或壮烈的故事。那年镇江朋友告我一个好消息,沈括逝世890周年之际,当年的梦溪园在原址上修复了。沈括遭贬迁至镇江,传世之作《梦溪笔谈》就在镇江完成,他最后的日子也是在镇江度过的。
原来以为梦溪园只在文字上存在,没想到真的确有其园,我在朋友陪同下赶去拜访。穿过城区一片错落的公寓民宅,远远地看见别致的粉墙黛瓦,设计简洁的梦溪园闹中取静,外表素雅而不张扬,一如主人的内敛个性。急切地踏入院门,一条弯曲的石径伸展着,引领我们缓缓步入园中。古朴的建筑、精巧的假山和茂盛的翠竹花草,隐约可见园主人当年在此徜徉的踪迹。据说沈括在此选定园址,觉得这里与他33岁时梦到过的幽静而秀丽的景色极相似,尤其那长年不绝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溪,仿佛一直能流进他的心里去,于是他捻动胡须沉吟良久,起名曰“梦溪园”。
站在沈括纪念馆里的沈括坐像前,我望着脱下宫廷朝服的沈括,这位立志于科学的伟大先辈,神态安详,一手托起一块陨石,一手按着线装书,仿佛思绪已跃入科学的大千王国,使人不禁想起沈括那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一生。雕塑家依据《梦溪笔谈》第20卷有关宜兴发现陨石后被藏于金山寺的记载和沈括在梦溪园著书立说的情景,塑造了我们面前的沈括形象,这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古代大科学家的形象。
沈括曾经是一位风云一时的政治人物,他做过朝廷的提举司天监这样辅佐皇帝的重臣,竭力拥护和支持丞相王安石的变法。随着变法失败沈括被贬谪,后宋哲宗开恩,特允他选择居住地,他在58岁时携家人从浙江嘉兴迁到镇江,是镇江山水,抚平了他心头积郁的苦闷。不过,一度在政治舞台失意的沈括能以平常心看待官场风云,在梦溪园著书总结科研考察的丰硕成果,谁能说,其中没有镇江风土人情的陶冶?
事实会说话。陈列馆用文字,还有陈列的浑天仪、漏壶、陨石、石油等图片或实物标本,展示着好学不倦、博学多才的沈括在各个领域的探索,许多科学创见当时别人想都不敢去想。沈括研究成果的范围之广、恩泽后人之多,为中国历史上罕见。英国李约瑟先生评价他是“中国科学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梦溪笔谈》在世界各地的不同版本,证实着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事实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留意到,这里还存有两块弥足珍贵的书法匾额,并非出自书法家,却有着更为珍贵的分量。一是钱伟长所书“学坛巨擘”,一是钱三强所书“通才硕学”。这两位当代中国著名科学家,都曾以他们的学识和顽强的奋斗,为今天中国的强盛建立过伟大的功勋。他们作为后来者,敬重沈括等古代的科学先驱,不是把沈括当作神祇供奉起来,而是承继着沈括的事业继续前行。此时有不少观众在听解说员介绍,其中的孩子尤为神往。中国人需要懂得珍视我们民族的昨天,科学家们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在梦溪园我看到一块出土石碑,刻着“梦溪”两个笔力雄健的毛笔字。专家考证,是沈括手迹。
沈括在《自志》里说,梦溪园是圆他33年的梦,而他正是33岁中的进士。时光如梭,饱尝官场沉浮的滋味而顿悟人生,沈括思绪遨游于天上地下。一个科学家在封建社会里受到多少掣肘,后人难以想象。“梦溪园”的一个“梦”字,能读出几多沉重几多辛酸……
高高的门楼匾额“梦溪园”三字,则出自当代科学大家茅以升之手。在镇江的英名录上,茅以升也是一个辉煌的存在。他出生于此,是个真正的镇江人,曾远赴美国留学获土木工程学位,上世纪20年代回到祖国。青年茅以升痛心的是,当时大江大河上的桥梁建设全为外国人垄断。比利时人造郑州黄河大桥,德国人造济南黄河大桥,英国人造蚌埠淮河大桥,没有一座中国人造的桥。茅以升发誓,要为中国人争这口气!
茅以升的英名和钱塘江大桥联系在一起。那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也是一段令人悲喜交加的史实。1937年,茅以升历经艰辛主持建造的钱塘江大桥圆满竣工,他亲自主持了通车典礼。三个月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为阻滞日本侵略军的机械化攻势,奉民国政府之命,茅以升不得不亲手把钱塘江大桥炸掉。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祖国面临深重的灾难,民族危亡之际,科学进步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当抗日战争胜利之时,茅以升又主持了钱塘江大桥的重建,他还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等重大工程,为新中国培养了众多科技人才。如果说,是沈括等中国古代科学先辈开创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之河,那么,他们的志向、希望和苦苦探求,依然在今天延续着、闪亮着。
茅以升比沈括幸运。他的强国理想在战乱之后的兴盛之秋付诸了实践。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世长辞的时候,已经欣喜地看到科学春天在中华大地的回归。镇江的梦溪园里,仿佛中国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家相聚一堂,用一代代的梦想,构建着中国千年文明的璀璨星系。假如不是中国再一次战胜愚昧,梦溪园何以能在镇江重现它的风貌?而镇江人,又哪能把沈括老先生请回他生活过的梦溪园?
我们在梦溪园里寻觅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没有什么比一个民族没有梦更悲哀了。我们庆幸有过梦溪园。我们可以告慰先人的是,科技腾飞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变为现实的梦,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已是振兴中华的宏伟国策。而梦溪园,不仅使我们遐想在历史文化遗迹间,也令我们感奋着科學先驱者的精神传承,生生不息。
其实,沈括毕竟曾是官场中人,一个读书人在官场的表现,一个重臣在官场的得失,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历史学家或褒或贬多有争议。然而,沈括的科学情怀与科学成就,毕竟无可否认。他的老家在杭州钱塘,而他选中长江之滨的镇江安度晚年,他也算半个镇江人。他选镇江算选准了,因为他在镇江有了他的梦溪园,他在镇江写成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巨著《梦溪笔谈》,他在镇江永远留下对人间对大自然无尽的挚爱。
我们在梦溪园惊叹沈括其人其事,更惊叹这一“科学座标”与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巨大反差,它留下的是一连串的疑问与思考。我们应该感谢有情有意的镇江,它记住了所有的英雄豪杰,包括伟大的科学先驱沈括。让脱下官袍的沈括老先生,在梦溪园里凝视浩瀚的星空,久久地思考他的科学命题吧。我们告别梦溪园时脚步轻轻,向心无旁骛的沈括默默致意,但愿我们没有打扰他。